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古代八百裏沖有多快?什麽情況下會用到?

古代八百裏沖有多快?什麽情況下會用到?

八百裏是急,永遠不是八百裏。絕對沒有確切的數字,肯定有個大概的數值。其實就是馬不停蹄地休息,把馬換好,越快越好,努力達到極值。

在古代,文件的傳遞依靠驛站。壹般來說,每20英裏就有壹個郵局。壹旦需要傳送的公文被標上“立即飛”的字樣,按照規定就要壹天飛行300英裏。在緊急情況下,它壹天可以行駛400英裏或600英裏,最快可達800英裏。遞送緊急文件時,每個郵局都用快馬。就這樣,雖然不是千裏馬,但每壹匹馬都在努力奔跑,或者可以壹日千裏。“六百裏急,八百裏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壹段精彩的描述:“八百裏急!八百裏急!”壹卷黃塵卷過,戰馬飛馳而過,但見人影壹閃,壹躍下馬。大聲喝:“八百裏急!把金牌給我,反抗者死,反抗者亡!”然後就看到濃煙滾滾,騎手已經走了!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萬裏,令人印象深刻!

按照唐政府的官方規定,快馬需行約180日,更快的,需行300日。最快要求500英裏。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壹天500裏。

據報道,南北朝時北周的宣帝在洛陽城內遊行,親自騎著驛馬,每天行進300英裏。好像唐朝最緊急的通信都要日行五百裏,這無疑是禦馬班。難怪這麽快。唐代壹尺現在是0.303米,壹裏是454.2米。即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加速800裏沖也要兩天。

據《大唐六經》記載,全盛時期,全國有驛站1639個,專門從事郵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郵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在各種崗位上任職的人,壹般稱為“後男”、“後男”,或“後男”、“後仆”。從他們的名字來看,地位比較低。陸地上的郵政工人也在受苦。烈日下,寒冬裏,傾盆大雨中,他們無壹例外都背著紙袋沖下了郵路。

在唐朝的法律中,對郵政過程中的各種錯誤的處罰都有詳細的規定。最輕微的錯誤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理。按照唐朝的規定,郵遞員要承擔壹定的責任。第壹,他必須每年上報驛馬的死亡和肥瘠土地的流失,上報支出。如有郵馬死亡或損壞,由郵遞員負責賠償;私自減去驛站杖馬,得“杖壹百”。對丁毅的懲罰更加嚴厲。按照唐朝的規定,丁毅到了驛站就要換馬,不換馬的話,就有80個幕僚。

《唐律》還規定,凡在驛道上耽誤行程者,送而不送,職員100人;壹個文件晚到了,壹天八十棒,兩天翻壹倍,以此類推。最重的懲罰是兩年監禁。

有人問:“執行八百裏快遞這麽重要的任務,半路上被敵人或者強盜搶了怎麽辦?”從這麽嚴格的法律來看,壹般的劫匪是不會碰這些重要文件的,以免惹得官方拼命殺人。打仗的時候要預料到敵人可能會伏擊攔截信息,至少很多人會多路攜帶證件以防萬壹。

《唐律》規定,如果延誤的是緊急軍令文書,則罪加三等。如果壹封信耽擱了,戰爭失敗了,就會被絞死。

《唐史補》曾經記載了壹個負責簽發公文的元外郎的官員。他辦理了壹個從河北送到嶺南的犯人的證件,應該是送到了河北和嶺南。由於晚上疏忽,他只送他們到嶺南,河北不送。事件發生後,外交部長被免職。泄露重要秘密的人被絞死。

在古代,文件的傳送依靠驛站。通常每20到30英裏就有壹個郵局。需要送達的公文壹旦以“馬上送達”聞名,按照規定要求每天跑300裏。急的話每天可以400裏,600裏,最快800裏。

影視劇裏常見騎手喊“八百裏急”。我看到黃土飛來飛去。

“壹帖之後,帖騎如星流;平明發鹹陽,黃昏及龍山頭”。唐代詩人岑參把“驛騎”比作流星。唐朝政府規定,快馬壹天要走180阿利。快點要300裏,最早要500裏。

安祿山楊帆起義,唐玄宗在長安華清宮,相距約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收到了消息。傳輸速度大約是每天500英裏。

據記載,南北朝時的北周皇帝宣帝在洛陽城內遊行,親自騎著驛馬,每天行進300英裏。好像唐朝最迫切的通訊要求是500裏,也應該是禦馬。唐代壹尺約為0.303米,壹裏為454.2米。“沖八百裏”用了兩天。

據《大唐六典》記載,唐代共有驛站1,639座,從業人員2萬余人,其中驛兵1.7萬余人。郵遞員,郵遞員,郵遞員,等等。有自己嚴格的法律法規。比如郵遞員每年都要報郵馬的重量、死亡、費用。如果郵馬死了,郵遞員要負責賠償等等。

“八百裏快遞”,在什麽情況下?唐朝規定:“如果是緊急軍令文書拖延的,罪加三等;若因書信延誤而戰不成,則判絞刑。”可見它只會在緊急軍事情況下使用。

當然,也許只有唐玄宗,為了給自己心愛的美女楊貴妃吃荔枝,自動使用了“八百裏快遞”。然而,根據荔枝的原產地在四川南部和南海,距離至少有1500公裏。楊知道鮮荔枝可以吃嗎?

在古代,通常每20英裏就有壹個驛站。如果送文件很急,通常是壹天300英裏。如果是800裏,那就要靠快馬沒日沒夜的送文件,壹天達到幾千裏。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比不上今天的快遞,但也很快。

現在的快遞用飛機、火車、汽車,速度比不上古代的馬。

快遞之前郵件主要是鐵路寄,所以速度不快,基本都要壹兩周。

莎莎記得之前寄了壹個包裹到新疆,對方1個月才收到。

古代用馬來加速八百裏沖,在當年是很神奇的。

這主要是全國建的壹個驛站,用來傳遞消息。

八百裏沖強調換人換馬,沖也不能停。

也就是軍官們每經過壹個驛站,都會自動換馬繼續騎下去。

直到軍官真的不會騎馬了,才會換軍官。

這樣800裏沖的速度很快。

按照唐政府的規定,普通急郵壹天跑180裏。正常情況下白天時間是8到10小時,相當於每小時跑20多英裏。這個完全沒問題,馬完全可以做到。

但如果涉及國家重大軍事情況,速度就完全不壹樣了。

壹般來說,對於叛亂、敵軍入侵、重大自然災害等信息,郵件的速度要求很高,單日運輸速度要盡量達到600裏。

換句話說,馬每小時跑60英裏30公裏。

這是非常誇張的。

中國古代蒙古馬的長跑速度在20公裏/小時左右,最快奔跑速度可達60公裏/小時,但單日行駛距離壹般不超過100公裏,行駛時間為5至6小時,否則馬匹會疲勞甚至類似。

如果速度達到600英裏,也就是300公裏,就必須不斷換馬,才能發揮馬的最大速度。

所謂的600英裏其實是不可能的,只是壹個理論上的標準。

中國地形復雜,很多地方的官道都只是泥路。另外山多河多湖多,加速的速度還是有限的。

讓我們看看800英裏的沖刺在實踐中有多快。

安祿山在河北涿州造反的時候,唐玄宗在六天後接到了消息。當時Xi安離涿州大約1000公裏,也就是2000多裏。這樣,壹匹800英裏的馬每天會跑300多英裏。

基本上這是最快的速度了,壹天300多裏。

不要低估八百裏的緊迫性。

為了維持這壹制度,中國歷代王朝都花費了巨額資金。

以大唐為例。中國有多達1639個郵政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0000多人。主幹道上每二十英裏會有壹個驛站,提供食物、草、住宿等等。

員工待遇好,職位可以傳給後代,是鐵飯碗。

然而,這份工作並不好做。

按照唐朝的法律,八百裏奔襲如果出現差錯,相關人員將被處以壹百棍子的懲罰,並處以絞刑。

驛站在古代是運送軍事文書的“快遞小哥”休息、食宿、換馬、換人的中轉站。壹般每隔二三十裏就設立壹個驛站。如遇特殊情況,需投遞的公文標有“立即飛”字樣時,按規定必須以每天至少300英裏的速度投遞。如果特別急,速度會提高,達到壹天400裏、500裏、600裏甚至800裏。

自周朝以來,周幽王曾經為了贏得壹個美麗的微笑而進行諸侯戰爭。當時設置了烽火臺,有驛站傳遞軍事信息。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傳遞文書的方式有很多種。壹種方式叫做“送貨”:用汽車送貨;壹種叫“郵”:是馬來人送的;最後壹種叫“後”:走,這三種方式統稱為“定”。而“買守財奴”是壹個驛站的經理的名字。

唐朝的郵局設置在全國各地,分為陸路郵局、水路郵局和水陸郵局三種。建立了郵局:

宋代的郵差是軍人,規模比唐朝小很多。沈括的《孟茜筆談》說:

到了明代,又設立了投遞局,首都為進京經商或進貢的人設立了匯通閣和五滿郵局。但萬歷以後,驛站制度開始出現諸多弊端。官員開始勒索驛站的馬匹和東西,這些東西都是私用和混亂的。

明代江蘇虞城驛全盛時期,有100余廳,驛馬65匹,驛船18艘,馬夫船夫200余人。當然還有其他工作人員,比如保潔員,廚師長等等。

崇禎年間,李自成在郵局失業,後加入起義軍,最後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成為明朝的掘墓人。可以說,明朝李自成的“下崗”,通過裁減郵務人員,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清朝有1,785個驛站,在首都設置了皇宮。

“八百裏快遞”有多快?在古代,不是特別緊急的情況,不會用“六百裏快遞”或者“八百裏快遞”,因為那是人和馬的極限,甚至會出現意外情況。但在唐代,有兩種特殊的緊急情況,采用了類似於今天快件的加急形式:

安祿山曾經造反,當時楊帆離華清宮三千裏。楊帆安史之亂五六天後,華清宮的唐玄宗知道了。按照消息傳遞的速度,是“六百裏快遞”。

還有壹次,是杜牧《過華清宮》裏描寫的情形:“長安回望繡堆,山頂開千遍。壹騎紅塵笑,沒人知道是荔枝。“為了保證荔枝的新鮮,用了‘六百裏快遞’。這裏的急迫是唐玄宗對楊貴妃愛情的表現,也是他昏庸的做法之壹。

宋朝時,宋高宗和趙構渴望和平,嶽飛在前線壹天獲得十二枚金牌,就是那種紅漆金盤。他收到了“五百裏加急”的文件。

此時的“八百裏沖”是歷代的極限。壹天飛行800英裏已經夠快了。

那麽,傳遞軍隊文件的“快遞小哥”或者郵遞員呢?對郵遞員和郵遞員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按照唐朝的說法,郵差要保證馬匹的質量和數量,管理好站內的人。私自減去驛站杖馬,得“杖壹百”。

當丁毅到達郵局時,如果他不換馬,他將堅持八十年。如果耽誤了出發時間,員工遲到壹天就是八十,嚴重者判兩年有期徒刑。如果中途丟了證件,嚴重的會被吊死。

所謂“八百裏奔襲”,壹般不用於邊境告急、大規模叛亂等極其特殊的情況。那樣的話,驛站和驛站之間,人和馬永遠不會停下來,甚至不吃不喝。完成任務後,人和馬往往會輸。可以說“八百裏快車”是用我的生命買的。

校書郎工作室,七月夏

古代是如何傳遞信息的,所謂八百裏奔到底有多快,是什麽時候用的?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我想很多朋友也想知道古代的郵政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尤其是官方機密文件的運送速度能有多快。

在古代,通訊離不開驛站。我覺得驛站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古裝劇,但是我們只知道壹件事,不知道另壹件事。

驛站其實可以分為驛站、驛站、驛店三類,其中驛站是政府安排外賓接收、運送公務物資的機構。影視劇中押運官兵的官薪通過“崗位”操作;“站”是傳遞重要文件和軍事秘密報告的機構,為各要塞部隊之間的相互聯系服務;最後,這個“鋪”略遜壹籌,主要負責地方縣之間的公文、書信的傳遞,主要是公文,“鋪”負責上級軍官為下級地方政治批轉的文件。

快遞的雛形是中國古代的驛站。在中國,“郵政”的歷史超過3000年。從唐朝到清朝,全國各地都設立了大大小小的驛站,以滿足官民的需要。由於古代以馬的力量作為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驛站的密度是不可想象的。在平原地區,通常每隔二三十裏就有壹個驛站,每個驛站都配有官方挑選的馬匹。就算不是千裏馬,也是頂級跑者,最低要求是壹天跑180英裏。

根據運輸文件的重要性,車站將配備不同的馬匹進行運輸。例如,當壹個郵局收到壹份印有“馬上飛”字樣的公文時,它必須以每天300英裏的最低速度投遞。戰爭中密函緊張時,傳輸速度甚至可以達到每天800裏,也就是我們問題中所謂的“八百裏沖”。

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在範陽造反,唐玄宗不到六天就在三千多裏外的臨潼得到消息。這是每天500英裏的行程。每次去壹個驛站,除了換人換馬,都是順路。正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全國各地都有郵局。這麽說吧,唐朝時期,據《大唐六典》記載,當時全國的驛站多達1639個。驛站裏服務的官員有兩萬多人,缺馬的時候連驢都要披甲,可見驛站的生意也很忙。

看到這裏可能會有壹個小夥伴的疑問:既然驛站對官方如此重要,如果在運輸途中發生意外。無論是信件被小偷搶走,還是郵局的安排有誤,如果信件在運輸過程中發生意外而延誤,會有什麽後果?

《唐史補編》中記載了壹個例子,講的是壹個負責審核、發放公文的驛官。他送來了壹份文件,這份文件被錯誤地密封並發送給了囚犯。本應同時發往河北和嶺南的文件只發往嶺南,河北沒有收到通知。此事壹經查實,當時負責這份文書的驛官即被革職,而唐律規定,凡延誤軍令文書者,處以戰爭處罰,並加急軍令文書罪三次。如果有人因為拖延文書而輸掉戰爭,就會被絞死,所以很少有短視的強盜抓住官職去搶。運送重要文件時,官方郵政會多派哨兵,以免惹禍上身。

至於問題中提到的“八百裏快遞”,相當於壹個快遞。馬絕對是每壹個驛站最好的馬,馬背上的驛站兵吃喝都是壹口氣。水平到了八百裏,跑死馬是常有的事。消息傳到目的地後,即使是壹些建築簡陋的哨所士兵也會因過度勞累而死亡。所以,除非絕對必要,否則妳不會用800元急件。

驛站數量走向末路是在明朝以後。由於疆域擴大,驛站增多,官方養了無數的驛站官兵,不堪重負,更不用說幾倍於人的馬匹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朱由檢開始廢除驛站,導致大量驛站官員和士兵失業,許多位於荒山的驛站最終淪為土匪巢穴。歷史上有名的李自成,曾是銀川驛站的壹名驛兵。李自成失業後,沒想到會成為推翻大明的關鍵人物。

文章最後,我們回到問題。所謂“八百裏快遞”,就是以壹天八百裏的速度運送公文。至於什麽時候用,各個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但大多只會在山河動蕩時期用,比如大規模起義、叛亂,比如邊境渡江救急、外敵入侵。

在古代,八百裏快遞相當於快遞行業同城壹天,異地第二天,是最高等級的文件傳遞形式。不同的是八百裏奔襲是古代國家層面的信息傳遞。

古代公文是如何傳遞的?在古代,公文的傳遞是在固定的線路上換人換馬,目的是保證傳遞公文的人和馬處於最佳狀態,保證公文能夠安全、準時地送達指定地點。

這種公文的接力傳遞,促進了驛站的誕生。驛站在古代是運送軍事文書的信使在途中登車換馬的地方。簡而言之,郵局是信息傳遞的中轉站。

古代驛站都是國家投資建設的。在唐朝,每20英裏就有壹個驛站。全國約有1600個驛站,為驛站服務的有2萬人。驛站由兵部、我使、縣令共同管理。

元代的驛站叫詹池,在北京所有通往各省的主幹道上,每隔80裏就沒有壹個驛站。即使在沒有路的無人區,也要設立郵局。當時大概有1500站,30萬馬。

明代驛站叫驛遞,每65,438+00裏壹鋪,每60裏壹驛站。中國有近2000個郵局。為了加強信息傳遞能力,明朝還設立了快遞店和投遞處。

清代約有1800個驛站,大部分設置在明代。從驛站的分布來看,古代公文都是通過這些星羅棋布的驛站進行接力傳遞的,不同級別的公文都有自己的傳遞機制。

八百裏快車有多快?“八百裏快遞”是古代軍事信息傳遞的最高水平。如果公文標有“馬上飛”字樣,則規定傳輸速度要達到每天300裏。

如果有緊急軍情,可以分每天四百裏和六百裏,最早可以達到每天八百裏。八百裏奔襲是壹種極端的方式,而且必須是緊急的軍情,往往能跑死馬當活馬醫。

唐朝的800裏相當於現在的726裏,意思是特別緊急的軍事情況,壹天之內必須送到700裏以外。在這種情況下,基本上是白天黑夜,馬的速度在每小時20公裏左右。

八百裏快遞要求快遞員每到達壹個驛站,必須換人換馬。此時所有馬匹都換成皇家快馬,以保證人馬處於最佳狀態,累馬現象時有發生。

所謂唐代的快馬,是指至少能跑180阿利日的馬,最快的要300阿利日,最快的要500阿利日。如果妳想完成800英裏的沖刺,妳必須用最快的馬日夜兼程。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策馬疾馳的驛卒幾聲“八百裏加急”,很快壹個新的驛卒就會騎上準備好的快馬,接過公文疾馳而去,只留下煙塵。

唐朝有兩封急件公文,送達八百裏。有壹次,安史之亂爆發了。楊帆的緊急軍情耗時六天,被送到了三千裏外的長安。當時,速度達到了500阿利天。

還有壹次,我給楊貴妃送荔枝,也是用的八百裏快遞的方式。經考證,按照當時最快的配送速度,不可能在保質期內將荔枝從4000多裏外的嶺南送到長安。

這荔枝可能來自四川,走川陜大道,避免“三天變味,四天色香味沒了”的尷尬。八百米急用傳荔枝,讓杜牧諷刺。

《八百裏奔襲》更多的是描述軍事的緊迫性。古代最快的傳輸速度是壹天500裏。個人可以旅行800阿利天。這個“日”通常指的是日夜旅行,包括月夜。

在宋代,特別緊急的軍事事務需要每天走400裏,如果妳看到壹個“金字招牌”,妳需要走500裏。嶽飛帶著12塊金牌被宋高宗召回臨安,金牌意味著急用。

宋朝八百裏奔襲時,要求驛馬系銅鈴,鳴鐘,夜間疾馳,每個驛站都要換馬,幾個驛站都要換。郵遞員日夜奔波,風雨無阻,不負責殺人。

宋朝的這個規定完全可以滿足壹天行駛八百裏的要求。這個速度可以達到公文1000公裏內第二天到達的效果,2000公裏內可以達到四天,可以超越今天大部分快遞服務。

“八百裏快遞”相當於現在的快遞。歷朝歷代對換人換馬都有嚴格的規定,基本都是死馬當活馬醫的節奏。崗位服務員的吃喝和分散都是馬上進行,沒有半個小時的耽擱。

什麽情況下要用八百裏沖?八百裏快遞通常用於傳遞非常緊急的軍事信息,如邊境緊急情況和叛亂。像安史之亂這樣的軍事信息,需要用八百緊急傳送,當然也會用到壹些特殊的東西。

比如楊貴妃送荔枝花了八百裏。清朝在山東的太監總管安德海被同治殺死,也是急用八百裏。壹旦出了山東邊境,丁寶楨就無能為力了。

在古代,八百裏快遞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定,通常是緊急軍事情報傳遞的專用通道。此外,皇帝還有權開辦八百裏快遞業務,比如宋高宗用金牌召回嶽飛。

總結壹下,古代的速度有多快?可以說和現在的快遞速度差不多了。比如從蘭州到Xi安,加急800第二天就能到達。在古代日夜兼程800裏是完全可能的。

“八百裏快遞”是古代用來傳遞最高級別快遞文件的。就像我們現在的快件,當天到同壹個城市,兩三天到異地。當然,古代的交通工具是馬,不可能達到這個要求。那麽古代的“八百裏快車”到底有多快呢?

「八百裏快遞」最初從何而來?文學作品《大唐六經》中有這樣的描述:“八百裏急!把金牌給我,反抗者死,反抗者亡!”然後就看到濃煙滾滾,騎手已經走了!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萬裏,令人印象深刻!

根據這本《大唐六經》記載,唐朝時期,全國最多時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郵兵1.7萬人。每個驛站不僅要有驛站,還要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場。

“八百裏快遞”有多快?在《第壹次去龍山路上的壹個壹言九鼎的判官》中寫道:“壹帖之後,帖騎如流星。平明發鹹陽,黃昏及龍山頭”。

按照規定,古代驛站壹般相隔20公裏左右有壹個驛站。如果公文標有“馬上飛”的字樣,必須以每天300英裏的速度送達。

如遇特殊緊急情況,傳輸速度也相應提高,要求是傳輸速度每天400英裏,600英裏,最快800英裏。

古代的“八百裏快遞”,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快遞。等級最高的馬也是驛站裏最好的馬,驛站之間不能休息或者換馬。

到達驛站後,換馬後必須立即趕往下壹個驛站,所有的吃喝都在馬上。水平到了800,往往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結果。

正因為八百裏沖是壹項高強度的作業,所以有些信使在八百裏沖後會過勞死。

所以在古代,快遞的最高級別“八百裏快遞”,除了在邊境緊急、戰爭緊急的情況下,是不會選擇用八百裏快遞送信的。

我們在看古裝歷史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八百裏加急”這樣的話。我們隨便聽壹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急事,屬於“特快專遞”,必須盡快送達。很多人都問過,古代沒有現代交通便利,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馬。壹匹馬能跑這麽遠嗎?想知道答案就跟我來!

古代確實有“八百裏快遞”,只有最緊急的公文或者戰報才會開出八百裏的快遞價格。在古代,為了方便信息的快速傳遞,朝廷會修建官道。請註意,普通人是不允許使用的。官道的修建是為了快速傳遞信息,也方便運送軍隊和糧食。為了讓緊急文件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沿途每隔20-30英裏就會有壹個驛站。李自成當年做的就是驛站工作,最後他下了崗,壹怒之下起來了。

在郵局裏,有壹匹快馬。雖然不是赤兔的“十六缸渦輪增壓的豪華配置”,但至少不會太差。每匹馬都是由馬相師精挑細選的,還有專門的飼養員和獸醫。馬壹旦生病,就成了大麻煩,首站工作人員要問責。

以唐朝為例。唐朝時,緊急文件要求必須走180阿利天,最快可達300裏,最快可達500裏。必須日夜兼程,許多馬匹和信使(丁毅)筋疲力盡,又趕上了雨雪天氣。這不是壹種折磨。到了唐朝,壹天能達到500裏其實已經是極限了。

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使者們五天五夜不停奔走。第六天,信息送到了三千裏外的長安。這個速度已經是古代史上的奇跡了。想象壹下那些信使和馬匹會遭受多少罪行。馬背上顛簸的滋味不好受。

唐朝鼎盛時期,全國有驛站近1700座,水路有驛船,驛站工作人員近3萬人。這些驛站的工作人員都很辛苦,但是收入很穩定,不然明末李自成無論如何也不想失業。

雖然歷史上出現過“八百裏沖”,但實際上並沒有壹天能跑這麽遠的記錄,只能說是最快的。丁毅基本上是壹次吃喝完。不管天熱刮風下雨,文件都用篷布包好,放進文件袋,不停地往前跑。這些人都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對道路非常熟悉,不然走錯路就麻煩了。到了驛站,我趁著換馬的間隙喝了點水。我基本沒休息馬上就出發了。有時候,丁毅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所以他可以在郵局換人。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因為過度勞累而死在路上。朝廷為了同情他們,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讓他們這麽辛苦的。

對了,不要看影視劇裏飛鴿玩的是什麽,這個東西最不安全,因為壹戰二戰的時候信鴿壹直在用,我發現這個東西有時候會走失,壹些緊急信息其實是1-2個月後收到的。在這段時間裏,妳甚至不知道這些會飛的小家夥去了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