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倉頡人,姓侯崗,是黃帝的歷史學家,漢字的創始人,被譽為“造字聖人”。如今,南樂縣西北梁村鄉吳村有倉頡嶺、倉頡寺、書店。歷史學家認為倉頡出生在斯裏蘭卡,並葬在那裏。據《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的造字史家,被譽為“造字聖人”。歷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該與倉頡有關。在那個時代,制作歷法需要文字,制作甲骨文也需要文字。因此,倉頡應該來自顓頊部落。他生在斯裏蘭卡,葬在斯裏蘭卡。為了弘揚漢字文化,“倉頡與漢字文明學術研討會”於2005年6月110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羅、、等10名著名專家教授及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相關新聞媒體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河南省南樂縣關於倉頡嶺寺保護和漢字文明研究的匯報,觀看了倉頡嶺寺歷史和現狀的視頻資料。隨後專家們就倉頡嶺寺的建設、保護、開發和利用進行了討論。根據對相關歷史文獻的研究,專家認為倉頡部落居住在河南省南樂縣。雖然“結繩、描符、象形字”不是壹個人編成漢字的,但認定倉頡是歷史上最早的漢字文明大師,是符合史料記載和邏輯推理的。2.倉頡嶺寺倉頡嶺寺位於南樂縣城西北25裏,梁村鄉吳村以北。據專家考證,倉頡苗嶺古文化遺址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遺址發掘於1999年。根據地層堆積和出土遺物分析,遺址最下層為仰韶文化,其次為龍山文化,上層為商周時期的堆積,以龍山文化為主,堆積厚,持續時間長,遺存最豐富。據史料記載,倉頡寺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建在古城翼城,當時稱“倉頡寺”。最大的壹座建於明朝天啟年間。解放後,倉頡寺也得到壹定程度的保護,但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經過近幾年的修復,倉頡嶺寺又充滿了生機。
蒼陵寢的入口在“石黃林”這本書的中間,在蒼陵神道的正南方。陵墓前,有壹對翁仲石像,東、西相對而立。雕刻線條流暢,細膩,自然,是在明朝隆慶時期雕刻的。倉頡陵現在是壹個青磚環繞的土堆,高約5米,直徑為10米。零陵西南有壹口“老宅井”,零陵北有壹個“造書臺”,臺上有壹座名為“蒼亭”的古亭。倉廟南端,有朝天門。在它的前面,有壹個三路牌匾。中間是康熙十年南樂縣令方所著的《石皇帝廟》壹書。左右各有壹名工匠,壹書《文宗》,壹書《子祖》,由孔子後裔曲阜龔升南樂縣孔成尚義題寫。朝天門內,有兩塊大石碑,挺拔。東側石碑上刻有“三教始祖”,西側石碑上刻有“諸聖之宗”。碑陰記載了立碑的過程和蒼靈靈寺的興衰。這兩座紀念碑是在次年朝廷要人下令修建建倉寺後豎立起來的。蒼廟由壹個大殿和壹個禮拜殿組成。大雄寶殿坐北朝南,是Ku殿的頂端。它建於明朝第七年。它被命名為“老少皆宜的壹個人的大廳”,因為在大廳的屋檐下有壹個巨大的牌匾。是供奉蒼大師的地方。在大廳的中間,有壹個神龕,裏面有壹尊金像。兩側有宋代寇準題寫的日月對聯,日文對聯為“盤古斯文”朝拜殿蓋著棚子。它建於明朝第四年八月。禮拜殿前檐的兩根方柱支撐著,雕刻精美。它是古代石雕藝術中的傑作,東、西柱正面刻有對聯,背面和內外側分別刻有“二龍戲珠”、“二龍戲蓮”和花卉圖案。石柱上的圖案和文字都是高浮雕雕刻的,這在全國各地的歷史遺跡中是很難見到的。在倉廟的北端,有壹座藏式家樓,兩層閣樓式建築,綠琉璃瓦頂,紅墻,坐落在平臺上。樓前檐下有壹個木匠寫著“臧家樓”,是著名軍閥孫殿英題寫的。民國十壹年(公元1922年)任大明鎮使,為藝術起見,寫此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