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高分】俳句大師蕙子簡介。

【高分】俳句大師蕙子簡介。

貴州省-六盤水市護國寺

護國寺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水塘鎮丹霞山上,距縣城17公裏。丹霞山海拔1.888米,石灰巖地貌,溶洞遍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適宜樹木生長。古稱“林海”,是天然的動植物園。

護國寺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原為道教“宣帝宮”。天啟二年(1662),毀於戰亂,建廟的道士不知去向。天啟四年,於海,又名“蔔美”,原為明朝大將。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寺廟已初具規模,是丹霞山的始祖。崇禎十壹年(1638),偉大的地理學家、旅遊探險家徐霞客遊覽丹霞山。徐霞客在高僧映秀的陪同下,考察了這裏的山川、河流、人文、交通,並將這些資料收入徐霞客的遊記中,大大提高了丹霞山在全國的知名度。

清乾隆四十六年,常義大和尚在此首開戒壇;光緒三十年,壹位大和尚開壇傳戒,弘揚佛法;光緒三十二年,大和尚榮盛在京接收了光緒皇帝所有的經書、袈裟、玉璽和金碗。光緒皇帝還命名“貴州盤州丹霞山為西南護國叢林”,故名“護國寺”。光緒年間,郭健、常香分別擔任黔陽乾陵寺、昆明朱倩寺、宜良法明寺的住持,大獲成功。

民國二十九年(1940),修遠大和尚丹霞開壇講經。同時舉行為期49天的水陸齋,以超度在對日戰爭中陣亡的士兵。來自13省份7個城市的65位高僧參加了此次佛教活動,其中包括虛雲和尹光。這是自丹霞山寺以來最大的佛教活動。

1949以後,在護國寺出家的僧人,很多都擔任過中國各寺廟的住持和方丈。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洗塵法師,他出生在丹霞山,後來擔任緬中佛教協會的創始人。後赴美國紐約建立紐約妙覺寺,現為該寺住持。當時人們對護國寺贊不絕口,說“壹個和尚比壹個和尚好兩倍”。

1958丹霞林區被黑,監管。1964年,護國寺失火,寺廟被毀。雖然沒有寺廟,但當地信眾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仍然上山燒香拜佛。1981年,卓Xi大師在丹霞山聞訊後,與弟子顏回* * *出資重修寺廟。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建了三間土房供奉佛像,靠香客和遊客的捐款維持生計。1983年,經常聽說師徒被轉移到水銀寺,丹霞山陷入無人管理狀態,房屋全部被毀。1985年4月,CPPCC六屆二次全委會議期間,CPPCC縣委委員董俊榮提交了《恢復丹霞山名勝古跡,發展縣域旅遊》的特許權,提出恢復丹霞山護國寺,受到政府重視,批準重建,並於1986年中秋節正式奠基。

經過幾年的建設,護國寺現有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玉佛殿、千手觀音殿、齋堂、觀音寺等建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了丹霞山、護國寺、大雄寶殿的碑文。寺內有進壹步修建丹霞山的計劃,交通、照明、飲水等問題要在幾年內逐壹解決。

護國寺裏除了光緒皇帝賜的珍寶,還有趙炯、翁同龢的題詞、對聯、書畫。妙覺寺住持陳曦大師捐贈了許多寺廟,包括玉佛、鍍金彌勒佛、西藏菩薩、千手觀音和器皿。此外,還收藏了以前佛教戒律所用的青銅“金剛光明解寶洪範印”、有千年歷史的《貝葉經》、貴州盤縣丹霞山蓮花峰的《千佛戒錄》等。護國寺的名勝古跡有:

丹霞山玉佛寺——護國寺玉佛殿供奉壹尊坐式玉佛和壹尊臥式玉佛,被譽為“玉佛林”。這些玉佛是中緬美佛教界贈送的,神態安詳,莊嚴之美,堪稱佛雕精品。

龍普墓寶塔——龍普是師父和丹霞山的第十二代傳人。他死後,全寺的僧人為他建了壹座五層墓塔,塔前立著壹座簡短的龍普生平紀念碑。墓塔座下是棺材停放處,用五塊石頭織成地下密室。前面有壹口大鍋,裏面裝了300多斤香油。油有內置燈芯,加油燃燈後關閉。它被稱為“長明燈”。這盞燈需要每年上油。墓塔在文革中被炸,現已修復。

日觀樓——民國十五、六年,壹位佛教高僧在中心寺的水池上修建了日觀樓,樓高五層,掛有“南天勝境”的匾額。現在集資重修,仍叫“觀音樓”,在這裏可以欣賞日出日落的壯麗景色。

子木洞——位於丹霞山腳下,洞長400多米,有美麗的鐘乳和奇形怪狀的巖石。洞口已經砌了石階,引入了照明線路,正在進壹步擴建。

護國寺現任住持是宗偉大師,62歲,貴州盤縣人。

貴州省-綏陽縣臥龍山寺

臥龍山寺位於貴州省綏陽縣城南15km的臥龍山上。始建於唐代,占地約5400平方米。

臥龍山綠水美,鶯鳥成群,古樹參天,怪石嶙峋。臥龍山寺廟矗立在碧波蕩漾的萬裏水庫前。賀龍元大師曾經來過這裏,寺內有碑記載。清乾隆二年(1737)和十五年(1750)再次重修該廟。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在當地和十位信眾的大力支持下,臥龍山寺廟的修繕工作於1993開始。修復的建築主要有天王殿、藥師殿、戒音殿、伽拉提亞殿、三殿、藏殿、客殿、禪堂等。臥龍山寺柏樹掩映,鐘聲十裏外皆聞。臥龍山南麓,溪水潺潺,溪水上有壹座小石拱橋。石徑穿過石牌坊,到達石階邊的山門。

臥龍山寺坐北朝南,磚墻環繞,高約10米,長約100米。寺門頂壁上有壹塊高1 m,寬0.6 m的石碑,用書法體鐫刻“臥龍山寺”二字。前殿供奉二郎神,左右殿供奉“四賢”,正殿供奉十八羅漢,戲臺在山門後。前廳和正廳之間是石板鋪成的院壩。院內有石獅、鐵鼎、香爐。左右山墻有壁畫和碑文。碑刻中有記載,寺廟分乾隆二年(1737)和乾隆十五年(1750)兩次修建。正殿後面是花園、菜園和僧房。整個寺廟依山而建,占地800多平方米。殿宇巍峨,重檐飛檐。佛像和雕像的雕刻精美。現在佛像和造像都毀了,石拱門和鐵鼎都沒有了。在寺廟後面的“龍蛙”崖上,有壹座玉皇閣。亭為三層樓,重檐四角錐形屋頂。玉皇閣俯瞰寺廟。寺廟後面的山就是“龍頭”。整座山像壹個鱗片,像壹條黑龍。正因如此,人們說:“俯瞰臥龍山,壹條活龍臥高灘。”玉皇閣已經廢棄了。

近年來,臥龍山寺廟成立了民主管理小組,建立了完整的管理制度,使寺廟建設步入了常規軌道。僧尼們愛國愛教,傳播佛法造福學生,為信眾營造了壹片寧靜的凈土。

臥龍寺現任住持通靈法師,現年59歲,貴州遵義人。1981出家,師從慧海大師,兼任貴州省佛教協會理事。

貴州省貴陽市鴻福寺

鴻福寺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西北部的黔靈山上,距市中心約1.5km。是清康熙十壹年(1672)赤松和尚(1634-1706)創立的。赤松,俗姓韓,法名道陵,名赤松。它先是從浙江遷到長沙,途經銅川,後隨父親定居貴陽。赤松少學儒學,喜佛學。20歲剃度,遍訪天下僧人,頓悟佛法宗旨。35歲時,在貴陽白雲寺閉門求學,出國三年,名震全省,僧多俗羨。為了閉關,赤祖跑遍了貴陽的大山。1672年,門羅代哥爬到大羅頂(今黔靈山),看到豐丸四周壹片平原,是佛教道場,就決定在上面建閘。羅斯苗居士喜歡放棄他們的土地,大約有四平方公裏;貴州省省長曹任項目主管;赤松個人很努力,很臟。三十二年後,他建造了梵天。原寺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兩側有方丈園、尊客寮、如意寮、廚倉、禪堂、雲水殿、唐傑等。,占地約12000平方米,陽臺上亭臺樓閣,莊嚴肅穆,道場繁盛,禪意濃厚,住著100多名僧人。赤松《叢林潔癖八則》定為十方叢林,為貴州第壹剎。清乾隆四年(1939),嚴清贈送大藏經,共7000余冊;清朝雍正授特許狀傳戒,民國時期是貴州佛教協會所在地。民國18年(1929),郭堯大師在此創辦貴州佛學院,曾任孫中山秘書的平崗在此上課講學,學僧80余人,為貴州培養了壹批知性僧人。1949後,懷壹法師主持法椅,以耕田為生,修行佛法。文革期間,僧人分散,寺廟由乾陵公園管理。1983年,鴻福寺被列為國務院公布的142全國重點寺院之壹。同時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月28日,1987,歸佛教管理,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慧海法師主持寺廟事務。經過多年的維護和建設,現有鍍金佛像27尊,緬甸玉佛10余尊,乾隆大藏經1部,中華大藏經1部,方山石經1部。還有石獅、石建築、銅鼎、鐵鼎、鐘鼓、樓旗寶蓋、金匾對聯等。有法式後勤處、素食餐廳、茶室;修復十余座方丈靈骨塔;新建貴州第壹法華塔、開國元勛紀念塔、九龍浴佛石壁、鐘鼓樓、天王殿、藏經樓、地藏王殿、禪堂、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園、碑廊。

鴻福寺盤山古道上的“九曲徑”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赤松創始人所開,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和鹹豐五年(1855)兩次修繕。1949之後會加寬加強。總直徑383,沿途有“古佛洞”、“洗壺池”、“靈官亭”等古跡。有“多行善事積陰功”、“老虎”、“黔南第壹山”、“睜眼看”等摩崖石刻。寺後公路。公交車可以直達鴻福寺。

北京塔矗立在千山門外的右前方,共有七座塔,高度為15米。收藏法華經,塔六方,雕三十六佛,佛經摘錄;塔後有壹座建塔功德碑。大門對面是九龍洗澡石墻。據說釋迦牟尼佛出生時,九龍吐水給它洗澡。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鴻福寺”“南無阿彌陀佛”。有已故國家副主席董題寫的“黔南第壹山”的稱號。入口兩側有鐘鼓樓。銅鐘重三千多斤。明五年(1469)成化鑄造。原來在大興寺,1980遷到這裏。第壹殿是天王殿,是彌勒佛和護法四天王用的。大殿南側有藏經銘文,大殿外墻有巨幅繪畫。雙殿為觀音殿,三十二臂觀世,三十二表菩薩應身,顯大慈大悲,求聲救苦;後來有了韋陀菩薩,金剛怒目而視,手持杵。第三個大廳是大雄寶殿,釋迦牟尼、阿難、葉佳、文殊菩薩、普賢和十八羅漢都用真金裝飾。墻上有壹幅佛像。玉佛堂釋迦牟尼的玉佛是緬甸出生的花妮弘會法師從仰光請來的。釋迦牟尼坐像高1.5米,寬1.2米,重900公斤。玉質極佳,莊嚴善良,有彌勒、觀音等玉雕十余件。“放生池”旁有“曲池亭”和長廊。亭前有櫻花。春天百花盛開,壹年四季風景秀麗。“雙桂樓”前桂花樹掩映,秋日桂香四溢,令人流連忘返。樓前雲:“首院桂影有雨,四廂影欲登樓。”

寺後毗盧峰下有塔林,是鴻福寺祖師、僧人、居士靈骨的藏匿處。著名的考官有赤松、曲麥、申智、邢輝、光燦、福運、湛然、柏青、心悅、明治、慈雲和覺沖。

宋馳大師曾編著《黔靈山誌》十二卷:興業、關勝、寺院、金像、法、護法、寺場、緣起、清規、佛塔、藝文(上下),由桂陽陪審員何編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在出版。民國初年,由桂陽玉知青增補,文同書店印刷出版,重新校訂,1996精裝出版。鴻福寺不僅是貴州佛教活動的中心,而且已經成為壹個具有特色的旅遊景點。

鴻福寺現任住持慧海,84歲,貴州省安順市人。兼任貴州省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省佛教協會會長、貴陽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崇慈法師,30歲,現任貴州省政協委員、省青聯常委、靈巖區青聯常委、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