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洪澤湖漁業鼓勵散文

洪澤湖漁業鼓勵散文

洪澤湖漁鼓舞是流傳於洪澤湖地區的壹種漢族民間舞蹈,廣泛分布於洪澤湖周邊的盱眙、泗洪、泗陽、洪澤等地。

漁鼓,原名太平鼓,由北方逃難的難民引入洪澤湖流域。起初是作為沿村乞討時說唱伴奏的工具。漁鼓的敲擊聲有節奏,對人的聽覺有很強的沖擊力,所以在明末清初被沈晗采用,用於燒紙祭祀和祭壇祈禱,成為跳樓者手中的伴奏工具。清朝康熙19 (1860)以後,隨著洪澤湖的形成,洪澤湖漁民燒紙、大(傣)王會、族譜會議等集體活動中廣泛使用漁鼓。,使漁鼓逐漸演變成壹種祭祀舞蹈。

洪澤湖鼓勵釣魚的主要道具是釣魚鼓。早期的漁鼓是由鐵匠用鐵片制作,外面覆蓋羊皮或魚皮,制作工藝復雜。漁鼓呈圓形,形似蒲扇,直徑約35厘米。沿圓邊覆有壹層羊皮,也可用狗皮或魚皮制成。清末民初,沿湖出現了專門制作漁鼓的民間藝人,促進了漁鼓制作工藝的精細化和外觀的精致化。鼓面皮薄如紙,半透明,敲擊聲清脆有力,余音悠揚。鼓面上加了紅鯉魚的形象,寓意年景太平,年年有余,從而形成了最初的漁鼓。民國以後,特別是革命戰爭年代,為文藝活動挖掘漁鼓。經過文藝工作者的發掘整理,漁鼓的制作趨於簡化,用粗鐵絲制作,而面具改為厚皮紙。為達到舞臺的藝術效果,鼓面上繪有團魚、對魚、水波紋、鯉魚躍龍門等五彩圖案,既象征和諧喜慶,又突出了漁鼓這壹活動形式的喜慶色彩。

目前舞臺表演用的漁鼓多為厚皮紙制作。鼓有把手,長約20厘米,長約70厘米。手柄末端有壹個直徑為15 cm的圓形鐵環,鐵環周圍有四個鐵環。每個環上串著兩三個小鐵環,手柄末端的環上系著壹條大紅絲帶。表演時,表演者左手拿鼓,右手拿鑰匙。他根據表演者動作和音響效果的需要,或搖動漁鼓,或用竹鍵有節奏地敲打,使鼓發出咚咚響。鼓鍵壹般長4厘米,寬1厘米,用竹簽制作。軟布包裹在鑰匙尾部的手柄上,便於手握。手柄末端系有絲須或彩布條,使飄帶在舞動時飛舞,增加了觀賞效果。

漁鼓的表演歷史悠久。最初表演的主要曲調有“念咒”、“念佛”等。因為打鼓的漁鼓總是由壹串重疊的字組成,所以漁民們也稱之為“鼓腔”、“娘娘腔”。它是洪澤湖民俗文化中壹種獨特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具有濃郁的漁家風情,群眾基礎廣泛,分布廣泛。後來,從最初單壹的請神驅鬼活動,逐漸演變為節日、宗譜會等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娛樂形式;在表演中,除了擊鼓,從簡單的低聲念神、念佛,到流行於江蘇、安徽壹帶的肘子鼓、快板說唱,融入民間舞蹈,真正形成了釣魚鼓舞。

洪澤湖的漁民都是男扮女裝的演員或男扮女裝,服飾華麗,表演場地多在船頭。當觀眾較長時,七八艘船組合成壹個簡易的水上“舞臺”。洪澤湖漁民鼓舞藝人是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的。他們的唱腔不再是迷信中的念神念佛,而是逐漸融入曲藝唱腔和肘鼓調,還吸收了漁歌、漁歌的唱腔和節奏,壹改過去只會唱不會唱,痛苦呻吟的娘娘腔。表演的舞蹈不再是簡單的舞蹈伴奏,而是有來回遊動、左右晃動等舞蹈,模擬撒網、下簪、搖船等捕魚動作。洪澤湖漁鼓舞的高峰期,從事漁鼓表演的有千余人。

新中國成立後,漁鼓真正形成並走向成熟。經過湖區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和不斷創新,形成了今天較為完善的舞臺民間舞蹈形式。它描繪了漁家子弟在湖上勞動的情景,用輕快的歌舞贊美了他們豐收的快樂心情。這壹時期漁鼓勵的基本特征,已經完全擺脫了原來那種低低的懇求聲調,而加入了壹種激昂激昂的旋律。以湖光山色、百戰百勝的湖面自然景觀作為舞臺華蓋,襯托出壯觀的垂釣場面。陣容隊列五花八門,有龍出水龍戲珠的隊形,有鼓代鼓、鼓代網的隊形,還有劃船、拉網、捕魚等模擬漁業生產的舞蹈動作。尾鼓也進行了美化,鼓面象征性地畫上鯉魚和水波。鼓打擊樂靈活多樣,不受原有七言、十字韻的限制。按照抱月、擊鼓、敲女端的藝術造型,出現了單響、雙環、三鼓等各種音響效果,演員的服裝也從簡單的毛巾系到繡有雲朵的天藍色、粉色緞面舞衣。

據發掘,余鼓勵演唱的傳統歌曲有十余首,如《斬老龍》、《休紫》、《復活的故事》、《水母泛濫泗州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