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少數民族與彜族
彜族,自稱“蘇諾”,是中國西南地區人口最多的民族,占90%。分布在中國最大的彜族聚居區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人口150多萬。
彜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是古蜀國的後裔。早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據《史記》等史書記載,黃帝娶了蜀山世家女子雷祖後,生下了昌邑,昌邑娶了蜀山世家女子後,生下了顓頊。顓頊的壹個後裔被封在蜀,即蠶叢家族。蠶叢家族從發源地岷江上遊進入成都平原建立蜀國,第壹代蜀王叫蠶叢。繼杜甫、杜預等皇帝之後,來自川東的普越人明凱進入蜀國。獨玉部落的壹支沿岷江河谷南下進入今天的四川南部,壹直到黔西北部和雲南東北部(昭通地區),再從雲南東北部進入涼山,就是彜族中的黑衣人的祖先。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部落也南遷梁山。在先秦時期,他們是“西南夷”的遷徙者和彜族人,即彜族白彜的祖先阿莫斯·杜甲和祖祖吾居。
秦漢時期,彜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國。漢武帝建立夜郎國,為犍為郡。漢晉時期稱為貧民,大規模遷入四川腹地,廣泛分布於巴蜀地區。之後,生活在四川腹地的窮人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生活在涼山地區的彜族被統稱為羅羅(羅蘭、羅蘭)。這個名字壹直沿用到解放前。元朝統治涼山,根據《馬可波羅遊記》的描述,彜族人居住在城鎮和壩區。元朝滅亡後,大量漢、回軍隊進入梁山,占領了平壩這片沃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壓力,彜族人不得不搬到山區半農半牧。元、明、清初都在這壹帶實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間改為土產。民國初年,屬於上川南路和建昌路。1939設立西康省,改西康省,為墾殖委員會。1952年建立涼山彜族自治州(隸屬西康省),1955年改為自治州。
(1)社會形態
新中國成立前,彜族社會是以宗族(家支)為主要組織形式的等級社會。在奴隸制社會階段。所有社會成員都屬於黑衣人、曲諾人、阿嘎人和夏希人。早在明清時期,彜族社會的“烏骨”和“白骨”之分就非常明顯。黑骨,即黑易,為壹等;白骨即白彜,包括曲諾、阿嘎、夏溪三個等級,其次是二、三、四級。彜族以家族支系(主要指黑彜家族支系)為單位聚居,以等級區分貴賤。
黑彜(包括土司和穆圖)彜語稱為“諾”,意為黑或彜屬。黑衣人是彜族社會的統治者,占有大量的山地、土地、牲畜和奴隸,具有世襲的貴族身份。彜族社會沒有平民,除了黑彜以外的各個階層都是奴隸。
曲諾,彜語“曲”意為白,“諾”意為黑,曲諾意為無辜的人。曲諾沒有人身自由,其人身屬於黑衣人,但黑衣人不能隨意殺買曲諾,只能轉讓給其他黑衣人,也可以作為“生命價”補償或賭註給其他黑衣人。在人的身價有變動權之前,黑衣人壹般需要曲諾本人同意,不能拆散家庭成員,扣押財產。轉讓後,Trino仍然保持Trino的地位,新主人不能將其降低到Trino以下的其他等級。曲諾由早期社會內部分裂的部分氏族成員、被征服的彜族部落成員、被救贖的部分阿迦組成。曲諾有自己的土地和牲畜,在經濟上不依附於黑衣人。除了居住在黑衣人的轄區內,還可以自由外出經商和探險。但是,曲諾不能自由處置自己的財產。比如賣地,他要征得主人的同意,有時還要給主人壹定的“開場錢”。曲諾死後,他的財產可以由他的兒子繼承。曲諾有自己的婚姻權和子女親權,有自己的家庭贍養。曲諾對黑衣人的義務是每年服壹定的苦役,充當主力抗敵,事後負責經濟補償。
阿嘎是彜語“阿圖瓦阿嘎”的縮寫,意為大門外的人。阿迦本身又分為伊根阿迦和漢根阿迦。伊根阿嘎是指有彜族血統的阿嘎,漢根阿嘎是指沒有彜族血統的阿嘎,所以叫漢根是因為他們大多有漢族血統。
伊格納加的人是屬於黑伊的,但黑伊絕不能無緣無故殺他。伊根阿嘎主要是曲諾,破產後排名有所下降。它沒有土地和牲畜。有的有主人給的壹小塊“耕地”或經主人允許開墾的荒地,有的租用主人的土地。伊根阿嘎(包括漢根阿嘎)必須在主人控制的區域內生活,在主人同意的情況下外出活動,並在預定時間內返回。阿嘎的孩子也屬於黑衣人,黑衣人可以把阿嘎的孩子畫成夏或嫁妝少女。阿迦未抽到的子女壹般由黑衣人指定結婚,少數經黑衣人允許可以自主結婚。但如果女方結婚,彩禮就完全歸黑姨所有了。如果是兒子,自己出彩禮,那麽生下來的孩子除了第壹個女兒都歸黑姨所有,或者壹半女兒歸黑姨所有。伊格納加有自己的家庭分支,這也是黑伊不能無緣無故殺他們的主要原因,因為這樣會招致自己家庭分支的集體反抗。伊格納加在主人急需壹些費用的時候,在主人允許的情況下支付壹定的“贖回費”後,可以晉升為曲諾。
漢格那嘎的人,不僅可以屬於黑伊,也可以屬於曲諾或其他阿嘎。漢根阿加的主人可以殺了它,也可以賣掉它,可以全家賣掉,可以拆散,也可以按份賣掉。漢岡加必須住在主人的房子旁邊,以便隨時被驅趕,沒有行動自由。漢·熱納加如果能以或多或少的錢娶到貧窮的特麗諾家的孩子,也許會被允許加入特麗諾家,但這是極其罕見的。
夏溪是彜語“夏溪夏洛”的簡稱,意為鍋村旁邊的兄弟姐妹,即單娃子(奴隸)。夏曦其實是壹種家奴,可以屬於黑衣人、曲諾人,也可以屬於有錢的阿迦人。夏西主要是被掠奪或收買的漢人,也有壹部分是主人和已經破產沒落的曲諾所拉的阿迦的孩子。主人可以隨意殺死或買賣夏了。夏沒有財產,必須住在主人的房子裏,在家裏和地裏幹活。經過主人指定的婚姻,夏希可以晉升為阿迦。
彜族社會沒有形成統壹的地方政權,其社會秩序是以等級制度為基礎的家族分支維系的,所以家族分支具有政權性質。家支具有父系氏族的形體,並保留著父系氏族的壹些習慣。是貫穿父子聯合制譜系的壹個血型。禁止在壹個家族分支內結婚。如果壹個家族分支人口過多,它將根據親屬關系分支。壹個分支對其成員和家族具有約束力,但同壹分支的成員地位平等,不存在支配和從屬關系。
族支彜語稱為“楚西”或“楚家”,所有的黑彜人都有族支,稱為黑彜族支,部分曲諾、阿嘎(彜根)也有族支,稱為白彜族支。
據統計,解放前黑衣人約有7萬人,分為大小家族分支近百個,其中男性超過1000人的家族不到10個。每個分支都有壹個固定的管轄區域,根據其人口和權力,或大或小。
黑衣人分會沒有常設管理機構,分會內外的重大事件和糾紛由分會負責人會議決定和解決。酋長分為“蘇夷”和“德古”,由黑夷奴隸主在家族分支中選舉產生。蘇儀學識淵博,能解決糾紛,因閱歷深、知識面廣、善辭令、能解決重大糾紛而被稱為“德古”,因而在整個家族乃至其他分支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酋長的工作是必須的。沒有固定的工資或報酬,也沒有可以淩駕於壹般家庭成員之上的特權和強制力。酋長的地位不能世襲。壹旦失去了威信,也就失去了地位。這是非常明顯的宗法社會的痕跡。領導的職責是召開家支會議,討論決定家支內外的大事小事。
黑衣人的家支是黑衣人維持世襲統治的基礎。壹旦黑衣人本人被逐出家族分支,他將失去黑衣人的地位。
白衣家族支系的形成與黑衣家族支系相同,但白衣家族支系的成員往往分屬不同的黑衣家族支系,所以白衣家族支系沒有完整的疆域。白彜家分支可以保護其成員不被黑彜主隨意殺害。在少數獨立的白彜區,白彜家族支系也可以成為地方政治組織。
(2)自定義書寫
彜族村寨大多位於半山腰向陽面,二三十戶到十多戶不等。因為敵人之間的戰鬥,大部分村莊都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周圍通常有幾個到十幾個碉堡,用來防禦對手的進攻。房屋壹般都是沒有窗戶的土房,屋頂用木板覆蓋,木板上再覆蓋壹層石板,可以防風防雨,稱為“瓦房”。壹般是壹層和底層,上層用來存放柴火等東西;下層社會的人和圈養的動物。房間以火坑為中心,火坑由三塊石頭組成等邊三角形。火坑周圍的位置分為上、下、客席,室內壹般沒有家具。彜族人喜歡使用木制器皿,碗、勺、壺、盒等家用器皿都是木制的。主食是用蕎麥、玉米粉和土豆做成的“巴巴”。
彜族人的服飾和裝飾,男子穿黑色右撇子衫,僅及腰,下穿淺色布褲。不同地區的褲腿大小差別很大。胡須下面好看,左耳戴紅色或黃色佛珠,頭頂正中前額上方蓄壹綹長發,俗稱“天菩薩”。用青布包裹頭部,右邊系壹個錐形的“英雄萬”。
女人穿流蘇或刺繡上衣和布“百褶裙”這條裙子有區分等級的作用。黑彜女裝裙長拖地。其他等級的女性只能穿短裙,裙子長度不能超過膝蓋。在頭上蓋壹塊瓦布,或者用綠布把頭包起來。未婚女子只紮單辮,婚後改紮雙辮。雙耳戴耳環或珠子,領口戴銀花,手鐲或戒指。無論男女老少,都披著壹件鬥篷狀的“擦耳瓦”,這是彜族服飾的最大特點。冬天在“擦耳瓦”上加壹層羊毛氈。彜族人不愛穿鞋,常年赤腳。只有壹些邊緣地區受漢族影響,冬天穿自制的氈襪和涼鞋。
彜族實行壹夫壹妻制,而黑衣人嚴格實行等級內部婚姻和家庭支持的外部婚姻。整個彜區實行表親先婚,禁止姨表親通婚。部分地區存在搶婚、婚後不出婆家等原始婚俗。彜族結婚沒有壹定的年齡限制,早婚盛行。男人15歲可以結婚,女人13歲可以結婚。黑彜族女性結婚年齡為偶數,其他女性為奇數。彜族婚俗保留了明顯的婚後不出婆家的原始婚俗。婚禮當天,新娘被婆家接走後,新郎不能見她。新娘第二天就要回娘家了。過了壹定時間,新郎可以帶新娘回婆家,但住幾天後必須回娘家,直到生下孩子。
彜族婚俗最大的特點是轉制,在整個彜族地區廣泛使用。這種制度將婦女視為夫家的財產,與家庭贍養制度壹樣,是彜族社會保留下來的原始宗法性民族習俗之壹。已婚婦女的丈夫去世後,如果她還在育齡期,就必須轉到丈夫家的另壹個男人那裏做妻子,這叫轉讓。房屋轉讓有壹定的順序和限制,稱為房屋轉讓規則。順序是先平等。如果平輩中沒有合適的人選,就依次轉給後輩或者長輩。限制是晚輩不能轉給親生兒子,長輩的表親婚姻不能轉給公公。轉讓房屋被百姓視為婆家應得的壹種權利。如果丈夫不按規矩給喪偶的女人過戶,女人會認為這是壹種恥辱,甚至會導致朋友之間的打架。如果喪偶婦女本人堅決不轉讓另壹套房子,必須征得丈夫家人和朋友的同意,並返還結婚費用。其實這種情況很少見。
彜族人火葬,下葬後只把靈牌給年幼的兒子家,三年後再選個吉日送靈超度,稱為“制絲”。這是彜族至今保留下來的原始葬俗。彜族起源於古蜀人,古蜀人起源於羌人,羌人當即火化。
彜族的歷法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有三十天,沒有閏年和閏月。有趣的是,他們根據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幅圖的循環來計算年、月、日。這種習俗,尤其是計年方法,與漢族頗為相似,說明彜族與漢族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具有同源性。
彜族人慶祝新年沒有固定的日期。四川的彜族大多在下半年過年,壹般在自然村。在秋收後的下半個月,畢摩(壹個巫師)指定壹天作為新年。如果次年獲得豐收,則繼續作為新的壹年,否則由畢摩決定。彜族人壹般用棍棒而不是刀來殺動物,所以殺豬叫打豬。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射豬祭祖靈。曲諾和阿迦想送半個豬頭給主人,以示隸屬。
彜族最大的傳統節日是火把節。火把節起源於唐朝。南詔是唐代西南六大詔令中權力最大的。南詔王為了統壹六詔,設計將其他五詔誘至南詔都城大理處死。在去大理前,現居西昌的王怕自己被南詔王殺死,妻子白婕特意給王的胳膊上戴了壹個鐵手鐲。王在嵩明塔被南詔王燒死後,夫人白婕領兵到大理,根據鐵鐲找到了丈夫的骨灰,並命令士兵在6月24日燒松明,跟隨丈夫的靈魂回家。彜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壹悲慘的歷史事件,將6月24日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火把節持續三天,人們手持火把,在田野和房屋周圍巡邏,說:燒窮根和害蟲。然後點上篝火,聚在壹起狂歡。火把節實際上應該是彜族先民祈求豐收的儀式的反映。
彜族沒有形成成熟的宗教,信奉萬物有靈和多神教,停留在沒有宗教建築的巫術階段。反映出宗教在彜族社會中的地位並不高。
彜族有自己的文字,俗稱老彜語。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蹴鞠”和?書”或“易經”。但應用並不廣泛,只有少數“畢摩”等人掌握。而且由於彜族分布廣泛,居住分散,各地的彜語也不壹樣,所以不能通用。這是彜族社會沒有形成統壹的地方政權,千百年來處於無政府狀態和分裂狀態的結果。
彜語是壹種音節文字。到解放初期,大約有6000種文字符號,經常使用的不到500種。從這些符號的主導性質來看,是壹種代表彜語音節的音節符號,沒有偏旁或偏旁。書寫方法是從右向左。65438-0956年,涼山州組織人力資源收集、整理、制定了以北方次方言為基礎,以喜德(縣)音為標準音的涼山彜語拼音書寫方案,並在彜區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