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竹山的名字可能是為了紀念商聖人陶朱公而命名的。陶朱公,即範蠡,曾為越國大夫,後為將軍,在政治上率軍,輔佐越王勾踐,推動滅吳,後赴齊國,德行豐足,助人為樂,富甲天下,故名。
山不高,仙卻有名!桃渚山不高,海拔不超過300米。是這座江南小城的“綠肺”和屏障,南北向綿延。因山如長龍,山腳下是舊縣衙所在地,故又稱縣龍山;龍是漢族人崇拜的圖騰,是吉祥、威嚴的象征。在古代,人們希望這是龍脈所在的地方,對嗎?
我從小就生活在陶鑄山的兩岸,小時候生活在陶鑄山西側山腳下百裏無邪河沿岸的農村,成年後工作在陶鑄山東側的縣城。在不同的山區,當地人對陶鑄有不同的稱呼。北面最前面的部分叫做鷹山,看起來像壹只鷹。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這裏修建了壹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從鷹山往南走壹公裏左右叫虎公臺,是陶鑄的核心地段,還建了壹個電視轉播站。遠在十幾二十公裏外就能清楚地看到高高的電視塔。在城市亮化工程中,電視塔被霓虹燈包裹著。夜晚亮燈時,電視塔閃爍著耀眼的燈光,這是這座城市最醒目的標誌之壹。虎公臺山腳下往東兩三公裏,就是師古時候居住的村落——朱羅村。對於史文化來說,朱羅村是不可或缺的,它承載著壹份歷史不能遺忘的文化遺產,讓後人懷念。再往南大概四五公裏,叫白洋山。在這裏,它已經離開了城市,山上也沒有建築。對話給楊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父親生前曾告訴我,日本人占領諸暨時,他十幾歲的父親經常獨自壹人去陶鑄東側白洋山腳下的吳文嶺村他奶奶家借幾桶米。為了躲避日本人,他不敢走大道,不敢爬白洋山。
雖然是冬天,但是隆冬天氣完全寒冷,天氣晴朗,讓人感覺三月如春。我從陶鑄山公園的正門進山,走了1500多級石階,花了40多分鐘才到達山頂。上世紀80年代初,我曾和同事們每天早上6點去爬陶鑄。那時候山路崎嶇不平,壹不小心就會摔倒,尤其是下雪下雨的時候。那時候我年輕,精力旺盛,基本上可以壹口氣跑到山裏去。目前,桃竹山以陶鑄山公園建設為核心,充分利用市中心和郊區眾多自然山體資源,逐步建成集觀光遊覽、休閑體驗、生態保護為壹體的“大森林公園”。山路整修得很有規律。從山腳到山頂,有壹塊被當地人稱為“臺南石”的青石板,踩上去有壹種沈甸甸的感覺。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已知天命,平時嚴重缺乏鍛煉。低矮的山路,中間居然休息了三次,我在山頂汗流浹背。
陶鑄的植被並不珍貴。雖然是隆冬,但依然郁郁蔥蔥,山間小道依然綠葉掩映,各種顏色的不知名的花朵依然盛開。今天太陽很大,陶鑄山的背面有“冬天的壹把火”。爬到最高處俯瞰整個濟陽城,“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子”的豪情。會自發產生。
從山頂遠眺,那些散落在市區的大大小小的山,已經在滄桑中夷為平地,有的依然昂首挺胸,時光荏苒,它們安靜了。
在河邊徘徊,穿過城市,由近及遠的練習,在城南拐了個彎。朱羅村位於朱羅山,朱羅山位於環江的轉角處。東漢的《越絕書》記載“美人石和……出自竹羅山”,《吳越春秋》也記載“竹羅山壹名門閨女,名喚石”,而唐代李白則說“Xi石過溪,姑娘出自竹羅山”。石本名亦光,因是環江西岸磨羅村人,故稱石。
陶鑄山的支脈竹羅山地勢平緩,到環江邊更是緩沖。現在人們很難感覺到這是壹座山,整座山就像壹個斜坡。據史料記載,朱羅山曾經“樹木蔥郁,苧麻叢生”。苧麻又名苧麻,大概是苧麻山的名字。後來,為了紀念石,在朱羅山下修建了石祠,幾乎把整個朱羅山都覆蓋了。明代,石廟已具相當規模。在綠樹的掩映下,朱羅山以它的存在向現代人講述了壹個關於美與政治的故事...
與朱羅山隔江相望的是金雞山。相傳越王鞠躬曾在浣紗河邊的壹座小山上養雞養禽,以資助軍隊。這座山叫金雞山。諸暨民間文化人物安說:“東漢《越絕書》記載:‘雞豬山上工者,必與畜爭,必攻吳,與士共食。’為了興國強國,巨劍同居了十年。當時稷山曾是居簡養雞的地方,金雞山因此得名。“這個說法,因為沒有進壹步的研究,現在還很難下結論。無論如何,金雞山的悠久歷史可見壹斑。
從山頂向西望去,我曾經居住過的古老村莊已經被現代化的建築所取代,百裏無邪河仍然流經這裏。
下山的路上,臨近山頂,來了壹場傳統粵劇,我看到壹個上了年紀的人,手裏拿著壹臺卡帶機,向山頂走去。看著這位老人,我不禁驚愕地停住了腳步。當老人來到面前,詢問他的壽命時,老人回答十有八九是穿著特定的制服,懷疑是退休的鐵路工人。果然,他問。老人退休後壹直堅持登山,基本上風雨無阻。老人難能可貴的是堅持不懈地通過運動表達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是我今天登山最大的收獲!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和水總是與壹座城市緊密相連。諸暨背枕陶朱山,環沙河環城,自然風光正濃。走近城市中的山,就是走近壹處風景,壹段歷史,走近山背後深厚的人文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