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易學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孔子早年之前,不僅不欣賞《易經》,反而把《易經》視為“求德”和“行義”的對立面。晚年之後,壹反常態地好易,癡迷於“居其位,行其室”。孔子晚年易學觀的這種轉變,是因為他發現《易經》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古之遺言”。這種認識可能是孔子看到呂太師收藏的《之德》《周之所以為王》壹書而產生的。傳說這個版本的《易經》是孔子寫的,這個版本的《易經》有些部分和《易經》的關系可能和《春秋》和《春秋》的關系壹樣。從這個角度看,孔子晚年的易學觀和孔子對《周易》哲學的闡釋當然是他自己的創造,但毫無疑問,他也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有其歷史淵源。
《論語》《呂論》“五十而學”壹章中的“易”字,不能作為“易”。也認為這壹章是孔子晚年研究《易經》後的遺憾。因為在晚年之前,孔子把《周易》當作蔔筮之書,采取了排斥的態度,所以不能感嘆“學周易可以不犯大錯誤”。只有當妳“老而易”,意識到自己可以“觀其道義”,才會說出這種後悔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