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主要有三個原因:
1.西方神學和東方神學有不同的文化取向。
西方神學和東方神學最大的區別是,西方神學不排斥物質,而東方神學強烈排斥物質。這種文化內涵的差異,對東西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很大。所以在很多方面,東方的價值觀傾向於精神,而西方的價值觀傾向於物質。從神學到哲學,最後到科學,東方神學是以博大精深的儒家經典為基礎的,而西方神學沒有深刻的思想,只是通過崇拜美好的神來凈化靈魂,沒有東方神學中強大的精神指引。因此,西方的神學思想並不影響政府的管理思想,這在東方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在中國,儒家經典和理學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礎,雜糅的神學思想也會滲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這也在壹定程度上誘導著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幾千年前,中國的君主就開始思考是用儒家、法家還是道家來治國。這既是管理者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探索,也是他們另壹種方式的誘導。
2.中西傳統文化取向不同。
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以探索物質世界奧秘為目的的知性哲學,而是以人為主要對象,以整合社會為目的,以闡明生命本質為本質的德性哲學。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思想觀念、理論哲學、法律法規、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風俗習慣等。這種文化是在中國傳統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和作用下發展起來的。是老式的農業文明,是自然經濟的文化。這些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澱,使人們形成了相似的心理,表現在世界觀和價值觀上。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主要特征是:重農抑商的經濟價值取向,崇皇權、追權的政治價值取向,以“四維”(禮、禮、誠、恥)和“八德”(仁、義、禮、智、孝、忠、信)為核心的道德價值取向,以及“修身、誠信、尊老敬老”的認知價值取向。西方人更追求人權的平等,註重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工業革命後,西方社會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3.中國和西方的進步程度不同。
中國自古以來也有對科學的探索,但並沒有把科學的發展放在知識文化的主流地位,而中國的文學藝術卻發展得更加充分。西方對科學的探索壹直是不斷的,尤其是數學和物理。所以從壹個角度來說,東方的文化和科學比較抽象,西方的比較具體。也可以說,這也是中西方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在繪畫上,中國的水墨畫被大師帶到了巔峰,而西方的素描追求的是對事物本身的完全還原;在文學上,中國文人更為脫俗,喜歡用想象來描述事物,而西方文學故事更為真實浪漫,或許是因為東方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中西方價值觀和生活追求的差異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在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中國思想家強調“修身為本”,把“善”放在價值觀的首位;西方思想家強調“真理”的重要性,就像康德先有了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後有了他的《實踐理性批判》。
中西方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中西人生價值觀不同。
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儒家思想提供給中國人的價值觀逐漸變成了壹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仰。作為中國兩千多年文化的精神支柱,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世俗的成就。壹個人在社會上取得的成就越多,他的人生就越有意義。在威權社會,權力就是壹切。所以,壹個人能做的最偉大的事,就是在政治上實現自己的抱負。以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的生活。受這種統壹的人生價值觀影響,大多數人不願意關心自然科學,導致科學被陷在萌芽狀態。此外,人們的智慧和才能都集中在政治政治上,創造了世界上獨壹無二的不可預測的、充實的、超穩定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下,出現了中國特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功,求做聖人;不能報效國家,就隱退,或者吟詩喝酒,於是道教、佛教興起。貪生者必去修道,厭世者不妨讀佛。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生命的價值是多元化的。政治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商業也被認為是相當有價值的。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是律師和醫生。
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國的家庭本位
現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誕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所以西方人的道德取向是個人對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鬥為上帝贖罪,這就引出了壹個基督教的含義,就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後,西方產生了社會原子的概念:個人是原子,不依賴任何人而存在,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個人權利,信奉個人本位和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親戚之間界限分明。老少吃飯分開付,也很尊重孩子。進入兒童房,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強調孩子為自己從父母身邊獨立生活的奮鬥感到自豪,願意談談自己的看法。而中國則是以家庭為導向的。在中國人眼裏,家是生命的宇宙,是生命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聚力。離家在外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行”。家庭中有老人和夫妻的關系。我們應該和睦相處,盡職盡責,也就是“盡力而為”!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人”,人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子服龍,妻服夫。家庭之所以變得如此重要,其中壹個原因就是“孝”,“孝為萬德之首”,“孝”是中國的根本和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據說孝治天下。家庭和孝道本來具有很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最終成為壹種過度的家庭意識,忽視了個體自由的發展,“存義滅人欲”,以個體為人生目的。
第三,西方講功利,講時效,中國講倫理道德。
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西方文化更註重功利和效果,善於算經濟賬。比如大公司,每個人節約幾秒鐘,就能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少雇幾個員工,減少多少開支。再比如:壹個人在寫字的時候,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省時,如何放才是最有效的狀態。
由於中國文化長期處於封建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註重人際關系的調整。禮規範高於壹切,“義”與“利”之爭的結果導致價值觀的偏差。主張人們為了符合壹定的禮儀規範而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尚的道德和高尚的品格。更何況“文革”期間,“只有社會主義的草,沒有資本主義的苗”被認為是政治賬,不是經濟賬。外國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考慮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