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明朝已經滅亡,清朝剛剛建立。顧認為明朝的滅亡只是換了壹個皇帝,稱之為“亡國”,而清朝的統治是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稱之為“亡國”。他呼籲人們不要為某個皇族的興衰而戰,而要為民族的存亡而戰。這壹思想的提出具有跨時代的進步意義,這句話也成為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奮進的精神力量。
“從小到大”的典故也來自顧。他出生於壹個貴族家庭,十幾歲時就刻苦學習。在他10歲的時候,他跟隨祖父讀了《子同治簡》。他每天給自己定了相應數量的文章,不僅要讀,還要背。他堅持了三年,終於讀完了這部巨著。顧在研究和學習方面非常務實和嚴謹。他喜歡看有實用價值的書,不以科舉為唯壹目標。
每次他出門,顧都有許多馬匹和騾子馱著書。每到壹個地方,他都會向附近的居民詢問當地的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並記錄下來。
如果這個地方沒有什麽值得註意的地方,顧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背誦他以前讀過的東西。他還收藏了農田、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書籍。,邊讀邊改。正是本著這種精神,顧完成了壹部120卷的歷史地理著作《天下郡縣病誌》,該書記錄了明代各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基本情況,也對邊疆情況及沿革進行了詳細記述。
清軍入關後,顧在朋友的推薦下,在南明朝廷任職。他盡力為朝廷出謀劃策,希望能收復大明。1645年,他到南京上任,還沒到,南京就被清軍攻陷了。南明軍崩潰後,顧仍堅持反清。
家國之仇對顧的思想造成了猛烈的沖擊。他和其他進步思想家壹樣,開始遍遊名山大川,潛心研究,反思社會的痼疾和明朝滅亡的原因。顧在《天下郡國之病書》中對土地兼並、賦稅沈重而不均等社會弊端進行了批判。他還大膽地懷疑君主制,認為“君”
它不是封建帝王的專屬名稱,提出了“多元共治”的思想,即“天下之民,由天下之力所遣。”他的這些思想都帶有早期民主啟蒙的色彩。
明末清初是理學發展的最後壹個時期,即自我批判時期。當時出現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家,他們既研究理學,又批判理學。比如:
黃宗羲完成了《明代儒學案》和《宋元學案》,並對理學進行了總結。172王夫之提出了系統的唯物主義理論,在氣論、人性論、認識論、知行觀等方面突破了理學的局限,達到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