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和受戒密不可分,出家必然受戒。壹個人只有正式受戒,才能獲得真正的出家資格。壹般來說,漢代傳佛教的和尚壹般都要經過三個戒律:第壹個是米沙戒律;第二次是比丘戒;第三次是菩薩護符。這三條戒律統稱為“三壇傳戒”。
二次出家是出家的根本戒律。也就是說,接受了和尚的戒律之後,妳就有了出家的正式資格。
要出家受戒,必須滿足壹定的條件:第壹,受戒人必須年滿20歲,且已由沙彌受戒。其次,儀式上必須有足夠數量的主持僧人和見證人。
漢代佛教壹般要求“十師”,或“三師七證”。三司包括:大師司、教授司、因緣司(因緣指佛教中的告白、通報等物)。三師缺壹不可。這七張牌是由七個被和尚禁止的和尚見證的。如果“三師七證”人數不夠或其中壹人有違戒,則授戒儀式不生效。
最後,授戒比丘的儀式會在特定的地方舉行,就是“戒壇”。
僧侶禁欲和入會儀式的程序如下:
先是寺廟敲鐘,把和尚和受戒的人召集到戒臺寺。然後第十師從戒臺南的東下臺階走向祭壇,在祭壇頂端自東向北繞佛像壹圈,依次入座。其他僧侶依次坐在環形祭壇的下層和中層,而受戒者站在祭壇南面的東臺階上,面朝西方。
這時,魏壹教授指示受戒人向佛像跪拜三次,然後逐壹拜十師及眾僧,再雙手合十跪在草席上念誦戒律:“大德思念我某某,今邀大德出家,望大德為我出家。
因為我的大德,我得慈悲為懷帶個腳環。”然後,教授走到祭壇前,向受戒的人說明了出家必備的衣服等六件物品的名稱和樣式。又問:“今日有此衣缽麽?”受戒者壹個個回答,“是的”。
然後,教授走下神壇,向受戒的人講解出家必備的衣服等6件物品的名稱和樣式。並問:“妳今天有這個披風嗎?”受戒者壹個個回答:“是”。
之後,教授又分別秘密向受戒人詢問“十三難”和“十六輕”。“難”是指不能禁的惡事,“輕蓋”是指身體有壹些缺陷,不是做了惡事。被任命的人應該誠實地回答教授的詢問。
在這些“難事”“輕蓋”中,受戒人只要符合其中壹條,就不允許受戒。如果所有的考試都通過了,教授會向僧侶們說明這個受戒的人是“凈身”。和尚們同意後,受戒的人進來,又拜了壹遍佛像、十位大師和和尚,然後爬上壇頂,在業障大師面前要了壹圈。
在神壇上,羯磨大師再次詢問受戒人,是犯了“難”還是“輕蓋”。問完後,因緣大師開始做“四白因緣”。這裏的“白”字是懺悔的意思,就是因緣法師要把剛才問的情況向主大德和其他僧人說明,請僧人表明是否同意。有四個請示,故稱“四白因緣”。
最後壹次因果報應完了,所有的和尚都沒說話,說明都過去了。這時候因緣大師宣布,可以給這個人壹個腳環。受戒後,十師與眾僧依次下壇,眾僧齋戒儀式結束。
佛教戒律
和尚是僧伽的縮寫,意思是“群眾”。佛教徒分為待在家的男女和出家的男女。僧侶和尼姑必須至少四人壹組才能組成僧伽。僧侶是由成為僧侶的男人和女人組成的個體。和尚按十誡叫和尚,按足誡叫和尚。壹個出家的女人被十誡稱為沙彌尼,被腳誡稱為比丘尼。
根據佛教制度,剃發、染衣、受戒是獲得出家資格的必要條件。受足戒後,出家人要按戒過安靜節儉的生活。
這些戒律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蕩、不說謊、不說話、不罵人、不喝酒、不畫畫、不唱歌跳舞、不坐在寬敞的床上、不接受金銀財寶、不交易、不算命、不欺騙展示魔法、不搶劫恐嚇他人等等。
和尚不能代人祈福消災,也不能代神祈福免罪。他不是人神之間的橋梁,而是為了解脫的和尚。和尚的精力主要用於學習和修行。學習修行的內容主要是佛經的教導和教義,其方法因教派不同而有所不同。
住在五臺山的僧人認真持戒,不僅潛心學習修行,而且有責任保護和維護寺廟。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佛教,百度百科-僧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