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山頂,可以看到兩儀殿外最驚艷的龍頭香。
龍頭巷
殿前狹窄的過道外是著名的龍頭石,長3米,寬僅30厘米。它從天而降,驕傲地伸向空中。龍頭正對金頂,龍頭上放著壹個小香爐,號稱“天下第壹香”。龍頭香遇絕壁,臨深淵。龍頭石是古代工匠用圓雕、雕、影雕等多種方式雕刻的兩條龍的組合。造型渾然壹體,兩條龍仰頭吞吃壹團火球,躍躍欲飛,令人嘆為觀止。
懸掛在萬仞懸崖上的兩條龍據說是宣武皇帝的禦駕,他經常騎著它們到處跑。以前有些香客冒著生命危險燒龍頭香以示虔誠,摔下懸崖喪命的不計其數。清康熙十二年(1673),湖廣總督蔡玉榮下令禁止燒龍頭香,大門緊鎖。
天壹真清宮
再往前,南巖殿,又名天壹真清宮,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石殿,是人們想象中天宮仙境對應於人間的場景,是壹座建在人間的天宮。建於元二十七年(1290),額書“天壹真清宮”。
石廳是壹座仿石仿木的建築,體壯,鬥拱大。其梁柱、檐椽、拱門、門窗、瓦片、匾額等。,都是用藍色石雕雕刻,用榫眼和榫眼組裝而成。整個石殿結構精巧,雕刻精細。由於石構件相當沈重,而且是在懸崖峭壁上施工,工程的規模和難度超乎想象。可以說,南巖堂的建造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藝。
寺內有真武大帝雕像,神龕內前四位神祗分別是:昊天金闕玉皇大帝、仲基魏紫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南極大帝、承天繼人後的土皇帝。
南巖廳立著四根雕刻的石柱,靠著巖石建造神龕,裏面供奉著許多用黃金裝飾的青銅雕像。大廳的橫梁和墻壁上有500個裝飾著金精的鐵雕像,每個都有幾英尺高,表情各異。
在石廳的盡頭,懸崖邊還有壹座寺廟。在木刻神龕裏,有壹條十余尺長的金龍,壹名少年與衣而臥。這就是著名的“臥龍王子床”。相傳當年太子進山修行,晚上睡覺都忘不了世間的雜事。子琪·袁俊給了他壹根主要的拐杖,並告訴他睡覺時把它放在身邊,以平靜他的頭腦。後來太子成仙,拐杖成了龍床。
南巖宮的整體布局是武當山九宮中最靈活的,打破了傳統的對稱布局,依山傍石巧妙布局,給人壹種“只見園中天門”的感覺。它錯落有致,變化多端,就像掛在巖石上的壁畫,不失為三十六巖之首。在南巖宮感受武當山的險峻奇幻之美,領略武當山的神秘空靈。作為天下第壹仙山,名不虛傳。
南巖堂右下方有壹座山峰,有梳妝臺、飛崖等景觀,據說是“真武大帝”升仙的地方。最初,我們想步行去那裏。我們走下石階十多分鐘,看沒人來。似乎很少有遊客走這條路,所以我們轉回了南燕宮。
下山就沒有回頭路了。有壹條岔路穿過南天門通往太常關和雷神洞。
天堂南門
南天門建於明代永樂十壹年,單檐結構,紅墻青瓦磚結構。在停馬道之前,這是通往南巖的必經之路,連接太常關和雷神洞。道觀修建天門象征天闕,寺廟山門尤為重要。根據傳說,南天門是通往天宮的大門。
雷神洞
雷神洞,又名“霍爾巖”,有“天下十壹洞”之稱,始建於元代,是元代武當山著名道士張壽清修習清雷祈雨法的地方。在《道藏》所載的衛青學派中,張守清被稱為“崇袁磊使者”。雷神洞內有壹石廳和雷神雕像,是武當山唯壹供奉雷神的地方。
繼續往裏走,雷公廟裏面還有壹個財神洞。
去雷神洞的路上沒有人影。好像大部分遊客都是直奔南燕宮,很少有人來這裏。
太常觀
太常關始建於元代,明永樂十六年(1418)重修,明嘉靖年間擴建。正在維修的太常關大門沒有上鎖。輕輕壹推門,幾個手藝人在裏面忙活,拍了幾張照片就不幹了。
回來的路上,遇到壹個自稱在武當山讀書的年輕女子。已經幾個月了,這是她第壹次來這裏。這說明這個區域真的是人跡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