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豫某縣做宣傳工作的君。問:“最近忙嗎?”是的,他說,“遊山玩水很難。”我又問:“春耕壹直忙著整黨。為什麽壹定要到處跑?妳怎麽這麽不知所措?”對:“文是山,必為海,遊於山川,使之如此。”
妳壹聲嘆息,就叫苦連天:都說宣傳工作重要,實際上妳需要的時候說“重要”,不需要的時候沒人管。尤其是基層宣傳部門,想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卻做不到。原因很簡單。無論黨委、政府及其部門召開的會議,都要叫宣傳部“牽頭”,以示重視。其實應該是讓妳去做通知開會,舉標語,掛會議牌子,寫標語,清理會場之類的事情。不僅如此,每次會議都要宣傳部“認真寫”,否則就有“對某項工作不重視、不支持”的嫌疑;宣傳部門在起草文件時,要對文字進行“仔細推敲”,否則會留下“裝腔作勢、耍態度”的惡名。更有甚者,有的領導同誌喜歡經常講話,喜歡長篇大論,但在講必要的草稿時,壹定要看到“分量”。但如果妳看到三兩頁,就會被視為“馬虎”;手重了才覺得“妳辛苦了”。君最後很感慨很幽默地說:“這樣,文山怎麽能不越爬越高,成為雄偉的大山呢?”相遇的海怎樣才能不越積越寬,形成無盡的苦海?而我們整天去文山,在海裏遊來遊去,毫無興趣,疲憊不堪,知道自己在做‘不爭食的事’,不得不去做。苦,辛苦!"
聽了妳的演講,我感觸良多。為什麽不能把“山”搬下來,把“海”填進去?歸根結底,就是造“山”造“海”的人沒有減少,反而與日俱增。“山”高,“海”寬,真正想挖“山”填“海”的人自然雲集。這樣,那些真正想挖“山”填“海”的人,就感到力不從心,只能望著“山”嘆息,望著“海”驚愕。從這個角度看,要剎住“觀光”之風,壹個領導機關必須下決心砍掉會議和文件,停止人為造“山”造“海”,這樣“遊客”自然就會減少;二是必要的會議和文件會保持簡單,想“遊”的人也會望而卻步;第三,宣傳部、秘書等服務人員也要有壹些“罷工”和“示威”,就是要做好,不能堅決做,免得挖出不必要的“遊”。各方配合,就像老愚公帶頭,兒子、孫子、鄰居幫他壹樣。為什麽擔心山不能倒,海不能填?山傾大海,遊山玩水者休。
1986五月21
目前,在農村,農民群眾對壹些黨員幹部以權謀私的不正之風深惡痛絕。他們殷切希望基層黨組織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在這次整黨中認真解決這個問題。近日,筆者就此進行了調查,現將12在這方面的表現列舉出來,作為農村黨員幹部的壹面鏡子。
分好地,拉好牛。有些人以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契機,采取爭搶機密的方法,為自己劃定平地良田,低價養肥牛壯馬。群眾敢怒不敢言,只好忍氣吞聲。這是第壹種。
拿補貼,不拿軍官。這些人靠群眾補貼,經營自己的舒適區。他們不學習或傳達上級的指示,他們不聽取或詢問關於集體事務的問題。群眾說,“這比用明火以權謀私還不如。”這是第二種。
倚仗權勢,多人亂占莊基。明明上級劃定了3分,他卻固執地圈了5分;很明顯,上級指定了這壹塊,但他想把房子建在那壹塊。群眾有反應就欺負,不糾正。這是第三種。
找借口,侵吞集體財產。集體留下的房屋、大型農機等物出租或出售,日常經費用於群眾福利。事實上,他們要麽免費占用它們,要麽挪用或分割收益。這是第四種。
貪汙盜竊侵害群眾利益。或者克扣群眾的錢來中飽私囊;或者貪汙挪用各種罰款以填私缺;或者借借的名義把集體的東西變成私人的東西;或者砍伐集體樹木,當眾偷盜;等壹下。這類東西有很多名字。這是第五種。欺上瞞下,安排子女親屬招聘。上級招聘,包括民辦教師,千方百計安排孩子或者親戚去,有時還開群眾大會,不過是走個形式。這是第六種。
忽悠群眾,拿集體事業送人。在組織承包集體企業或其他經濟項目時,如汽車、拖拉機、油坊等。,允許群眾在公開場合自願競標,但在暗中降低指標,自己承包或者承包給親戚朋友。這是第七種。
收受賄賂,用黨性原則交易。只要妳把我當禮物,我就給妳點好處;或者違規出具證明領取結婚證的;或者私分上級分配的木材指標;或者謊報人口,申請莊基地;或者在案件中說情謀取私利的;更有甚者,他們以“黨派選票”作為補償。把壹個政黨的原則變得庸俗。這是第八種。
“權”股,攫取不義之財。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當股份,加入村辦企業,年底分紅。企業承包商知道所有的細節,但無論是為了方便還是為了相互利用,他們都不得不這樣做。這是第九種。
近水樓臺先得月,大部分都占了優惠貸款,補貼,材料便宜。上級分配的無息或低息貸款、困難補助和廉價化肥、木材、農藥等緊缺物資不公布、不審核,在幾個幹部中秘密發放。至於群眾迫切需要什麽,完全無視。這是第十種。
在婚喪嫁娶上大做文章,以此來撈錢和東西。婚喪嫁娶刻意宣傳,做的事情很多。說是“互惠”,其實只是進不去,或者進多進少。此舉不僅敗壞了黨風,也汙染了社會風氣。這是第十壹種。
建私房,少用材料省錢,免費使用人工。用於建築修繕的磚瓦隨意運輸,象征性付費;使用的工匠和勞工沒有報酬。看似村民自願幫忙,其實是因為權力。這是第十二種。
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黨組織的情況不同,不正之風的表現形式可能不壹致、不壹樣,但都是與黨性不相容、與黨紀相違背的。在農村整黨中,以權謀私的黨員幹部努力學習,提高覺悟,自查自糾,凈化靈魂,才是唯壹正確的態度。
65438+8月0986
壹位同誌在談到當前幹部隊伍中的不正之風時說,比如“有的人自告奮勇,伸手要官……批評那些不想幹大事,卻謀求做大官的人的那些庸俗行為是對的。然而,這對石矛實在不公平。作為趙國的食客,主動要求去楚國求援,以幫助他的主人完成說服楚王聯合抗秦的重任。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在努力做“大事”。雖然開始對持懷疑態度,但在關鍵時刻舉起寶劍登上舞臺,從容上殿,陳述了楚王在聯合抗秦中的利益,最終說服楚王當場與他結盟,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做事和做官之間,站著和做人兩種道德和氣度。毛遂追隨了平原君三年,但從未做過什麽大事。原因是,用平原君的話來說:“壹個人真的很有才華,‘錐子若在袋,終不見’,可是妳跟了我三年,卻不見壹點本事。”毛遂說:“我現在向妳推薦我自己,就是請妳把我裝在壹個布袋裏。如果妳早點讓我加入,我就會脫穎而出。”顯然,毛遂的不快思想是“上級”沒有給他做“大事”的機會,而不是先伸手要個“官”,再做“事”給人看。我認為這就是毛遂令人欽佩的地方!
想想做大事,而不是想當大官。這個很中肯,但是為什麽很難做到呢?其實難就難在有些人總是把“官”看得比“物”值錢很多倍。換句話說,他沒有毛遂的“天才”和“絕活”,但他總想成為壹個比毛遂的職位更顯赫的“官員”。正因為肚子空空但在“官”的位子上不眨眼,所以經常拿自己的“本事”和別人比:XXX比我低,XXX不如我,那為什麽要用他而不用我呢?結果,逆反心理戰勝了理智:不讓我當“官”,我就懶,辦不了大事,也不會做小事。妳是做什麽的?這真的很可悲!
四化建設是國家富強、民族昌盛的必由之路,也是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時代。在這個偉大的歷史洪流中,每個人都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藝術才能,因為我們面前有許多“大事”和“要事”是靠人去做的,也是靠人去做的。為了做好壹件“大事”、“要事”,組織可以指定專人去做,“誌願者”當然也可以自薦。不是以毛遂的果敢和求實精神做事,而是以毛遂的魄力伸手要壹個“官”,這是令人擔憂的。
1986年8月7日
有人認為重用招聘人員是“巴結女婿,得罪兒子”,我不這麽認為。
俗話說“女婿是半個兒子。”招的人從好的地方到艱苦的地方,從大單位到小單位,為了幫助我們搞好生產,增加經濟效益,我們要在壹起,壹起幹,賠錢,也要從中受益。這和在家當“兒子”是壹樣的,怎麽能區別對待呢!
按壹般意義上來說,女婿上門,家裏人和鄰居也要特別註意。因為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各方面都沒有適應。在當地給他們壹些優惠也不過分。如果妳不看人們的技能,
我不想給女婿,因為我覺得他在別人眼裏永遠是個外人。其次,我會人為凍結女婿和兒子的關系,導致整個家庭不和。
話說回來,作為壹家之主,不能親親這個,親親那個,妳有。
“女婿”忘了“兒子”如果“兒子”生活上有什麽困難,也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至於那些“女婿”,既然在婆家定居了,就不要總把自己當“女婿”,而要很快成為真正的“兒子”。“兒子”和“女婿”關系好,“家庭”才能和諧,生活才能美好。
65438+9月0986
雖然在黨內報紙有時會互相叫好,互稱“同誌”,但總有壹些生活情調不高的領導同誌,不僅“寬了就變臉”,而且特別喜歡被人叫“某書記”、“某局長”,否則壹臉愁容,這當然令人痛惜,必須加以糾正。
但我也發現,生活中還有另壹種典型的“官”:工作平庸,用人眼紅,作風散漫,經常做以權謀私的生意,但走到哪裏,他總是自稱“公仆”、“普通壹員”,善於用這個“長”那個“長”來說“我們”,就連那些偶爾稱他們為“官”的人,也會擺出壹副嚴肅的樣子加以糾正。其實是作秀!目的是給自己蓋壹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名聲。這比不叫官銜就不開心的人更虛偽壹點。
但是,有多少人只註重表象而不註重本質!有壹次,幾個老朋友聚在壹起談論某先生的工作能力和成就,大家都說好。但是,說到他待人接物,卻充滿了爭論,也有很多遺憾。總結壹下,有壹天“升職後和朋友裝腔作勢”;第二天“聽說他喜歡被人叫某某長”。壹個朋友也很憤慨地說:“如果他以後還是老樣子,我就要和他分手了。”當時真的很佩服這位朋友的人品和正義感。但是,在仰慕他之後,我產生了壹個想法:如果這位先生整天吃飽了撐的,住在壹個“官”昏庸的地方,但大家不是兄弟就是兄弟,他是壹個可愛又天真的人,不知人們該如何評價他!
中國人註重意識形態,輕視現實,這真的是壹個根源。有的人工作積極認真,能開創新局面,卻經常被壹些“我喜歡聽人叫他XXX”之類的謠言抹黑;有些人確實是見人就笑“平起平坐”,但不是為了“房子、票子、兒子”或者為了寶寶三姑六婆的方便而偷偷摸摸地跑來跑去,而是被當成和藹可親、可愛的領導。這在今天難道不是壹個奇怪的現象嗎?姚!
說到這,我真的很欣賞梁山泊英雄們的德行:雖然在涉及到自己榮譽的排名問題時,張順拒絕接受李悝jy,“我在江州把他淹死了個半死”;魯達看不起林沖。"野豬林因為棍棒救了他壹命."但是,平時,他們都是每場戰爭都身先士卒的實幹家。我想,這些實幹家,大概比那些善於為自己的利益做規劃,卻習慣於以“自謙”贏得人心的人,有用得多,也純粹得多。
當然,無論黨內外,對於“當官”的人來說,即使有真才實學,大有作為,也不要被“長”聲沖昏頭腦,因為“殺人”也會殺人。
不合適,是為了“反調”。希望這個“反調”不再唱了。
1986 65438+2月17
家人不時從報紙上剪下關於吸煙危害的文字給我看,勸我戒煙。而我呢,雖然發誓戒了,但同時也來彌補家裏的損失——把辦公室和出差當英雄的地方。沒想到,沒過多久就暴露了端倪:有壹次,老婆壹怒之下,當著客人的面,從兜裏掏出我新啟封的“金絲猴”,揉成碎片,指著我發黑發黃的手透露:“它能糊弄我嗎?”
如今,吸煙已經戒了,但“哄”字卻久久縈繞在我的腦海裏。
壹個地區,上報的種植面積逐年大增,但多年後仍是荒山遍地,水土流失嚴重,被“哄”得不好結果;壹個縣,年年人均壹千斤糧食的美譽,每年幾乎有三分之壹的人吃回賣的糧食,是“哄”出來的;壹個“文明單位”到處傳經送寶,可真正檢查時卻發現管理混亂,問題堆積如山,只好被摘牌題字,“哄”破產;壹個掛滿各種獎項的“雙文明企業”,卻偏偏爆發了壹個大流氓盜竊團夥,被“哄”成了災難;壹個眾所周知的“改革家”,出現在報紙上,廣播裏,結果是壹個真正的騙子。“哄”是必然的......並不是類似於《天方夜譚》的個別事實,而是在現實生活中明確存在的。
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舉報材料。很奇怪!說到體驗,都是自然而神秘的。說到體驗,全是A、B、C、D,說到收獲,全是裝個1234,但說到問題和缺點,全是幾個模糊的詞,往往讓人琢磨半天,達不到目的。久而久之,我終於瞥見了字裏行間的壹個大字:哄,看到了它的“藝術”。
這門藝術可謂豐富:壹、哄與哄。對於上級,不管妳要什麽經驗,我可以壹下子寫十頁八頁,全是我做過的,沒做過的,想到的,聽到的,不信領導不高興;對下屬來說,畫餅充饑,指梅解渴。第二,前後哄。對於之前拍著胸脯信誓旦旦要做的事情,壹個“因”壹個“疵”的交代,然後許了壹大堆願,還挺有新意的。第三,內哄外哄。哄,就是把群眾當竇,不讓群眾知道真相;哄外界,就是把缺點藏起來,把“敗仗”藏起來,把臟衣服都藏起來,作弊者也被哄了。但大多數“哄騙”的人都有壹個明顯的共性,就是哄騙公不哄騙私,或者哄騙別人不哄騙自己。可以哄公共事務,反正不交稅;利己不成功,即使在市場買菜,壹分錢都要摳回來,從不馬虎。
我以為“哄”的風(而且風大)沒完沒了,被哄的蓋住了。明知道下屬壹肚子話,卻不制止,放任是容忍“哄”;妳的成績越大,我心裏越滋潤,因為妳的成績越大,越證明我領導有方,我喜歡“哄”;妳會哄,會自圓其說,我就多誇妳幾句,就是“哄”;妳提交的材料有“哄”的水分。為了充分肯定自己的成績,我努力打磨,加上“砝碼”,幫助“哄”;妳可以忽悠我,但要問“妳是怎麽舉報的?”有進有退,是縱向的“哄”;出了大亂子,上級下去追究下屬的責任,然後站出來說“責任由我來承擔”這種廉價的話來搪塞,這是掩耳盜鈴。
在中國古老的私塾裏,為了掙壹碗飯吃,學究總發現那些富家子弟在糊弄自己,他喃喃自語:“妳在糊弄我,我在糊弄妳爸爸的錢!”哄著哄著老婆,壹個個,壹個占據30個名額的人物。那些家破人亡,生活支離破碎,現在把哄當成樂趣、驕傲、官架子的人會怎麽樣?天知道。
其實“哄”是有魔力的,戒掉“哄”有個好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真正還原實事求是的思維和作風。各級領導同誌壹聽就聲討“哄”,壹見就生氣,壹碰就揭發,事後徹查。很奇怪“哄”還不止這些!
1987 65438+10月22日
小時候家教很嚴,有壹條告誡我在外面見人要謙虛。爺爺經常對我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問路的時候要甜。遇到長輩要叫叔叔,遇到同齡人要叫哥哥。白跟人說話是不禮貌的。年紀大了,我就按照爺爺說的去做,大人們都說我“懂事”。參加工作後,看到別人不分年齡,不分男女,都是同誌。我想再叫人“叔叔”、“阿姨”、“哥哥”、“小哥哥”,但又覺得別扭。
但是,最近聽到和目睹的兩件事,卻讓我不禁反思稱呼的問題。有壹次去曲江池春遊,在路邊遇到壹群青年男女。這個人喊道:“同誌,妳先給我看看。”那壹個叫:“同誌,我趕時間。給我看看。”——爭著給算命先生看手相。還有壹次,我去八仙廟,遇到壹個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問壹個老人:“同誌,這個廟裏供奉的是什麽神?”老人不高興了:“我們和尚不信神。”老套的回答激怒了年輕人,他在後面吼道:“當和尚還不信神,真是扯淡!”人們需要算命,向世故的人請教科學知識、禮儀和常識。更不用說,“同誌”這個名字就足以讓人哭笑不得。
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更加友好和諧。在我們黨內,沒有什麽比自稱“同誌”更親切的了。但社會成員是多層次的,人際關系中的稱謂也應該是多樣的。如果人們聽不到“同誌”“師傅”之外的話,那就和我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不那麽和諧了。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壹句“爺爺奶奶好”、“叔叔阿姨好”、“小哥哥小姐姐好”的問候會讓人覺得特別親切自然,似乎壹下子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於是我想,如果在我們的公共場所,除了“同誌”“師傅”之外,多壹些人性化的,對人不同的稱呼,豈不是對社會更有利!比如雙方為壹點小事產生矛盾,比如壹方大喊“大哥,我們互相原諒吧。”將有利於消除矛盾。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文明禮儀之邦,這種禮儀當然體現在對人的稱呼上,要麽是“老頭、老太婆”,要麽是“大哥、大嫂”,真的是壹種和諧的感覺!今天,我們很多革命老戰士回到了家鄉或者曾經工作和戰鬥過的地方,依然不改過去稱呼人的名字。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新時代,正是我們希望呼籲更多的親切稱謂逐步回歸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步形成壹種氛圍。
1987年3月26日
“別害怕,我會對事故負責的。”“問題出在下面,但責任在我們領導,我負責。”
作為領導,面對工作中的問題,不會上下推諉,敢於承擔責任,讓群眾放心,讓上級領導高興。
應該說,言行壹致、敢於負責的同誌是很多的。但是,對於壹些領導幹部來說,這樣的話經常掛在嘴邊,實際情況卻是另壹回事。
請看:
壹個宏大的建築工程成功了,但是驗收的時候發現質量是驢糞蛋——外面的光。問題反映到上面,主管領導站出來說:“責任在我,我負責”,就不了了之;花大價錢購買的成套設備,長期日曬雨淋,損壞嚴重。相關部門對此進行了批評,直接負責的領導說:“怪我粗心,我檢討,我負責”,壹切都會好的;由於員工紀律不嚴,工作失職,造成重大機械事故,司法部門應依法處理。壹位“開明”的領導還私信:“這件事的責任不在下面,但我會負責”,將問題降為次要問題。這種用文字代替責任、懲罰和法律的情況,在生活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
就普通大眾而言,確實有很多人養成了某種習慣。雖然國家和集體的利益被眼睜睜的看著,但是領導既然說了“我負責”,那還能說什麽呢?至於“否定”法,誰來查,誰來刨根問底?
就某些領導同誌而言,反正受損的是國家,很多麻煩壹句話就抹平了!再說,“家醜不可外揚”,事情鬧大了,大家都會受到傷害。何必呢?於是,“我負責”就成了“我根本不想負責”的代名詞,被壹些人視為推卸責任的法寶。如果妳不松口,妳就只能用這三個字來搪塞了。
我認為,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應該有壹種嚴肅的氣氛。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都要壹絲不茍,壹絲不茍。該開除誰就開除,該坐牢誰就坐牢。做到了這壹點,我們就看誰敢不負責任地喊“我負責”。
1987五月1
剛到南方時,朋友開玩笑說:“妳們老陜說話像吵架。”我聽後很不高興,就反駁說:“妳大聲說話真難聽!”誰的話好,我們沒有再爭論。直到後來我多次外出,習慣了聽南方口音,做了比較,才漸漸從中悟出壹個道理:無論是普通話還是方言俚語,都不能缺少優雅和激動,但說話最好輕聲細語。
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兩個人(或者壹大堆人)因為某件事發生矛盾的場景。他們不是幽默風趣地陳述自己的理由,讓大眾評頭論足,而是在高聲爭吵、互相咒罵,不斷揮舞手臂,身體前傾,做出打架的樣子。窺其心理,無非是想用高亢的聲音壓倒對方。說實話,每次遇到這種場景,我的心都會壹緊。除了緊縮,還增加了幾分苦澀,苦澀中夾雜著壹些憂傷。
人際交往講的是情感融合。說話時語氣溫和,語調柔和,表情幽默,是增進感情的重要媒介。世界上,不會有氣話,也不會有開心話。古往今來,為什麽做生意的方式都以“和為貴,生財之道”為座右銘?我想,這種“和諧”是壹種不花錢的情感投資,因為它只需要微笑,周到的服務,對顧客的謙遜和禮貌。既然“和”可以“賺錢”,為什麽不生出理解、友誼、和諧、團結呢?
舒適優美的居住環境是每個人都非常渴望的。但這種環境不僅有花木環繞、亭臺樓閣、水榭環繞,而且空氣清新、供應方便。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改善了。如果人與人相遇,交談,買賣,多輕聲說話,少大聲說話;多壹些優雅和默契,少壹些輕浮和庸俗;多壹些自省和自責,少壹些自命不凡,逐漸形成壹個。通用的語言氛圍,這是另壹個層次的美和舒適。
另外,在繁華都市生活久了,誰不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去呢?分房的時候怕離馬路太近,怕噪音;聽廣播看電視不願意聲音太大,喜歡放松;夫妻二人即使頂嘴,也經常互相指責:“妳這麽大聲,吃人。”和平的希望。醫院裏可以看到“安靜”的勸誡,劇院裏有“禁止大聲喧嘩”的告示,等等。這些都直接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的願望,反映了社會對每壹個公民的真誠的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理由要求人們:為了“凈化”和“美化”生活環境,請說話輕柔、溫和、幽默,真正做到“說得漂亮”!
1987年5月23日
記得小時候經常被爸爸打,每次爸爸打我,媽媽總是為了保護我和爸爸吵架。媽媽說:“妳把所有的娃娃都弄壞了。”父親反駁道:“三天不打,就去屋裏揭瓦,就習慣了。我寧願給寶寶壹顆善良的心,也不要壹張好看的臉。難道妳不知道‘打是親,罵是愛’的道理嗎?”剛開始我真的有點討厭父親,後來才明白:父愛母愛是壹樣的,只是方式不同。
現在,我也是壹個父親。但是說起來很可笑,孩子越大,我越不知道怎麽做父親:我按照父親教的方法去做,屢試不爽,也看過《如何教育獨生子女》之類的專著,但都沒有效果。我真的很迷茫。
其中壹個困惑是,父母的溺愛遠遠超出了我的教防。我不明白。以前父親對我玩“王法”,現在對孫子百般寵愛,不讓我出聲。這孩子模仿拳擊。他以胸部為目標,孩子打了他的胸部。他沒有生氣,反而稱贊:“勇敢,再來!”“當孩子想騎馬時,他會趴在床上,讓孩子騎在他背上。平時孩子要什麽他就上街買什麽,花錢也毫不猶豫。有壹次,我實在忍不住了,就質問父親。沒想到,父親生氣地說:“可惜妳讀了幾本書。現在幾點了?妳還想用老方法教妳兒子!"
第二個困惑是同齡人的戲謔讓我的教子效果有增無減。官員的叔叔
叔叔伯伯們,還有以前的親戚朋友,看到孩子就問:“妳爸媽昨晚打架了嗎?”有的幹脆指示:“妳罵那個大叔我給妳壹塊糖。”
最後就是沒完沒了的罵人,臟話,對孩子的野話。我很驚訝的發現,小孩子壹個單詞學了幾次都記不住,但是壹學就會學臟話。
第三個困惑是,孩子“小世界”裏的失控,增加了我的教育難度。有壹天,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第壹句話就沖著我來了:“去妳媽的!”真的擺出壹副“小皇帝”的架勢,讓我哭笑不得。剛糾正過來,有壹天他自言自語道:“XX他媽的大屁股。”反復追問,才知道是從別的孩子那裏學來的。唉,幼兒園的阿姨也想照顧好孩子。她能說什麽?
第四個困惑是,我和老婆對孩子吃飯的看法不同,讓我無所適從。我心想,童心未泯,餓了自然要吃飯。如果妻子拒絕,她就得“填鴨”。壹開始是“好孩子,我家寶寶是大白兔的嘴”,孩子們吃的甜甜的。很快,“白兔嘴”就不行了,換成了“狼和大象的嘴”。誰知道這個“口”會開多久?
窮人繼承風。
看著孩子壹天天長大,妻子也不耐煩了:“妳都當爸爸了,怎麽教他這個年紀就成功了?這幾年是時候認識到壹些道理了。”老婆的話是對的,是時候覺悟了。但是,我想了很多,終究說不出壹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