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載的酒亭,擡眼仰望,靈雲寺大門高,飛檐走壁,紅墻青瓦,氣勢磅礴。廟門正中掛著壹塊巨大的金匾,蘇東坡的書《淩雲寺》第壹集四個字。兩邊的對聯是不歸之河,佛教,佛教。這幅對聯簡潔,既讓人感受到佛教的莊嚴,又顯示出靈雲寺的地理位置,巧妙地將“大佛”二字嵌入其中,顯示出這座千年古剎的不凡氣勢。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佛像發掘時,擴建了殿字。據《郁芳勝覽》記載,會昌以前,各峰都有寺廟,可見會昌以前殺佛之風盛行。然而,在會昌的四五年間,唐武宗·李彥諺以僧尼愚蠢地消費世界為由,鎮壓佛陀,下令滅絕佛陀。只有淩雲寺保存得很精致。岑參的詩《鄧家洲淩雲寺》曾這樣描寫淩雲寺:寺中有鳥,青峰背朱樓。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寺廟,已經不是唐朝的原貌了。建於唐代的淩雲寺毀於元順帝戰爭。明代曾兩次修繕,明末再次被毀。現存的淩雲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建的。
後來多次修繕,特別是解放後,保留了現在的樣子。淩雲寺是由天王殿、大乘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青墻綠樹。天王廟前是壹棵參天古木楠樹,廟的兩側是四個明清重修廟宇的題字。大殿正中的雕像是壹尊坐的彌勒佛像,肚子裏滿是歡喜,俗稱大肚阿羅漢。
兩側有四尊天王像,眉清目秀,氣勢磅礴。天王堂後面是韋陀堂,供奉木雕和黃金的保護神韋陀。穿過天王堂,是明代修建的英雄大殿,是僧人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坐在大殿正中的是釋迦牟尼的三體像(身、身、身),造型優美,表情莊嚴。兩側十八羅漢,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背面是新塑的觀音花瓶,兩側是文殊、普賢、地藏、四菩薩,為明代以前的作品。
寺內最後壹座寺廟是藏經樓,原是寺內收藏佛經的地方,新建於1930。從它的結構和造型可以看出現代建築風格,在寺廟人物中獨樹壹幟卻又別有壹番風味。樓下新建的石海大廳有海通法師、張秋和瓊以及大佛建造者魏高的全身雕像,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意。
目前,靈雲寺已辟為樂山大佛展廳,陳列了大量實物、文獻、圖片、模型,展示了樂山大佛90年的建設歷史和保護維修歷史,充分體現了樂山大佛不愧為世界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