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園風景區景區介紹 蠡園,離無錫市區10公裏,座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面積8。
2公頃,水面占3。5公頃。
園以湖名,湖因園勝,曲岸枕水,秀麗明媚。錯落在綠樹花影中的亭廊橋榭,散發出水鄉園林的特有風姿。
民國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此建“青祁八景”。1927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慨慕範大夫蠡之為人”而興建蠡園。
1930年,當地小陳巷人陳梅芳,在上海經營致富,緊靠蠡園建漁莊。1952年,無錫市人民 *** 將兩園合並,以蠡園為名開放。
1987年又建新區“層波疊影”。1996年,又以範蠡西施為題,布置了“吳越爭霸、西施浣紗、小榭沈魚、範蠡制陶”等小景。
蠡園門頭和百花山房 蠡園大門,古樸端莊,保留了原來漁莊的風格,上立磚刻“蠡園”兩字。內有面闊三間,進深九架的敞廳。
從正門入室,進暗廊、月洞,穿過假山屏障,景色豁然開朗。 只見修竹土崗,自成壹塢,塢中有建於1930年的“百花山房”,面闊五間,雕花門窗。
房後有長廊,名“浣芳”,布置“範蠡西施故事”的畫廊,有“夷光出世、溪畔浣紗、範蠡用計、勾踐獻美、吳王驕淫、伍員被害、越國滅吳、範蠡隱退、泛舟五湖、經商制陶”等10幅畫面。 廊端接小亭,名“思越”,內有西施、鄭旦蠟像。
循徑向前,有1985年建成的“濯錦”茶樓,兩層三開間。在此透過湖水遠望,雪浪的煙綠,漆塘的山崗,長廣的溪水構成美景。
四季亭 四季亭建於1954年。 四亭造型完全相同,壹律黃頂紅柱,三面置有坐檻靠背,棟梁間彩繪四季花卉。
春亭旁種梅花,夏亭旁種夾竹桃,秋亭旁栽桂花,冬亭旁種臘梅。 1980年公開征求亭名,選定春亭、夏亭名“溢紅”、“滴翠”;秋亭、冬亭為“醉黃”、“吟白”。
四季亭周圍有小橋流水,石徑穿插,設小舢板供遊人泛舟。四季亭左,有小橋通四面環水的小島。
島上建有八角攢尖的敞亭,翹角處塑雜技雕像。亭旁有高約1。
6米、寬約1。8米的磚刻,上書“漁莊”兩字,為清末進士謝霈所書,此系漁莊遺物。
四季亭後為大草坪,淺草如茵,是人們坐臥歇息的好去處。 南堤春曉 四季亭南,沿湖築大堤半圍,陽春三月,堤上300余株垂柳,柳枝飄曳,400余株桃花競相吐艷。
壹湖碧水,數峰青山,分外妖嬈。長堤西南角臨湖屹立六角亭,綠瓦紅柱,亭內12根楞木上雕有60只金鳳凰,每5只鳳凰由壹條龍率領。
正中繪以雙龍戲珠,故俗呼“龍風亭”。亭上懸“月波平眺”額,亭旁有遊船碼頭,通黿頭渚風景區。
千步長廊位於蠡園東部,臨湖而建,始建於1927年,長289米,是老蠡園與漁莊在1952年連接的建築物。 長廊曲岸枕水,壹側依墻而築,呈半封閉式。
墻上遍開漏空花窗,用壹色中國小青瓦砌成,89個(現存80個)花窗圖案各異,富有我國民族建築工藝特色。 長廊中間,架兩座跨水廊橋,立月洞門8處,高低起伏,顯得深邃多變。
廊內有“飲綠”、“雪浪”、“澄波”、“織雨”、“佇月”等磚刻題額16方,東廊墻上嵌有名人碑刻38方。遊人透過花窗,可見亭臺、樓閣、山水、橋廊、盡得窗窗景異之妙;另壹側臨水敞開設置朱欄坐檻,水光瀲灩,有“山光照檻水繞廊”的意境。
在長廊東端,通過延伸入蠡湖50米長的涵洞平橋,有建於1935年的亭式水榭,題額“晴紅煙綠”。 水榭呈長方形,飛檐翹角,頂鋪金色琉璃,遊人可憑欄觀賞蠡湖全景。
九十年代,原蠡園園主王亢元出資修榭,照壁間置“西施醉舞、湖上泛舟”的紫陶壁畫。水榭東隔水處,有小巧玲瓏的“凝春塔”。
小塔五層八角,紅磚青瓦。水榭映塔,成為蠡園的標誌佳景。
長廊盡處,設六角月洞門,通蠡園老區壹角。 壹泓清碧的池水,四周廣植梧桐、冬青、香樟。
對面西式小洋房,沿岸有荷葉亭、翠蔭小亭、貼水小橋,曲曲彎彎通向東部區。 層波疊影即蠡園東部新區,建成於1982年,面積為3公頃,水面占1。
1公頃。西側沿原來的假山群,用湖石和黃石疊成壹大片假山余脈,以石徑延伸入魚磯半島。
磯上立西施浣紗像。魚磯和長廊中間建有同假山連成壹氣的“邀魚軒”,朱屺瞻書額。
軒前臨水置平臺,可覽東部全景。 春秋閣,居中而立,它得名於春秋戰國時期範蠡西施的故事。
閣三層,飛檐翹角,是蠡園的高建築。 閣前懸劉海粟書寫的匾額,兩旁壹聯:落花流水千古夢境;濃妝淡抹絕色佳人。
底層有銅像:範蠡凝神觀湖山,西施提籃去浣紗。中層上層設茶座。
登高壹覽,茫茫湖水,淡淡雲山;綠景婆娑,亭榭隱現,滿目錦繡。 春秋閣西,池中有堤,上有拱橋,名“映月”。
西北有亭,六柱圓頂,上嵌紫陶碎片,閃閃有光。北有小河,上架拱橋,橋上建卷棚式屋三楹,名水渺亭,中有漏窗觀景。
春秋閣東南下,有面闊五間、平挑入水、半架河上、前設半亭的水榭。延伸處有貼水平臺,三面圍以欄桿,中開方洞,露出水面壹方,名“問魚淵”。
時見小魚悠遊,伸手可掬。水榭中間,由費新我書“層波疊影”額。
水榭連廊,穿過春秋閣直通數魚檻,其中壹段架於水面,故名“水旱廊”。數魚檻緊倚千步長廊,面闊七間,臨水而築,池對面建有半亭,是從西水仙廟遷來。
密密鬥拱托撐飛檐之頂,古色古香。穿亭向前,有延伸入池的半島,上建六角攢尖的“綠漪亭”。
二、請介紹下無錫蠡圓的歷史和特色啊蠡園風景區景區介紹 蠡園,離無錫市區10公裏,座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面積8.2公頃,水面占3.5公頃。
園以湖名,湖因園勝,曲岸枕水,秀麗明媚。錯落在綠樹花影中的亭廊橋榭,散發出水鄉園林的特有風姿。
民國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此建“青祁八景”。1927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慨慕範大夫蠡之為人”而興建蠡園。
1930年,當地小陳巷人陳梅芳,在上海經營致富,緊靠蠡園建漁莊。1952年,無錫市人民 *** 將兩園合並,以蠡園為名開放。
1987年又建新區“層波疊影”。1996年,又以範蠡西施為題,布置了“吳越爭霸、西施浣紗、小榭沈魚、範蠡制陶”等小景。
蠡園門頭和百花山房 蠡園大門,古樸端莊,保留了原來漁莊的風格,上立磚刻“蠡園”兩字。內有面闊三間,進深九架的敞廳。
從正門入室,進暗廊、月洞,穿過假山屏障,景色豁然開朗。 只見修竹土崗,自成壹塢,塢中有建於1930年的“百花山房”,面闊五間,雕花門窗。
房後有長廊,名“浣芳”,布置“範蠡西施故事”的畫廊,有“夷光出世、溪畔浣紗、範蠡用計、勾踐獻美、吳王驕淫、伍員被害、越國滅吳、範蠡隱退、泛舟五湖、經商制陶”等10幅畫面。廊端接小亭,名“思越”,內有西施、鄭旦蠟像。
循徑向前,有1985年建成的“濯錦”茶樓,兩層三開間。在此透過湖水遠望,雪浪的煙綠,漆塘的山崗,長廣的溪水構成美景。
四季亭 四季亭建於1954年。四亭造型完全相同,壹律黃頂紅柱,三面置有坐檻靠背,棟梁間彩繪四季花卉。
春亭旁種梅花,夏亭旁種夾竹桃,秋亭旁栽桂花,冬亭旁種臘梅。 1980年公開征求亭名,選定春亭、夏亭名“溢紅”、“滴翠”;秋亭、冬亭為“醉黃”、“吟白”。
四季亭周圍有小橋流水,石徑穿插,設小舢板供遊人泛舟。四季亭左,有小橋通四面環水的小島。
島上建有八角攢尖的敞亭,翹角處塑雜技雕像。亭旁有高約1.6米、寬約1.8米的磚刻,上書“漁莊”兩字,為清末進士謝霈所書,此系漁莊遺物。
四季亭後為大草坪,淺草如茵,是人們坐臥歇息的好去處。 南堤春曉 四季亭南,沿湖築大堤半圍,陽春三月,堤上300余株垂柳,柳枝飄曳,400余株桃花競相吐艷。
壹湖碧水,數峰青山,分外妖嬈。長堤西南角臨湖屹立六角亭,綠瓦紅柱,亭內12根楞木上雕有60只金鳳凰,每5只鳳凰由壹條龍率領。
正中繪以雙龍戲珠,故俗呼“龍風亭”。亭上懸“月波平眺”額,亭旁有遊船碼頭,通黿頭渚風景區。
千步長廊位於蠡園東部,臨湖而建,始建於1927年,長289米,是老蠡園與漁莊在1952年連接的建築物。長廊曲岸枕水,壹側依墻而築,呈半封閉式。
墻上遍開漏空花窗,用壹色中國小青瓦砌成,89個(現存80個)花窗圖案各異,富有我國民族建築工藝特色。 長廊中間,架兩座跨水廊橋,立月洞門8處,高低起伏,顯得深邃多變。
廊內有“飲綠”、“雪浪”、“澄波”、“織雨”、“佇月”等磚刻題額16方,東廊墻上嵌有名人碑刻38方。遊人透過花窗,可見亭臺、樓閣、山水、橋廊、盡得窗窗景異之妙;另壹側臨水敞開設置朱欄坐檻,水光瀲灩,有“山光照檻水繞廊”的意境。
在長廊東端,通過延伸入蠡湖50米長的涵洞平橋,有建於1935年的亭式水榭,題額“晴紅煙綠”。水榭呈長方形,飛檐翹角,頂鋪金色琉璃,遊人可憑欄觀賞蠡湖全景。
九十年代,原蠡園園主王亢元出資修榭,照壁間置“西施醉舞、湖上泛舟”的紫陶壁畫。水榭東隔水處,有小巧玲瓏的“凝春塔”。
小塔五層八角,紅磚青瓦。水榭映塔,成為蠡園的標誌佳景。
長廊盡處,設六角月洞門,通蠡園老區壹角。壹泓清碧的池水,四周廣植梧桐、冬青、香樟。
對面西式小洋房,沿岸有荷葉亭、翠蔭小亭、貼水小橋,曲曲彎彎通向東部區。 層波疊影即蠡園東部新區,建成於1982年,面積為3公頃,水面占1.1公頃。
西側沿原來的假山群,用湖石和黃石疊成壹大片假山余脈,以石徑延伸入魚磯半島。磯上立西施浣紗像。
魚磯和長廊中間建有同假山連成壹氣的“邀魚軒”,朱屺瞻書額。軒前臨水置平臺,可覽東部全景。
春秋閣,居中而立,它得名於春秋戰國時期範蠡西施的故事。閣三層,飛檐翹角,是蠡園的高建築。
閣前懸劉海粟書寫的匾額,兩旁壹聯:落花流水千古夢境;濃妝淡抹絕色佳人。 底層有銅像:範蠡凝神觀湖山,西施提籃去浣紗。
中層上層設茶座。登高壹覽,茫茫湖水,淡淡雲山;綠景婆娑,亭榭隱現,滿目錦繡。
春秋閣西,池中有堤,上有拱橋,名“映月”。西北有亭,六柱圓頂,上嵌紫陶碎片,閃閃有光。
北有小河,上架拱橋,橋上建卷棚式屋三楹,名水渺亭,中有漏窗觀景。 春秋閣東南下,有面闊五間、平挑入水、半架河上、前設半亭的水榭。
延伸處有貼水平臺,三面圍以欄桿,中開方洞,露出水面壹方,名“問魚淵”。時見小魚悠遊,伸手可掬。
水榭中間,由費新我書“層波疊影”額。水榭連廊,穿過春秋閣直通數魚檻,其中壹段架於水面,故名“水旱廊”。
數魚檻緊倚千步長廊,面闊七間,臨水而築,池對面建有半亭,是從西水仙廟遷來。密密鬥拱托撐飛檐之頂,古色古香。
穿亭向前,有延伸入池的半島,上建六角攢尖的“綠漪亭”。 假山群在蠡園。
三、野三坡佛洞塔的建造歷史及文化佛洞塔位於野三坡百裏峽景區4公裏,處蓬頭大東山的中部山峰,西南屬蓬頭村,東北分屬紫石口和交界口村,海拔1027米,該峰從遠處仰視,形狀如塔,故稱佛洞塔。
佛洞塔古樸幽靜。山頂部是面積約200畝的大平臺,平臺中部原有娘娘廟壹座,為明代所建,明太監王中曾題於此(有碑記),這裏曾有宏大的殿宇,廟前有十八尊泥塑羅漢的羅漢洞。
文革中廟宇和塑像被毀,現尚存北大殿和廟墻的殘址,每年正月十四日,有大批村民從各方向絡繹不絕上山燒香敬神,以求庇佑。佛洞塔景色優美。
山頂部古松參天,數十裏可見,漫山野林蔥郁,林中小路悠幽,每到深秋季節,各種林葉呈黃、綠、紅、紫等多種顏色,身處於此,始有層林盡染之意境。 佛洞塔地勢險要。
它所在之大東山如平地拔起,扼涿鹿、宛平入淶水的山區交通要道,山的腰部四周懸崖陡壁,懸崖呈階梯環繞。從山底到佛洞塔僅有小徑攀沿,十分陡峭。
站在佛洞塔俯視,群山綿延直至天際,四周山景盡收眼底。 佛洞塔蒼涼悲壯。
1983年冬,大批日寇屢進犯名原根據地。 壹天拂曉,突然從宛平竄到淶水山區,我八路軍壹個排(連)為掩護主力部隊,機關和群眾轉移,奉命在此山禦敵,經壹晝夜激戰,敵人終不能上山,後有漢奸從北面小路引道,敵人才進入山頂,我軍戰士在手無彈藥的情況下,與敵人展開肉搏戰,終因寡不敵眾,剩下的六名八路軍戰士在排長李連山的帶領下,摔碎槍支,跳崖壯烈犧牲(有書記載),至今仍有不少人上山憑吊,追念英魂。
四、我是小導遊八百字作文宜興竹海並設立“山明水秀之區”,在海上經營面粉生意致富後,回到鄉裏,王禹卿的兒子王亢元:我們現在將去遊覽的景點是蠡園。蠡園距無錫市區10公裏,位於前湖北岸的青祁村,請遊客盡情欣賞美麗的蠡園風光吧。
我介紹完了,1952年無錫市 *** 經全面整個,最早是在民國初年,當時的青祁村人虞循真在蠡湖巖邊種植了柳樹各位遊客,蠡園也因此得名,在臺園與漁莊之間,建築了壹條千步長廊,從而將兩園連成壹體,統稱“蠡園”。蠡園因蠡湖而得名,蠡湖原名“五裏湖”,是太湖東北巖的壹個內湖,湖面9.5平方公裏。相傳2000多年前,越國大夫範蠡助越王滅亡吳國後,從而奠定了蠡園風景開發的基礎。
1927年,又壹位青祁村人王禹卿。解放後,取名“漁莊”,為了取賽過蠡園之意,取名為“賽蠡園”,又分別建了湖心亭、凝春塔等建築。1936年,功能民就,攜西施隱居於此。後人把範蠡、西施當年泛舟的五裏湖叫做蠡湖,“嵌淵觀魚”等青祁八景。
蠡園的建設,形成了如今的規模。挖池引水。1978年又在長廊之東拓建新園,建造茅亭。形成了“梅埠香雪”,“南提春曉”,臺園的另壹位建造者陳梅芳在蠡園旁建設了另壹個園林,據範蠡在此與鄉親們壹起養魚的傳聞,在“青祁八景”的基礎上辟地30畝,鑿1930年、菱藕,然後築提圍坎,疊石為峰,歷時三年建成蠡園
五、請介紹下無錫蠡圓的歷史和特色啊蠡園風景區景區介紹 蠡園,離無錫市區10公裏,座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面積8.2公頃,水面占3.5公頃。
園以湖名,湖因園勝,曲岸枕水,秀麗明媚。錯落在綠樹花影中的亭廊橋榭,散發出水鄉園林的特有風姿。
民國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此建“青祁八景”。1927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慨慕範大夫蠡之為人”而興建蠡園。
1930年,當地小陳巷人陳梅芳,在上海經營致富,緊靠蠡園建漁莊。1952年,無錫市人民 *** 將兩園合並,以蠡園為名開放。
1987年又建新區“層波疊影”。1996年,又以範蠡西施為題,布置了“吳越爭霸、西施浣紗、小榭沈魚、範蠡制陶”等小景。
蠡園門頭和百花山房 蠡園大門,古樸端莊,保留了原來漁莊的風格,上立磚刻“蠡園”兩字。內有面闊三間,進深九架的敞廳。
從正門入室,進暗廊、月洞,穿過假山屏障,景色豁然開朗。 只見修竹土崗,自成壹塢,塢中有建於1930年的“百花山房”,面闊五間,雕花門窗。
房後有長廊,名“浣芳”,布置“範蠡西施故事”的畫廊,有“夷光出世、溪畔浣紗、範蠡用計、勾踐獻美、吳王驕淫、伍員被害、越國滅吳、範蠡隱退、泛舟五湖、經商制陶”等10幅畫面。廊端接小亭,名“思越”,內有西施、鄭旦蠟像。
循徑向前,有1985年建成的“濯錦”茶樓,兩層三開間。在此透過湖水遠望,雪浪的煙綠,漆塘的山崗,長廣的溪水構成美景。
四季亭 四季亭建於1954年。四亭造型完全相同,壹律黃頂紅柱,三面置有坐檻靠背,棟梁間彩繪四季花卉。
春亭旁種梅花,夏亭旁種夾竹桃,秋亭旁栽桂花,冬亭旁種臘梅。 1980年公開征求亭名,選定春亭、夏亭名“溢紅”、“滴翠”;秋亭、冬亭為“醉黃”、“吟白”。
四季亭周圍有小橋流水,石徑穿插,設小舢板供遊人泛舟。四季亭左,有小橋通四面環水的小島。
島上建有八角攢尖的敞亭,翹角處塑雜技雕像。亭旁有高約1.6米、寬約1.8米的磚刻,上書“漁莊”兩字,為清末進士謝霈所書,此系漁莊遺物。
四季亭後為大草坪,淺草如茵,是人們坐臥歇息的好去處。 南堤春曉 四季亭南,沿湖築大堤半圍,陽春三月,堤上300余株垂柳,柳枝飄曳,400余株桃花競相吐艷。
壹湖碧水,數峰青山,分外妖嬈。長堤西南角臨湖屹立六角亭,綠瓦紅柱,亭內12根楞木上雕有60只金鳳凰,每5只鳳凰由壹條龍率領。
正中繪以雙龍戲珠,故俗呼“龍風亭”。亭上懸“月波平眺”額,亭旁有遊船碼頭,通黿頭渚風景區。
千步長廊位於蠡園東部,臨湖而建,始建於1927年,長289米,是老蠡園與漁莊在1952年連接的建築物。長廊曲岸枕水,壹側依墻而築,呈半封閉式。
墻上遍開漏空花窗,用壹色中國小青瓦砌成,89個(現存80個)花窗圖案各異,富有我國民族建築工藝特色。 長廊中間,架兩座跨水廊橋,立月洞門8處,高低起伏,顯得深邃多變。
廊內有“飲綠”、“雪浪”、“澄波”、“織雨”、“佇月”等磚刻題額16方,東廊墻上嵌有名人碑刻38方。遊人透過花窗,可見亭臺、樓閣、山水、橋廊、盡得窗窗景異之妙;另壹側臨水敞開設置朱欄坐檻,水光瀲灩,有“山光照檻水繞廊”的意境。
在長廊東端,通過延伸入蠡湖50米長的涵洞平橋,有建於1935年的亭式水榭,題額“晴紅煙綠”。水榭呈長方形,飛檐翹角,頂鋪金色琉璃,遊人可憑欄觀賞蠡湖全景。
九十年代,原蠡園園主王亢元出資修榭,照壁間置“西施醉舞、湖上泛舟”的紫陶壁畫。水榭東隔水處,有小巧玲瓏的“凝春塔”。
小塔五層八角,紅磚青瓦。水榭映塔,成為蠡園的標誌佳景。
長廊盡處,設六角月洞門,通蠡園老區壹角。壹泓清碧的池水,四周廣植梧桐、冬青、香樟。
對面西式小洋房,沿岸有荷葉亭、翠蔭小亭、貼水小橋,曲曲彎彎通向東部區。 層波疊影即蠡園東部新區,建成於1982年,面積為3公頃,水面占1.1公頃。
西側沿原來的假山群,用湖石和黃石疊成壹大片假山余脈,以石徑延伸入魚磯半島。磯上立西施浣紗像。
魚磯和長廊中間建有同假山連成壹氣的“邀魚軒”,朱屺瞻書額。軒前臨水置平臺,可覽東部全景。
春秋閣,居中而立,它得名於春秋戰國時期範蠡西施的故事。閣三層,飛檐翹角,是蠡園的高建築。
閣前懸劉海粟書寫的匾額,兩旁壹聯:落花流水千古夢境;濃妝淡抹絕色佳人。 底層有銅像:範蠡凝神觀湖山,西施提籃去浣紗。
中層上層設茶座。登高壹覽,茫茫湖水,淡淡雲山;綠景婆娑,亭榭隱現,滿目錦繡。
春秋閣西,池中有堤,上有拱橋,名“映月”。西北有亭,六柱圓頂,上嵌紫陶碎片,閃閃有光。
北有小河,上架拱橋,橋上建卷棚式屋三楹,名水渺亭,中有漏窗觀景。 春秋閣東南下,有面闊五間、平挑入水、半架河上、前設半亭的水榭。
延伸處有貼水平臺,三面圍以欄桿,中開方洞,露出水面壹方,名“問魚淵”。時見小魚悠遊,伸手可掬。
水榭中間,由費新我書“層波疊影”額。水榭連廊,穿過春秋閣直通數魚檻,其中壹段架於水面,故名“水旱廊”。
數魚檻緊倚千步長廊,面闊七間,臨水而築,池對面建有半亭,是從西水仙廟遷來。密密鬥拱托撐飛檐之頂,古色古香。
穿亭向前,有延伸入池的半島,上建六角攢尖的“綠漪亭。
六、無錫蠡湖有什麽人文景點蠡湖湖南岸有寶界山,又名朱山,建有唐城,三國城,水滸城作為中央電視臺影視基地。北岸有蠡園、蠡湖中央公園、亞洲城。寶界橋橫臥湖面,為我國著名實業家榮宗敬、榮德生捐建,長300多米,將蠡湖東西分開;蠡湖東岸有“高子水居”遺跡,是明末東林黨人高攀龍隱居讀書的地方。
蠡湖東南為長廣溪濕地公園,西南則國家重點名勝區“太湖”的主要景點之壹——黿頭渚公園。
坐落在蠡湖北岸的青祁村,它因緊傍蠡湖而得名。而湖壹名,則來自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範蠡與西施泛舟湖上的故事。現在的蠡園,有四個遊覽小區。
東部,沿湖有千步長廊(碑刻)、晴紅煙綠水榭、凝春塔,以及老蠡園的水池、荷葉亭等,還有新建德柳影亭、綠漪亭、水榭、春秋閣、映月橋;西部有百花山房、濯錦樓、月波平眺亭、南堤春曉、四季亭、漁莊亭;中部有假山群、荷池、蓮舫、洗耳泉、桂林天香等。
千步長廊289米的長廊,曲岸枕水,移步換景,足可使妳領悟到山水照檻水繞廊的意境。廊壁64塊刻石,80個圖案各異的青瓦花窗。蠡湖以中部橫臥湖面長300多米的寶界橋(由無錫籍著名實業家榮宗敬、榮德生捐建)為界,分為東蠡湖和西蠡湖。
擴展資料
蠡湖,又名五裏湖,是太湖伸入無錫的內湖,位於江南名城無錫西南郊,離市中心約10公裏,形如葫蘆狀,早先東西長6公裏,南北寬0.3~1.8公裏,面積8.0平方公裏。東南經十裏長廣溪聯通太湖。
蠡湖地區,是無錫太湖山水組合奇佳、歷史人文積澱深厚的天賜風水寶地。這裏,相傳2500多年前,越國大夫範蠡協助越王勾踐戰勝吳國後,功成身退,偕西施隱於蠡湖,在蠡湖畔漁莊撰寫了第壹部人工養魚的專著《養魚經》。
他們泛舟湖上,晨看“煙收遠樹山徐出”,暮見“月落寒濤水正平”,渡過了美好的時光。人們為了紀念範蠡,五裏湖又稱為蠡湖。蠡湖又名漆湖或小五湖,後因湖面形狀如壹只葫蘆瓢,所以又名蠡湖(蠡字本意為葫蘆瓢意思)。
七、我來當導遊少於50字濠河江蘇無錫蠡園導遊詞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將去遊覽的景點是蠡園。
蠡園距無錫市區10公裏,位於前湖北岸的青祁村,是壹處以“堆造假山、巧借真水”而聞名的江南水鄉園林。 蠡園簡史:得名由來—創建歷史—景區分布 蠡園因蠡湖而得名,蠡湖原名“五裏湖”,是太湖東北岸的壹個內湖,湖面9.5平方公裏。
相傳2000多年前,越國大夫範合助越王滅亡吳國後,功成名就,攜西施隱居於此。後人把範蠡、西施當年泛舟的五裏湖叫做“蠡湖”,蠡園也因此而得名。
蠡園的建設,最早是在民國初年,當時的青祁村人虞循真在蠡湖岸邊種植了柳樹、菱藕,然後築堤圍坎,建造茅亭,形成了“梅埠香雪”、“南堤春曉”、“曲淵觀魚”等“青祁八景”,並設立“山明水秀之區”牌額以示遊人,從而奠定了蠡園風景開發的基礎。
八、無錫妳了解多少江南第壹古鎮——梅村
公元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周太王非常喜歡季歷的兒子姬昌,想將來讓姬昌繼承王位。泰伯為了成全父親的這個願望,就三讓王位帶著弟弟仲雍,從中原到了現無錫市郊的梅村(也稱梅裏),開發了廣大的江南地區,建立了吳國,因此梅村也被譽為江南第壹古鎮。以後姬昌繼承了王位,就是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國從此進入了長達八百年的周朝。
泰伯到梅村時,這裏還是荊蠻之地,泰伯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耕種技術傳授給當地的人們,並帶領人們開挖了我國第壹條人工運河泰伯港,以後經歷代加寬。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條運河還是當地主要的交通渠道,下圖是當時梅村鎮的碼頭,房子上寫的是:江蘇省交通廳無錫航運局梅村站。隨著鐵路和公路交通的發展,人們陸續地選擇了鐵路和公路,這個碼頭才蕭條了下來,現為民居。
泰伯開發了江南地區後,建立了吳國,以後這裏的人民就以國為姓,延續到現在已有120代。現在全國有吳姓居民2400萬,海外400多萬,他們的祖先就在梅村,有許多人到這裏尋根祭祖,紀念和學習他們的祖先泰伯“三讓”王位的高尚品德。
他們還組織了壹些人在泰伯廟中編寫吳氏宗譜,也有許多人到這裏續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