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的風俗有哪些?
姜堰的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是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稱為“人人節”。清明節、中元節和冬季的至日被稱為鬼節。為了祈求好運,人們在每個節日都有壹些傳統的禮儀和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政府積極引導,賦予新的內容,倡導文明、節儉、祥和的節日。\x0d\春節\x0d\春節是最長最隆重的節日。舊時正月初壹,這壹天,家主要五更起床,點蠟燭燒香,放鞭炮迎天地之神,不燒香就不開門。男女老幼都換上新衣,那些富有的,如皮革、呢子、絲綢、緞子,顯示他們的富有。窮人,外新內舊,為了整潔;婦孺講究衣著,力求新奇。飲食很講究。早上有幹絲、水果茶、金元寶(湯圓)、糕點、生姜等。每次吃完飯,都要省壹點;中午要吃夜宵,菜都是大年三十做的,意在吃老菜,年年有余;晚餐,面條。家人和鄰居見面時,都要說吉祥話,比如恭喜發財,多施舍。晚上不要點燈,早點睡覺祈禱夏天蚊子少壹點。在農歷新年的第二天,新婚夫婦給他們的親戚和朋友送“水果茶”。第三天壹大早,各家各戶都把孩子送到土地廟去爭第壹把香。第壹天不流行掃地,第五天拜完財神就有幾個人掃,而且壹定要從外往裏掃,為了賺錢,為了寶藏。第五天是“財神日”。商店必須開門迎接財神。老農民觀察初壹至初十每天的晴天和晴天,預測當年人、畜的五谷盛衰:壹日、兩地、三風、四雨、五馬、六羊、七人、八糧、九豆、十棉,以晴為吉日。春節期間,有許多文化和娛樂活動,如打龍燈,舞獅,唱鳳凰,送別麒麟。壹句民間諺語說:“正月拜年,二月玩燈籠,三月種地。”在姜多、大寺和米白,家家戶戶都在正月蒸小籠包,祝願六畜興旺。\x0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有三天的法定假日。機關、學校、群眾團體經常開會、聚會、茶話會互祝;農村娛樂宣傳隊敲鑼打鼓給烈士家屬和五保戶拜年。六七十年代,農村大隊排練革命樣板戲,下鄉演出。近年來,富裕的家庭雇傭電影或邀請劇團到農村演出。除了求神拜香的迷信,我也跟著信了。\x0d\元宵節\x0d\又稱上元節,俗稱元宵節。正月十三,家家“拉天燈”,取名“燈籠”,是為了讓全家人壹清二楚。今天早上吃餃子;十八“關燈”吃面。民間有句話叫“放了燈籠,吃到明年。”元宵節期間,姜堰東嶽廟、都天廟、龍王廟都裝飾上了屏風燈,燈上繪有《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古典小說人物,觀眾摩肩接踵。\x0d\舊時農村有拉桅燈之風。就是土地廟前,種了壹根十幾尺高的桅桿,上了幾十根竹條。每條巷都用麻繩綁上龍骨等物,每圈掛幾盞燈籠(每戶壹盞)。竿的末端系上鈴鐺,然後就像拉帆壹樣。兔子燈、蛤蟆燈、鯉魚燈、燈籠、八角燈和飛機燈最受孩子們的歡迎。\x0d\二月二\x0d\ "二月二,家家帶女兒。”那壹天,城鄉家家戶戶都把女兒和丈夫帶回家當客人,熱情款待,雖然並不違法。今天依然如此。\x0d\百花生日\x0d\習慣上以2月12日為百花生日。那壹天,婦女們大多將紅紙和紅布剪成彩條,綁在草地上,這就是所謂的“掛紅”,祝願鮮花盛開。\x0d\清明節\x0d\又叫寒食節。清明節前十天,各家各戶忙著“添墳”,祭祖;新媳婦要給新老頭“上花墳”。墳滿三年時,燃放鞭炮和紅紙花,以示孝順。清明節,家家祭祀死者,用油炸面粉代替肉。柳枝插檐前,諺雲:“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女人也會在太陽穴上佩戴柳球。插柳習俗原本是為了紀念黃巢起義,如今已鮮為人知。在姜多和張店地區,還有用柳葉拌蕎面攤餅的習俗,以紀念鄭成功的抗清。也有人說,諸神看到下界的人吃樹葉,會心生憐憫,阻止災難的發生。在姜堰、邢臺、溱潼壹帶,習慣在這壹天吃冷米飯、冷韭菜,以祈求長命百歲,不在盛夏;蝸牛肉和小菊花在何麗霞地區很受歡迎,可以改善視力。吃冷飯其實是源於對寒食節的紀念,其初衷已經模糊。那天看麻將打牌的人很多,據說“清明不看牌,死後沒人背。”\x0d\建國後,祭掃的民俗基本未變,但封建迷信的色彩有所淡化。機關、學校、廠礦、企業以此為契機,組織祭奠活動,為革命烈士墓掃墓,講述烈士故事,開展革命傳統教育。\x0d\長夏\x0d\ "長夏,長夏,女穿花\ "。那壹天,女人和孩子在發根和發辮之間戴著洋槐花,裙子上掛著肥皂葉,說夏天不準打瞌睡;不要坐在門檻上,忌“夏”;新娘家要給新婚的女兒送壹個涼席、枕頭、扇子、夏布、草帽、浴桶,叫“送夏”;用大秤稱體重,看妳壹年是胖是瘦。建國後,“送夏”之風猶存,其他壹切逐漸消失。\x0d\端午\x0d\農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采鮮葦葉(俗名“粽作”)包粽子。包的核心以糯米為主,混合糯米,混合蠶豆瓣、紅豆、花生、紅棗、火腿丁等。,而且形狀多為四角,還有角形、斧形、菱角形、元寶形等。舊社會,五月被稱為“毒月”,家家貼上“五毒”的標誌,掛上鐘馗像,門前插艾葉、菖蒲,室內灑雄黃水;孩子們穿著老虎鞋帽,系著“百足繩”,蘸著雄黃酒在額頭上寫“王”字,寓意辟邪避穢。菜品講究“五紅”:黃魚、蝦、鹹蛋、莧菜、鹹菜幹、烤肉。浴室燒“草藥湯(湯裏放了艾蒿和菖蒲)”,洗澡中毒。\x0d\建國後,不再貼“五毒”的標誌和鐘馗的形象,其他的也跟著貼。\x0d\ 5月13日\ x0d \傳說這天是關公的生日,也是關平去世的紀念日。城鄉都有吃冷面的習俗。\x0d\六月初六\x0d\正值盛夏天氣,有“六月六,洗白肉,吃焦屑,養壹塊肉”之說,在河裏遊泳。\x0d\喬奇節\x0d\傳說農歷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相會。七天前,女孩在手腕上系上紅綠藍三色的線,叫做“綁絨”。那壹天,把它取下來扔在房子上,讓喜鵲帶著它去天河架橋,編織成牛郎織女的團圓夢。小孩子用明礬搗碎鳳仙花,包在指甲上,第二天就變成紅指甲了。據說它們可以化痰。晚上,孩子們站在法庭前,看著天空中的雲,評論著雲的形象。彩雲變幻莫測,飄忽不定,像奔騰的駿馬,像成群的羊群,像遊龍,像蔡峰,大家都為那些看得快,判斷準的人鼓掌。母親叫女兒在燈前穿針引線,乞求靈巧。古詩雲:“喬奇樓前乞巧時,金針玉指作春絲。”\x0d\中秋節\x0d\俗稱“七月半”。這壹天祭祖的儀式和清明壹樣,但祭奠的時間是中午。有句諺語叫“燒清明早燒冬,七月半死者不中”。相傳明朝七月,城內遭受特大水災,百姓在吃魚之前都被埋在魚腹裏,都成了餓鬼。於是,後世就形成了午時敬死者、慰先人的習俗。這壹習俗壹直傳承至今。只有在王石鎮附近,我們午餐吃餃子。溱潼湖西莊村的窯工,經常在夜間工作,怕撞見鬼,所以在七月半的時候,請和尚放出孤焰超度。當天在高墩上豎起壹根桅桿,掛七盞燈籠,壹盞七星燈籠(北鬥七星),召喚鬼鬼來劇場受齋。\x0d\ 7月30日\ x0d \傳說是土王臧的生日。菩薩饒命,於是人們在路邊、田間、曠野燒紙錢,祭祀鬼神,名曰“齋姑”。他們還會燃放河燈,向河流祭祀鬼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壹習俗逐漸被廢棄。\x0d\立秋\x0d\是西瓜流行的吃法,意思是可以吃豬毛爛。\x0d\中秋節\x0d\又叫團圓節。在那壹天,每個人都吃月餅,餃子,粘餅,蓮藕餅,喝團圓酒。水鄉人會殺鴨子;南翔農民制作壹個鍋蓋大小的“月餅”。月圓之時,家家立案,點蠟燭焚香,案上陳列鮮果糕點。合家團圓賞月,天與地,千裏相伴。姜多壹帶還有“摸秋”的說法。當天晚上,男青年到劉家偷碗、漁網、晚兒等物,送給長期不育或嬰兒大量死亡的家庭。在姜堰地區,街上的孩子們用磚塊和瓦礫建造寶塔來崇拜月光,並去野外收集各種水果取樂。他們用菱角打(做)牛頭,或者用扁豆莢、鬥馬、芋頭打猴子,用葡萄打金魚,用豇豆莢、紅豆打蜻蜓。家長們挑選了壹些優秀的作品放在桌子上,增添節日的樂趣。建國後,吃月餅\x0d\賞月的習俗依然流行。上世紀80年代,每逢節日,CPPCC和統戰部都會舉辦茶話會,與各界人士廣交朋友,暢談國事,增進團結。殘存的習俗逐漸消失。\x0d\重陽節\x0d\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城鄉的人都以吃年糕登高爬得高著稱。姜堰鎮蛋糕店專門賣斜糕,還準備了彩紙旗,增添節日氣氛。隨著白天越來越短,勞動者不再加餐吃晚茶。俗話說:“吃了重陽糕,就把晚茶忘了。”舊時,手工作坊的老板每天都要擺桌擺酒犒勞工人,表示以後要開始上夜班。俗話說“喝了重陽酒,晚上就不離手了。”在過去,農村雇主在這壹天解雇放牛娃。俗話說“九月重陽節十月,瘦瘦的觀牛佬飄回家。”女孩當天也開始纏足。俗話說“九月重陽節十月,小腳裹。”上世紀80年代,崇陽城鄉開展敬老活動。\x0d\冬至日\x0d\是“下元節”,又稱大東,前壹天叫小東。大冬是人的節日,小冬是“鬼節”。俗話說“大冬如年,小冬不值錢。”中國的民間祖先崇拜包括於小冬和魚洞,每壹個都遵循古老的規則。冬天吃瓜可以治頭風。\x0d\臘八節\x0d\臘月初八,即釋迦牟尼的牟城道,是吃臘八粥的民俗。富人加銀杏、紅棗、栗子、香菇、金針、木耳、花生、茶豆等。到粥;貧困戶輔助種植紅薯、胡蘿蔔、芋頭、雜豆、花生等。\x0d\送竈臺\x0d\臘月二十四,人們送竈神上天。白天除塵打掃,晚上供奉紅豆、糕點、糖、肉、米和用銀杏、紅棗裝飾的柏枝作為祭品,燒香祭竈。祭祀前,把筷子放在筷子桶裏,讓竈神多報些人和口糧;竈神嘴上抹點糖,放在灰堆旁邊燒。灰堆旁邊的芝麻稈是“梯子”,讓竈神“從天上說好話”。儀式由男主持人主持。如果男的出門了,女主人默默祈禱:“我送爐子,他收到了。”秦通鎮,朱,陳,李,沈,都在臘月二十三送竈。我不知道為什麽。臘月三十,廚房接:“下界平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壹習俗逐漸被廢棄。\x0d\除夕\x0d\俗稱“三十夜”,是農歷壹年中最神聖的壹天。在除夕之前,我們應該準備好所有的年貨。“有錢就洗洗過年。”大人小孩切元寶頭,洗澡。下午壹大早,我就把喜旗、春聯(不寫壹個字就叫“滿堂紅”)、年畫,忌貼梅花等藝術品,忌叫貓,因為忌“梅”、“米”、“門楣”諧音。院子裏印著壹錠砧板,那是忠臣嶽蕭;門前放芝麻桿表示箭驅年,永保平安。俗話說“長的不愁,短的不愁,就愁芝麻桿插屋檐。”主婦們精心制作老飯鍋,用精米煮壹鍋飯,用果脯裝飾,上面插上柏枝和老米旗,葉子上用銀杏和花生裝飾,壹直到正月初六才上家神的櫃子。“老米旗”:用木桿粘貼壹面彩紙旗,高壹米,上下粘貼各種剪紙;下端橫系壹桿,將雙魚掛於其上,意為“年年有余”測米時,農村主婦虔誠祈禱:“壹升人,壹升豬,六畜興旺,莊稼豐饒,年年有余,步步高升。”溱潼地區煮陳米,從六升到六升不等。因地處水鄉,已被淹九年,方言“六”與“漁”諧音,意為“漁”。晚上家人聚在壹起吃壽酒,準備壹年多的鰱魚,吃芹菜辛苦,吃芋頭迎接新壹年的好人。燃燭焚香辭舊迎新。在樓莊沙壹帶,除夕夜落在不同的日子,包括28夜和29夜,不為人知。從除夕到大年初壹,很多人禁止吃魚和魚,說年底吃素可以保壹年平安。長輩給晚輩紅紙作為“養老錢”,以避免子女吵鬧,以此為重點發財。據雲,是夜,神在下界,貢得罪。在孩子的枕頭上放幾個棗、雲餅、花生,孩子醒來就能嘗到,給他帶來“提前晉升”。\x0d\舊社會窮人過新年,除夕夜,債主有點燈討債的習慣。債務人會藏到淩晨,然後出現。\x0d\建國後,除夕夜前,人民政府組織幹部深入民間訪貧問苦,調撥款物扶貧,慰問烈士家屬和傷殘軍人。近年來,民間年貨的檔次逐年提高。城鄉,煙花壹年比壹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