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側為五百羅漢殿、濟公殿、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現任住持是廣全法師。
浙江靈隱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的發展
東晉(317-420)
靈隱寺建於東晉鹹和元年(326年)。
南北朝
梁武帝田健三年(504),蕭炎上書“棄道歸佛”,將佛教定為國教。隨即大興土木,建廟立塔,靈隱寺得到了梁武帝的青睞。領域擴大,規模粗糙,香火漸旺。
北周武帝在位期間(561-578),曾宣布廢佛,命僧尼返俗,燒毀佛經,沒收寺廟為公物。此法幾乎不能稱之為北周武帝滅佛。這壹次法律上的困難對北方寺院打擊很大,南方寺院略好。壹些膽小的僧人,壹聽說佛法難行,就悄悄溜走,回歸世俗,隱居起來,致使靈隱寺陷入了冰冷荒涼的寂靜。
隋朝
文帝仁壽二年(602),文帝恢復佛教,派和尚盛輝大師到杭弘法。在靈隱寺前飛來峰與蓮花峰之間的棧道上修建神尼佛塔(後傾塔)。
唐朝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佛教史上又發生了壹次大規模的“會昌法難”事件。吳李宗滅佛,廢佛,禁佛。靈隱寺劫數難逃,僧人們散了,寺內鐘聲荒蕪,煙火熄滅。
五代十國
在吳越王錢繆統治時期,摩崖石刻、佛像和佛經特別豐富,寺廟園林和佛塔隨處可見。學佛修禪的人與日俱增,佛教禪壇中詩詞文章層出不窮。
後漢天府十二年(947),吳越王仿擴建靈隱寺為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當時僧人多達三千人,外國僧人經常來取經。
後周鹹德七年(960),吳越王洪倩從奉化請來高僧延壽主持靈隱寺,建寺院500余座,石建築兩座。東建百尺彌勒亭,西有花園,殿宇壹千三百余間。走廊曲折,從山門左右連接住持,稱該寺為“靈隱新寺”。
北宋
宋真宗景德鎮四年(1007),靈隱寺改為靈隱山景德鎮寺。
天璽五年(1021),真宗賜名“景德靈隱寺”。
天盛八年(1030),將位於杭州、秀洲(今嘉興)的良田壹萬三千畝,贈予靈隱寺為寺產。
景祐二年(1035),燕山方丈將開寶二年(969年)鑿刻、放置於吳越王家廟奉先寺(現已廢棄)的兩座經典建築,移至靈隱寺天王廟前。
祐元年(公元1049年),賜《觀音心經》二卷、鑾碑、黃等禦器。
清朝時,宰相韓琦和參政的歐陽修贈送了宋祁所著的《真傳圖》、《真傳錄》、《真傳論》(合稱《甲油集》)和教輔文章三部書。去年年底,仁宗允許朝廷編纂藏經,並授予宋祁“明教大師”的稱號。從此靈隱寺名聲大噪,海內外信佛人士紛紛前來探佛。那時,靈隱寺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禪宗聖地。
南宋
紹興五年(1135),靈隱寺改為“靈隱寺崇恩示親”。高宗和孝宗經常去靈隱寺燒香,閑暇時還寫書法。宋理宗將先琴寺原大雄寶殿更名為“黃覺殿”,並賜書“妙莊嚴域”二字。
大道八年(1172),宋孝宗親臨靈隱,玄慧遠奏右曲,賜“盲堂禪師”稱號,將法堂改名為“直堂”,並賜盲堂禪師“直堂”印章。
紹興二十八年(1158),靈隱寺仿凈慈寺建“田字寺”,雕刻五百羅漢。
元朝(1206-1368年)
從元武宗到大元元年(1308),宋理宗賜的“覺造寺”腐朽重建,歷時四年,於元仁宗棗清源(1312)落成。
元順帝鄭智十九年(1359),寺廟毀於大火,損失慘重。雖然鄭智二十三年(1363)方丈傅亮重修,但只修建了方丈室和伽藍堂,靈隱寺的盛況已不在。
明亮的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召靈隱寺方丈回京,在朝野引起轟動。明太祖親自封他為“十大高僧”之壹,賜他壹件金袍,並命他寫下“義”、“尊本”、“尊道”、“尊聖”四條箴言。
明朝剛建立的時候提倡佛教,很快就以整風為名,對寺廟采取各種限制措施。靈隱寺十僧的悲劇再次降臨,他們主動將宋代朝廷賜給的杭州、秀洲(今嘉興)等地的壹萬三千畝寺田歸還朝廷,避禍。明太祖很欣賞靈隱寺僧人的這種做法,於是將部分田地歸還給靈隱寺。洪武三年(1370),靈隱寺失火,損失慘重。
洪武十七年(1384),慧明方丈重修黃覺寺,改名靈隱寺。由於壹時資金短缺,佛寺內佛像直到永樂元年(1403)才進行塑化,由僧人和善人集資裝飾佛天和各種供品。黃覺寺總是充滿了災難。宣德五年(1430),黃覺寺再次被燒毀。
宣德七年(1432),住持譚佑修建了左右翼門和側墻玄關,後住持梁傑重修了黃覺殿。
正統十壹年(1446),寺僧用弦指堂而建,堂額由張即之書寫。此時寺內已修復彌勒亭、蓮花峰亭、千佛殿、嚴斌水閣、望海閣、白雲寺、松原寺等,規模略顯陳舊。
隆慶三年(1569),整個靈隱寺毀於雷火,只剩下大殿。
萬歷十壹年(1583)冬重修靈隱寺,歷時五年。大殿仿唐代建築,扁頭柱48根,石柱16根,內廷改為“大雄寶殿”。
萬歷十八年(1590),重修理光塔,正殿建五百羅漢。三藏殿建在彌勒閣舊址,後為智通殿和方丈室。方丈室左邊是妙應閣,右邊是張寒題寫的《佛齋選集》。
崇禎十三年(1640),靈隱寺遭遇了壹場災難,全寺大意失火。除了正殿和致知堂,其余都是朱榮出錢。
幹凈的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時遊覽靈隱寺。當時住持是惠帝,請康熙皇帝題寫牌匾。康熙親筆題寫“雲林”二字,於是靈隱寺改名為“雲林寺”。後來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又錄了遊仙詩。
乾隆初年,方丈巨濤傳承佛法,博學多書,佛學造詣頗深,受到朝野的高度重視。當時揚州光祿王到靈隱遊玩,與巨濤壹見如故。他捐資重建了大雄府大殿和其他幾十個廳、堂、亭、閣、塔、亭等。,並裝飾500羅漢修復河間橋、龍洪洞、九峰徑等。,總花費兩萬多兩銀子。從乾隆六年十月(1741)到乾隆九年十月(1744),歷時三年。
乾隆年間,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65)
嘉慶二十壹年(816)秋,靈隱寺毀於火。這壹修復工程,從道光三年(1823)七月七日至道光八年(1828)四月十六日,共用銀13.7萬余兩,使靈隱“恢復了兀鷲的雄姿,恢復了名山的風光”。
道光十四年(1834),阮元為浙江巡撫,對靈隱照顧有加。他主持朱與翁方綱的整合,並討論了靈隱藏書,於是建了靈隱藏書館。
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入杭州,大部分寺廟被毀。靈隱寺只剩下天王殿和羅漢堂。靈隱藏書中的大量珍貴文物流向民間,甚至消失。
宣彤二年(1910),重修英雄大會堂,高十三尺五尺。建造這座寺廟的木材是清廷從美國購買的。最初是用來修繕頤和園的。因為局勢不穩,無法整修,所以運到杭州修建靈隱。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民國六年(1917)修建大悲亭。
民國二十五年(1936)冬,羅漢堂毀於大火,天王廟裏只剩下韋陀的木刻像。
民國26年(1937)11月,日本侵略軍入杭,靈隱寺客房、加拉帕戈斯廟、範翔亭、東山門等因半夜未能在火中止步而被毀。
建國後
解放後,靈隱寺大雄寶殿被白蟻啃食,大雄寶殿中部坍塌,佛像被壓毀。1952年夏,由民政部門組成的“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修復委員會”主持修復工作,由政府出資。兩年多後,正殿完工。大雄寶殿佛像的塑造也是當時的總理周恩來親自指示的。
1975經國務院批準,當年6月開始全面改造,總造價11.3萬元。寺內佛像全部鍍金,石塔、建築保護修繕,飛來峰造像修復。本次修復工程結束於1980。
1982年實行“雙軌制”,對外實行“十方叢林制”,對內實行民主管理,成立寺廟管理委員會。在經費來源方面,通過實行“票制”(香花券)。
1987年實施的靈隱寺總體規劃(即十年規劃),在杭州市佛教協會的支持下,以院緣起、雲繼位、體嚴兩階監管大眾,受到海內外眾多佛教弟子的保護和關懷。大雄寶殿全面翻新,佛像重新鍍金。
65438年至0998年,木魚大師成為靈隱寺住持。他帶領壹些有才華的僧人,充分發揮佛教的優良傳統,按照《伽藍條例》進行深度整理,改善了古寺的莊嚴氣氛,重修了佛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