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陶氏家族的陶姓故事

陶氏家族的陶姓故事

撰有自稱“不知何許人也”的《五柳先生傳》的陶淵明,其家世記敘不詳,引起後人無數文士史家無限的好奇、追溯。無獨有偶,在廣西平樂縣生活著數萬陶姓人家,由於移居始祖陶英公以上的世系不清,也成了“不知何許人也”的壹族。雖然,在他們家譜中清晰地記載先祖“陶淵明”的名字,卻沒有了祥細的世系序齒。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語言特點和祭祀習慣、家史資料,似乎總與陶淵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巧合,還是附庸,他們來自何方,是否就是晉朝赫赫有名的大詩人、大思想家陶淵明的後裔,引起了許多知名專家學者的廣泛興趣。

廣西平樂縣位於桂林市南部,距桂林118公裏。唐朝時,始稱“昭州”,為歷代州府之地,桂林南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壹條美麗豐韻的桂江匯漓江、荔江、茶江之水,上朔桂林,下至梧州、廣州,通達兩粵。在這樣壹個美麗的嶺南古城,居住著壹個古老的姓氏人群“陶姓人家”。平樂縣陶氏家族,人口約2.5萬人,大多居住平樂縣南部與賀州市昭平、鐘山交界的陽安、青龍、張家、同安、源頭等鄉鎮村屯,陶姓人家大都是壹姓獨居,有點村屯人口達六至七千人,且大都居住之地大都為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走進這些陶家村屯,只見民居錯落有致,石板街巷,門樓祠堂,古風猶存。家家戶戶的廳堂上供臺,純壹色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並有壹副對聯為“百門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

特別是他們講的壹口獨特的語言,在南方各地極為少見,當地人稱為“土話”或為“百姓”。這種方言與目前的平樂縣城和北部鄉鎮居民通用的語言“官語”(西南官話語系)大相徑庭。與兩廣的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湘方言等南方語種均無聯系,也與漢藏語系的苗瑤語族(瑤話)及壯、侗族(壯話)毫不相幹。這種方言的範圍不大,在平樂縣只有陽安、青龍、張家、同安的大部份以及源頭、二塘、橋亭鄉的壹部份人口使用,使用範圍方圓不足二十公裏。在這些地區又以陶、李、莫、翟、賓、歐姓的語言為正宗。在這南國壹隅有這種獨特的語種的原因是方言研究中的壹個不解之謎。

根據陶氏族譜記載,平樂的陶姓人家是唐朝後期從山東遷至而來的。始祖陶英系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後裔。進士出身,唐昭宗時立戰功奉命職守青州府,後升兵部侍郎封太尉。唐天佑2年(公元905年)昭州發生動亂。時任山東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和李梁(平樂縣李氏家門始祖),受朝庭封為征南大將軍,率莫、翟、賓等將校遠征昭州。大軍兵不刃血,平定了動亂。後來,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朝庭變故,朱溫易唐為梁。陶英等將士奉命留守昭州。陶李將士不願為梁作臣,遂辭官解甲歸田,隱居於昭州南部的“蓮塘村”(今陽安鄉的陶村),成為平樂這個嶺南古城的第壹代大規模的中原移民。此後,五姓人家相互聯姻,世代繁衍。他們從北方帶來的語言也就在南方壹隅保留了下來,經與當地語言的相互同化,並經歷史演變而形成現在獨特的地方語言。後經有關專家考證,這種方言屬我國唐宋朝時北方方言的華北、東北方言的壹個次方言。只不過由於先祖們南遷隱居平樂後,使它也遠離了外界,而“不知魏晉,更不知有漢”罷了。

同時,考察陶氏家風的特征也另有壹番情趣。平樂縣陶氏家族從始祖英公起,至今序齒分明,輩分不亂。論及排輩,少輩必尊長輩。觴酒敬茶,皆有先後次序,自成禮俗。村民秉承前人遺風,淡泊名利,勤耕作,守本分,在這南國壹隅,生息繁衍,自得其樂。並特別酷愛桃、柳樹,把這兩種樹當作本姓的標誌。“遊子千裏,不改鄉音;立舍居家,不忘桃柳”,是村民們千古遺訓。更有趣的是,許多陶姓人家並不知道自己是陶淵明後裔,但相互口頭詢問對方姓氏時,常常不稱自己為陶姓,而說是“五柳”。鬥轉星移,世事滄桑。當年陶英率軍南征隱居平樂,壹千多年過去了,陶氏後裔生機勃勃,人丁興旺,枝繁葉茂。目前,人口達十余萬人,撒落在八桂大地和湘、粵、港、澳、臺以及海外。 >在平樂的陶姓人家私存的“族譜”序言中,基本上都記載始祖陶英,祖籍山東。位於平樂縣張家鎮的樂加村樂山南簏,於清朝雍正六年所立,由陶英公第32世嫡孫,時任甲午科武舉陶鉦等人撰寫的陶英墓的“墓後碑正碑文”記載:公諱英 字世民,江州人也,乃澎澤令淵明 諱潛之後,唐昭宗朝有平賊,公奉命守青州,累官太尉”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宋朝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由時任朝庭奉直大夫的陶英公第四世嫡孫陶濬撰寫的《宗譜序》記載“我南郊之有陶姓,自我曾太父英公始。曾太父系山東人,其先人江西人也,潯陽嫡派,世居密州。”陶濬生於後唐天成元年(明宗號)(丙戌年 公元926 年),曾太父陶英逝世時(公元931年),濬已四歲。從這些序言裏記述始祖陶英的籍貫和生平,確認平樂陶氏家族為陶淵明的後裔當屬無疑了。然而,在所有平樂陶姓人家目前存的族譜中,有關始祖陶英公以上至陶淵明段各代世系均無祥細記載。這到底是什麽原因?據平樂陶氏族譜序言稱,因年代久遠,家譜多次毀於兵亂或火災,後人只能根據墓碑文進行重修。因此,平樂陶姓人家的族譜,只能從始祖陶英公開始,世系排列也從此開始。這壹族譜上的殘缺,成為向來以先祖為榮的平樂陶姓後裔們的千年之痛。近年來,和全國各地的各姓氏人家壹樣,平樂陶姓人家為了續編家譜,弘揚陶家文化,掀起了壹股“尋根熱”。他們派人千裏迢迢到江西、湖南、山東等地考察,或寫信到各地陶姓人家聯系,甚至在網上發貼求證,尋找遺失族譜內容的點點滴滴。

平樂陶姓人家尋根的熱情,深深打動了中國陶淵明研究會的專家學者。2002年,學會常務副會長淩誠沛從江西省宜豐縣趕赴平樂縣考察。淩先生通過查閱陶氏族譜、石碑,考察了陶氏人家的生活習慣、語言變遷以及祭祀方式、輩分排列等特點,掌握了大量的第壹手材料。之後,他又先後通過2年時間,親自走訪了全國20多個省市,查閱大量在關的文獻檔案,基本認證了平樂縣陶姓人家確為陶淵明後裔。今年清明時節,現年已72歲的淩誠沛先生親自攜自己從江西等地考察整理《昭州(平樂)陶氏歷代流源世系》再次前往平樂求證。根據淩誠沛整理的《昭州(平樂)陶氏歷代流源世系》,平樂陶氏始祖陶英乃陶淵明長子儼的後裔,為陶淵明的第10代嫡孫。然而,平樂陶英後裔們卻對該《世系》存有疑點。他們認為,世系中陶淵明至陶英段的代數不夠。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而陶英則生於唐大中三年(己已年 公元849年),二者相距484年,按每20年壹代的計,二者之間應該相距24代。而《世系》裏二者之間僅為10代,這要比正常的代差整整少了十四多代,明顯不符合正常的代差規律。對此,淩誠沛先生也表示,他先後考察了江西的宜豐縣、奉新縣、安徽省丹陽、湖南的瀏陽等三省五縣的陶氏家譜,這些家譜都是從三國時期的吳開始,記錄陶氏家族的各代世系。其中有兩個近似平樂始祖陶英身份的人物,壹個是“陶瑛”,經查,這是另壹支陶姓世系的;另壹個叫“陶英”為“唐朝太尉,征南軍”這與平樂縣陶氏家譜以及平樂縣陶英墓碑的記載相吻合。通過對平樂縣的考察和江西等地陶氏家譜的認證,“陶英是陶淵明長子儼的後裔”這個史實是可靠的。但由於年代久遠,中間有斷代遺漏,這是有可能的。並表示,將再次前住山東考察,反復論證,幫助平樂陶氏人家繼續尋宗,找出準確的陶氏世系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