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前,來賓市屬於百會處。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桂林、大象、南海位於嶺南。現在來賓在桂林縣,縣轄蔔山(今貴港市)。
漢初,來賓屬南越國。
丁原六年(公元前111),漢武帝平定南越,析其地為玉林、交趾等9郡。今屬玉林縣(縣轄蔔山,今屬貴港市)。在武宣縣的設置上,桂林縣設置在象州縣,是來賓市行政建制的開始,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興賓區西南部隸屬方齡縣、榆林縣(今賓陽縣)。
東漢時,劉中縣改為劉中縣,隸屬關系不變。
三國屬於吳。鳳凰三年(274),玉林縣分為桂林、石安、何琳三縣。桂林縣位於現在的來賓市,縣轄武安(今象州縣)。來賓市首次設立縣級(相當於地級),桂林縣轄武安、桂林、潭中三縣。今有武安郡(今象州縣)和武安縣。今興賓區西南、鶴山屬榆林臨浦縣(縣轄今賓陽,鄰縣撤地)。
西晉太康元年(280),武安縣改名為巫溪縣。今天象州縣有兩個縣,即巫溪縣和桂林縣,武宣縣有鐘毅縣,屬玉林縣。潛江和鶴山屬於玉林縣方齡縣。
東晉泰興元年(318),在玉林縣(縣轄金星縣,今南寧市)設立金星縣,市內三縣隸屬。
南北朝、宋、齊時期,桂林郡劃歸吳管轄,後遷至中國,齊復又將郡遷回吳。在今天的武宣縣,劉中縣重新建立。劉中縣包括今天的武宣縣和興賓區東部。象州有巫溪縣和桂林縣。同時在忻城縣設藤溪縣,忻城縣也屬桂林縣。梁時,桂林郡遷回劉中,劉中郡改名為劉中郡。在今天的象州縣設立邵陽郡,統領陽壽、五華、長豐、淮陽四郡。陽壽(今象州縣)縣治,忻城縣改名為馬平縣(今柳州縣)。陳彥良制作。
文帝十年(590),加桂林郡。文帝十壹年,武宣郡並入桂林郡,屬石安郡,郡治象州郡。
隋開帝十二年(592年)設象州,象州縣下轄淮陽、西寧、桂林三郡。
開十八年(598),淮陽改名為。
大業二年(606年)撤銷象州,現象州縣設陽壽、桂林兩縣,楊寧並入陽壽,西寧並入桂林縣,改稱石安縣(縣轄石安縣,今桂林市)。陽壽、桂林兩縣包括象州、武宣、興賓等地,忻城縣還是壹個沒有縣的石安縣。
唐武德四年(621),遷象州,轄陽壽、西寧、桂林、武德、吳縣五縣,州治陽壽(今象州縣),屬嶺南道。今武宣縣分桂林縣,增吳縣。現象州縣轄陽壽、西寧、桂林、武德、五華、長豐五縣,其中五華、長豐兩縣屬兗州(州轄今荔浦縣);今天的興賓區位於楊德、桂花、文安三縣,隸屬於周坤(州轄今柳州市)。後來,楊德縣改為尋德縣,文安縣改為樂山縣。唐初,貞觀在忻城縣設三州,即羈縻周知、羈縻貴州、羈縻益州。周知轄新城、平西、富川、樂光、樂言、斯隆、多雲七個小縣,益州(今四聯鎮周圍)轄東部縣。貴州(今大塘鎮壹帶)轄綠波縣,統領綠波、洛尊、都安、金安、徐水五個小縣。
貞觀五年(631),拘於黔江,思周剛,屬永州總督署。
貞觀十二年(638年),撤西寧,並入武德。同年,撤兗州,長豐、五華二縣,改襄州。次年,州遷至五華。
乾豐元年(666),桂林縣撤並為吳縣,乾豐二年(667),樂山縣改為懷義縣,興賓設兗州,轄旬德、桂花、懷義三縣。天寶元年(742年),象州改為象山郡(又稱象山縣),武德縣並入陽壽縣,轄四縣。天寶元年(742),周知更名為忻城縣,隸屬貴州巡撫公署。天寶二年(743),將懷義縣改為來賓縣,劃歸兗州。
甘源元年(758年),項峻改名為襄州;忻城縣也被稱為周知。
大歷十壹年(776年),撤長豐縣,並入五華縣,州政府遷至陽壽。此後至唐末,象州轄陽壽、五華、吳縣,包括象州縣、武宣縣。兗州轄旬德、桂花、懷義三縣,區域為興賓區大部分。即墨市泗港區轄興賓區和鶴山市西南部。羈縻之、羈縻歸州、羈縻州三州轄忻城縣及其他地區。
五代十國,開平元年(907)屬楚,南漢幹河九年(951)屬南漢。行政區劃按照唐制不變。象州轄陽壽、五華、吳縣,州轄陽壽。兗州轄來賓、旬德、歸化三縣;興賓區西南部和鶴山屬吉米泗崗州;忻城縣隸屬於周知、貴州、宜州。
宋開寶四年(971),襄州復宋,沿襲舊制。
開寶七年(974),兗州廢,旬德、歸化兩縣並入來賓縣,劃歸香洲。
景德鎮四年(1007),香洲升為守州。
熙寧四年(1071),撤銷五華縣,並入陽壽縣。
元佑元年(1086)恢復五華縣,南宋時撤銷。此後至宋末,襄州轄陽壽、吳縣、來賓三縣。丁敬三年(1262),襄州府由陽壽遷至來賓縣蓬萊府。
宋天錫四年(1020),在廢棄的泗岡州設黔江縣,屬賓州。它是黔江名稱的開始,直到1952並入來賓縣才廢棄。
宋三年(1043),吉米、貴司、宜州三地並入忻城縣,隸屬廣南西路右江路宜州。宣和元年(1119),屬清原軍,右江道,鹹春元年(。
元至元十三年(1276),香洲歸元,設綏靖部,屬湖廣行書省。黔江縣屬於賓夕法尼亞州;忻城縣屬於清源路安撫部。
十五年(1278),襄州改道,行署由蓬萊遷回陽壽;十六年(1279),忻城縣改為清源路總經理室。
大德年間(1297 ~ 1307),襄州改為州,轄陽壽、來賓、吳縣三縣。黔江縣屬於賓夕法尼亞州;忻城縣改為清遠南丹溪洞軍民安撫部。
元末至鄭錚二十三年(1363),今廣西城為書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七月,廖永忠攻陷象州,屬柳州府(治今柳州);忻城縣隸屬清原府。
洪武二年,陽壽縣廢並象州,象州改為散州,初治吳縣、來賓兩縣;黔江縣屬於柳州地區;忻城縣改為清遠南丹軍民安撫部。
洪武三年,新城縣改慶元府。洪武十年(1377)五月,改吳縣、來賓縣為柳州府。
宣德六年(1431),吳縣更名為武宣縣,縣治由陰河(今鎮舊縣村)遷至(今武宣鎮)。
弘治十年(1497),新鄭縣降為土縣,仍屬清原府。
清順治八年春(1651),孔有德取了柳州附近的象州、武宣縣、來賓、黔江、新城土縣等部分縣,建立了沿明體系。
雍正三年(1725),武宣縣、黔江縣、來賓縣改為賓夕法尼亞州直隸州。
雍正八年(1730),武宣縣劃歸右江道周迅府(府轄今桂平縣)。
雍正十二年(1734),黔江縣改為思恩府(轄今武鳴縣),來賓縣也屬柳州府。
鹹豐六年(1856),大成郭萍王靜李毛文領兵攻取襄州、武宣兩縣,改襄州為襄州,武宣縣為文興縣。
鹹豐十壹年(1862),清兵收復象州、武宣縣,象州改稱象州,文興縣改稱武宣縣。
到了清代,由於隸屬關系,新城土縣由宜山縣審判。宣彤二年(1910),其地劃為宜山縣,但仍稱忻城縣。
民國元年(1912)。清代直隸州、廳均改為州,廣西省分為十州,象州改稱象縣,來賓縣、象縣隸屬柳州府。武宣縣是周迅的首府;黔江郡屬思恩府;新城土縣隸屬清原府。2年6月,廢除政府制度;縣是省直管縣,來賓縣、武宣縣、襄縣、潛江縣、忻城縣是省直管縣。
在6年(1917)。廣西省分六路,來賓縣、象縣、新城圖縣屬柳江路,武宣縣屬蒼梧路,黔江縣屬南寧路。
在15 (1926)。廣西省廢除道制,分為若幹區,來賓縣、湘鄉縣、黔江縣、新城圖縣屬柳江區,武宣縣屬蒼梧區。
17年,忻城土縣更名為忻城縣,來賓縣、襄縣、黔江縣、忻城縣隸屬柳江行政監察區。武宣縣屬於蒼梧行政監察區。
19 (1930).廣西省劃分為12民兵區,來賓縣、襄縣屬柳州民兵區;武宣縣屬蒼梧民兵區;忻城縣宜山民團區;黔江縣屬於賓陽民兵區。
21年,武宣縣屬梧州市民團區;黔江縣屬於南寧民兵區;來賓縣、湘鄉縣、忻城縣屬於柳州市民團區。
22年(1933)。國民黨廣西省政府開始在金秀瑤山建立農村嘉寶等政權機構,並再次確認荔浦、修仁、蒙山、平南、桂平、象縣、武宣等周邊七縣歸金秀瑤山管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165438+十月。廣西忻城縣屬於柳州行政監察區;襄縣、武宣縣屬梧州行政監察區;來賓縣、忻城縣屬於南寧行政監察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九月,來賓縣、武宣縣、襄縣屬周迅行政監察區;黔江縣屬於南寧行政監察區;忻城縣屬於清遠行政監察區。
29年(1940)。改為數字化行政監管區,黔江縣屬於第壹區(管轄南寧);武宣縣、襄縣屬第三區(治蒼梧);來賓縣、忻城縣屬於第四區(柳州);國民黨廣西省政府在錦繡瑤山設立縣級機構——錦繡警備隊。
民國31 (1942)年3月改襄縣、忻城縣為二區(柳州),7月改錦繡警備署為錦繡管理局。
民國36年(1947),改襄縣為第三區(轄蒼梧),同年冬,廣西省政府撤銷錦繡行署,重建錦繡警備署。
37年秋(1948),錦繡警備改為錦繡派出所。
民國38年(1949)解放前夕,黔江縣屬第壹區(轄南寧);來賓縣、武宣縣、湘鄉縣、忻城縣屬於二區(柳州)。165438+10月1日,國民黨錦繡派出所奉命更名為錦繡警務中隊。
1949 165438+10月至65438+2月,各縣相繼解放,人民政權建立。來賓縣、武宣縣、湘鄉縣隸屬柳州區。黔江縣和忻城縣屬於武鳴區。金秀瑤山區仍掌管周邊七縣。
1950,忻城縣改為嶧山區。
1952年,黔江縣並入來賓縣;武宣縣、襄縣合並為石龍縣(位於石龍鎮),來賓縣、石龍縣、忻城縣屬嶧山區。5月25日,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成立,隸屬平樂地區。
1955年8月,大瑤山瑤族自治區改為大瑤山瑤族自治縣。
1958,宜山區更名為柳州區,機構由宜山縣清源鎮遷至柳州市。來賓縣、石龍縣、忻城縣隸屬柳州區。大瑤山瑤族自治縣屬於柳州地區。
1960年5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石龍縣更名為象州縣。
1962年3月,武宣縣(在武宣鎮)遷址,象州縣遷至象州鎮。
4月8日1966,大瑤山瑤族自治縣變更為金秀瑤族自治縣。
1970年,柳州地區改稱柳州地區,來賓縣、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屬柳州地區。
1981 6月29日,國務院批準設立鶴山市,來賓縣北寺公社劃歸鶴山市,隸屬柳州地區。
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88號):撤銷柳州市、來賓縣,設立來賓市、興賓區。來賓市轄興賓區、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縣級管理鶴山市。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