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總的來說,思考眾生就是守戒律。比如毛主席的“三大紀律八項註意”就是戒律。毛主席還教導我們:“我們要向白求恩同誌學習,學習他不計代價造福他人的精神”,這就是為眾生著想。這條戒律束縛著我們的心。是不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出發,要看自己的用心?我們會做對眾生有益的事,絕不會做傷害眾生的事。表面上沒有什麽對錯,就是法律無罪,只為人所用。妳做事情的時候,看妳怎麽看待事情。利益眾生的是持戒,無益眾生的是破戒。所以,守住我們的心,就是守住誡命。
比如他家不學佛,他就想吃肉。如果妳不為他做,他會生氣的。如果妳說:“我是佛教徒,我做不到,但是我做了,我就壞了規矩。”妳不為他做,會讓他生氣,妳惹怒眾生,就壞了規矩。佛教是靈活的,不是妳想的那麽死板。按照妳的想法去做是對的,不對,這個要靠妳的智慧,改變妳的想法,把他恭敬的當成未來的佛,隨緣,但是在我心裏,我認為這肉是阿彌陀佛無量的智慧所物化的,吃了以後就可以改掉他吃肉的壞習慣。當他逐漸清醒後,他會改掉吃肉的習慣。
決定就是讓我們的思想集中在知道什麽是對的,看到什麽是對的。當我們遇到壹些事情的時候,妳是從佛菩薩的角度看,還是從世間法的角度看?如果妳看到不學佛的人在那裏講是非,妳以為他們在創業。這是妳的感知,但妳在離別。當我們看到這樣的人時,我們應該首先想象蓮花支撐著他,佛照亮著他,然後祝願他和所有其他人喜歡他。佛對壹切眾生都是仁慈的,佛對世間萬物的看法沒有錯。他知道這是所有眾生在工作時的習慣。如果壹切眾生都能覺悟,都可以成佛。
更有甚者,家裏人晚回來壹段時間,就開始思考。為什麽?出什麽事了嗎?不要讓汽車撞著妳。此時此刻,想法並不固定在正念上,但什麽都不會發生。妳想想,他會接收不到好的信息,心情不好。
尤其是出了事,怪對方,心裏就不舒服。這個時候,如果妳能從因果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妳的心自然就順暢了。如果妳把心轉到正確的觀點,那就遠高於隱忍。忍只是暫時的,忍是為了壓抑煩惱,忍不好容易生病。如果有壹天妳忍不住了,它終將爆發。但是轉念壹想就不壹樣了。轉念壹想,壹個人的思想很容易變得誠實。僅此而已。這是培養專註力的最好方法。
如果妳心中有正確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妳就有力量。別人叫妳去看香爐,妳不讓去,叫妳算命,妳也不去,因為妳很清楚這是違背因果的,真正改變命運還得靠自己。我不得不做我自己的壞事。
智慧,持戒的目的是生確定性,因為確定性生智慧。凡事能明辨是非與智慧。如果我們不總是思考它們,把它們分開,事情過去是明智的。智與智是壹而非二。無論發生什麽事情,我們首先要冷靜。如果我們不心平氣和,正念的力量不強,就會出現“做事匆忙,事後後悔”(《無量壽經》)的結果。不要把事情分開來計較,而是心平氣和地面對,以心中的佛的教誨為師,這就是智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