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集鎮中的鄉俗

集鎮中的鄉俗

壹.家庭

在舊社會,壹家之主是位高權重的男人,掌管著家庭的經濟收支、生產生活安排、主持婚喪嫁娶和外事。家族中後代的名字是按照同壹個氏族家譜的世代順序排列的。而且生活在壹個大家庭裏,三代同堂,甚至四代五代同堂,是壹種榮譽和榮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家庭關系平等,也改變了男性當家作主的封建舊習。除了壹些民族雜居的農村地區,尤其是城市人口,按照族譜規定的世代給兒孫取名已經不重要了。那種三五代同堂的大家庭,漸漸少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獨生子女數量的增加,三口之家成為家庭結構的主要部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居民的住房也從傳統的木結構房屋向鋼筋混凝土現代高層建築的模塊化房屋轉變。農村地區的住房條件也在不斷改善,從城市或城鎮周圍到偏遠山區,新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數量正在增加。

第二,宗族

在舊社會,人們普遍重視宗族的凝聚力。同姓同宗的人負責建立“譜社”、“清明社”等宗族組織,修建或維護祠堂,編纂家譜和宗譜,每年清明節組織掃墓祭祀活動,甚至訓誡晚輩,調解處理宗族內外糾紛,懲罰宗族不法之徒。建國後,宗族組織不復存在,宗族內部的活動自然也就停止了。20世紀80年代後,壹些地方出現了新的或更新的家譜。從20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新譜牒或修譜的活動逐漸增多,壹些地方也不定期地開展壹些相關的家族聯誼活動,壹些地方也不定期地舉辦類似於舊清明節的宗親聯誼活動。

第三,

第壹,舊社會的男女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習俗在主導。除了父母包辦、明媒正娶之外,還有壹些“童養媳”、“納妾”等俗俗。”再婚”被視為壹種恥辱,受到歧視,但有些寡婦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再婚。雖然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也提倡自由戀愛,文明婚姻,但民間舊習壹時難以改變,只影響了政府機關和單位的少數知識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宣傳實施新婚姻法,禁止包辦婚姻,實行壹夫壹妻制,提倡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逐步擺脫舊婚俗中的繁文縟節,實行新婚姻。20世紀80年代後,大多數城市青年在酒店和餐館舉行婚禮。壹般程序如下:儀式開始時,燃放鞭炮;新郎新娘出場,依次向父母、主禮嘉賓、證婚人、嘉賓鞠躬;新娘和新郎互相鞠躬,舉杯暢飲;主禮人、見證人、父母、親友依次發言;嘉賓致賀詞;新娘新郎致感謝辭;儀式結束後,在宴會的同時還表演了娛樂節目...宴會上,新郎新娘依次向每桌的客人敬酒。宴會結束後,賓客散去,參加晚宴的賓客也只是壹些至親好友。晚上新郎新娘進洞房,客人在洞房鬧,壹般和舊俗壹樣。農村的年輕人也形成了自由戀愛的氛圍。雖然是在家裏舉行,但他們的婚禮程序和城市裏的大致相同。

第二,生育

在舊社會,受封建傳統的影響,普遍存在多生孩子、重男輕女的思想。分娩前後有壹些習俗,如“分娩”、“洗三”、“取嬰兒名”、“吃滿月酒”、“抓周”。建國後,實行計劃生育政策。80年代以後,嚴格規定壹對夫婦只能生壹個孩子,重男輕女的習俗逐漸改變。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在醫院出生的嬰兒逐漸增多。80後嬰兒在醫院出生,“洗三樣”的舊習俗也發生了變化。取出生名的習俗在建國初期還很普遍,但在七八十年代後逐漸消失。至於“促生”、“抓周”等習俗,也逐漸消失,但“吃滿月酒”仍在少數人中間流行。

第四,

壹、壽慶在舊社會,中老年人過生日被稱為“壽慶”。親戚朋友準備了生日器具慶祝生日。出嫁的女兒為老人制作生日帽和鞋子,主人準備生日酒招待客人。當孩子過生日時,父母或長輩會做些好吃的慶祝。建國後,過生日的習俗依然存在,尤其是80年代以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註重過生日。經濟稍微好壹點的人,大擺宴席,極其奢侈。另外,80年代以來,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形成了給孩子做嬰兒的新風尚,經常以盛宴招待客人。慶祝生日的親戚朋友可能會送現金,壹些孩子也會送生日蛋糕、衣服或玩具。

第二,葬禮

舊社會提倡土葬,主要有辦喪事的程序和習俗,如喪事、倒燒紙、揭簾、辟邪、潔凈穿舊衣、點路燈喪、喪訃、喪事、燒七次、燒百年、周年等。新中國成立後,提倡新葬,上述手續也逐漸簡化。後來,機關、企事業單位時興舉行追悼會(20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不再舉行追悼會,取而代之的是告別儀式),佩戴黑袖白花表示哀悼。另外,黨和政府提倡火葬,首先在城市和郊區推廣。20世紀80年代後,在城市和鄉村,火葬取代了土葬。

五、社交禮儀

壹.標題

舊習俗稱“先生”、“夫人”、“小姐”。建國後,五六十年代“同誌”是最常見的稱呼。70年代以後開始流行“師傅”“老師”。20世紀80年代後期,“先生”、“夫人”、“小姐”等稱謂逐漸復興。只是到了90年代中後期,“小姐”的稱謂才逐漸由褒義轉為貶義。

第二,問候社交聚會

舊社會認識的人見面,如果在吃飯,往往會說:“請吃!”“求求妳!”互相問候;如果在吃飯前後的這段時間,他們會說“妳吃飯了嗎?”“吃吧!吃飯了嗎?”問候;其他時候根據具體情況用詢問的語氣打招呼,比如“去街上?”“買菜?”差不多吧;其他人只是點點頭。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開始互相問“妳好?”問候社交,舊的問候詞逐漸被拋棄。

第三,見面禮儀

在過去,人們通過握手和鞠躬來打招呼。民國時期,西式握手儀式開始在知識界流行。建國後,握手逐漸成為送禮的主要形式。90後除了握手的主要形式外,也有少數人喜歡用拳頭或手送禮。

第四,請客

婚喪嫁娶、生日、搬遷、開業、建房、辦年夜飯,都要向親朋好友發請帖,辦家宴。婚宴持續三天,第壹天是“知客”,第二天是“飲酒”,第三天是“謝客”。

動詞 (verb的縮寫)禮物

在舊社會,每逢節假日或親友家婚喪嫁娶,都要互贈禮物,增進聯系和感情。禮物數量不限,看財力和人脈關系。婚禮、結婚典禮、葬禮、蓋新房、搬家、生日典禮、生日儀式、拜年儀式、端陽儀式、中秋儀式、月子儀式、吊唁儀式等等都有不同的內容。雖然建國後送禮的習俗依然存在,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送禮的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壹般來說,沒有具體的格式,要看自己的財力和受禮人的關系以及送禮的具體情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送現金逐漸成為壹種時尚。

六,壹,春節

在舊農業社會,春節從正月初壹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在舊社會,農歷正月也被稱為“元旦”,也稱為“三朝”,因為它是年的朝代,月的朝代和日的朝代。黎明前,擺放水果和美味佳肴,點燃香燭,焚燒紙張和絲綢,並恭敬地祭祀祖先。然後按照當年歷書上標明的吉祥方向,點上香、放鞭炮,打著燈籠出門,向西神方向跪拜,稱為“迎西神”。有些人還會去附近香火旺盛的寺廟拜菩薩,為來年祈福。回到家,關上門等天亮,這叫“關財門”。這壹天只祭拜父親和哥哥的宗族,初二開始給親戚朋友拜年,有肉,有面,有水果,有糕點等等。如果宗族鄰裏數十人沿門迎客,則稱為“新年快樂”。從此,壹直到正月十五,舞獅舞龍,笛鼓齊鳴,鞭炮齊鳴,遊客絡繹不絕...十五民間稱之為“農歷新年”,也叫“元宵節”或“上元節”,還有舞龍、舞獅、猜燈謎、玩燈籠等活動。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象征著月圓人圓,萬事如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春節壹直未變,只是隨著社會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而略有變化。比如國家規定機關、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只放三天假,農村相應縮短,尤其是評大寨工作點的時候。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也缺少那種老套的儀式,要看具體情況。然而,在正月十五吃團圓飯、給孩子壓歲錢、放鞭炮、舞龍舞獅、吃湯圓等舊習俗仍然壹如既往地遵循著。與此同時,出現了新的形式,如單位團體年、慰問部隊烈士、娛樂活動和元宵節。只是“文革”期間,春節只有壹家人聚在壹起吃點好吃的,所有的新老活動都在無形中停止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祭祖之風再起。80年代中期以後,大年初壹在寺廟拜佛的舊習俗逐漸恢復。大年三十看完春晚,很多人去寺廟(如附近的江油市羅漢寺或靈官寺)拜菩薩,爭著燒孩子的香,壹直到下午都絡繹不絕。

第二,清明節

有掃墓祭祖的民俗,但壹般是在清明節前幾天進行。建國後逐漸失寵,80年代中期後逐漸恢復。

第三,端午節

傳說農歷五月初五是愛國詩人屈原的忌日。這壹天,艾晨和菖蒲被掛在每個門上,硫磺煙霧被放在房子裏以辟邪,樟腦和冰片等藥物被掛在孩子們的胸前,並被制成雞,猴,狗,蘋果和辣椒形狀的香囊。中午喝雄黃酒,吃裹蛋和莧菜,進行龍舟比賽等活動。這種習俗至今依然存在,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喝雄黃酒的人逐漸減少。

第四,中秋節

俗稱“七月三十”,指的是農歷7月11日至15日這段時間。原本是佛教盆景,但江友民

偶爾習慣祭祖,供奉供品,燒香,燒紙錢。祭祖壹般在第11到14天,有根。

它根據每個家庭的風俗而變化。15日燒紙錢,撒米布施鬼神。這個習俗建立了這個國家。

逐漸消失後,80年代後逐漸興起。

動詞 (verb的縮寫)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秋收後,晚上準備月餅、梨、棗、核桃、花生、糖果,賞月,慶祝豐收。建國後,月神不再祭祀,但吃月餅賞月的習俗依然存在。

第六,重陽節

在農歷九月初九,有爬山的舊習俗,人們也在這壹天蒸重陽餅,釀造重陽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壹習俗消失了。到了80年代以後,政府或單位才慰問老幹部,召開座談會,贈送紀念品,壹起聚餐,逐漸形成了敬老的節日。

七、臘八節

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用秈米、糯米、肉、豆類、豆腐幹、面條、紅、白蘿蔔、白菜等蔬菜熬制“臘八粥”。據說這個習俗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來的。經過六年的苦行,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的晚上看到了星星,成佛了。後人沒有忘記他成佛前的苦難,所以在這壹天吃粥紀念他。

八、祭竈日

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晚上點上燈和蠟燭,擺上水果蛋糕,祭祀竈神。建國後,祭祀竈神的習俗消失了,但打掃衛生的習俗依然存在。

九、除夕

臘月的最後壹天。這壹天貼對聯、門神、年畫,祭祖後壹家人吃團圓飯,然後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再“圍著爐子”安度晚年。入夜,燈火輝煌,燭火輝煌,鞭炮聲不絕於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舊習俗依然存在。自央視1984播出春晚節目以來,在除夕夜看春晚節目已經成為壹種新的習俗。歲末年初,家家戶戶都放鞭炮。90年代中期後,壹度禁止燃放鞭炮,但世紀之交後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