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屬於哪裏?
連雲港外文名稱:連雲港行政區類別:地級市地理位置:江蘇省地理位置:江蘇省東北部夏商時期:徐州,素有“人民的東”、“人民的國”、“角落”之稱。西周:屬青州(兗州),稱“國為民所居”。春秋戰國時期屬魯,後屬楚,稱為“丹子國”。秦朝叫東海郡,轄耿縣、郯城、蘭陵、、茍、下邳、淮陰、盱眙、東陽、堂邑、廣陵、陵12兩縣。西漢稱東海郡,屬徐州刺史部。轄耿縣、郯城、蘭陵、、茍、涼城、下邳、平曲、祁、開陽、臨猗、黎城、海西、、、山鄉,即邱、竹岐、費、後邱、容丘、東安、鶴鄉。武鄉、舞陽、信陽、建陵、路暢、杜平、建鄉、平曲共38個縣。東漢時稱東海郡,屬徐州刺史部。轄13縣,即耿縣、郯城、蘭陵、、祁、黎城、竹岐、成、後丘、鶴鄉、、贛榆、。三國時期叫東海國,屬魏。轄11縣的耿縣、郯城、蘭陵、、祁、黎城、竹岐、成、後丘、、鶴城。西晉時,稱東海郡,屬徐州。轄12縣,即耿縣、郯城、蘭陵、、祁、黎城、竹岐、成、後丘、、鶴鄉、贛榆。東晉時稱東海郡,屬後趙、顏倩、南燕、東晉。現轄耿縣、郯城、黎城、本相、竹岐、後丘、贛榆七縣。南朝初期稱東海郡,轄淇縣、東關、瑯琊、西海、東海、北海郡。南朝後期,青州、冀州(華僑)與上述屬同壹轄區。南朝齊梁說:(1)東關郡、瑯琊郡,轄秋、南關、北關三郡;(2)北東海郡,轄、通、下邳、後丘、曲城五縣;(3)北海縣,轄都昌、廣饒、贛榆、膠東、戲劇、霞米、壽平縣;④祁縣。轄臨淄、祁安、宿豫、尉氏、平四、郭昶、宜都、Xi和泰國。北朝、東魏稱瑯琊郡(又稱海州郡)。(1)東彭城縣,轄龍駒、安東、渤海三縣。(2)東海郡,轄贛榆、安流、廣饒、夏密四縣;(3)海西縣,轄本相、海西、臨海三縣;(4)沭陽縣,下轄邳、林紮、懷文、四縣;(5)瑯琊縣,轄彜、海安、山寧三縣;(6)武陵縣,下轄獻縣、裕安兩縣。北齊北周稱為海州。(1)東海郡,轄廣饒、東海兩縣。(2)宜山縣,轄宜山縣;(3)武陵縣,轄獻縣、羅安縣;(4)沭陽縣,轄沭陽縣;(5)海安縣,轄本相縣。隋朝稱海州,後稱東海郡。轄宜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五縣。唐朝屬於河南道。先稱海州總政府,後稱海州,又稱東海郡。轄宜山、東海、沭陽、懷仁四縣。五代時屬吳、南唐、後周,稱為海州,轄宜山、東海、沭陽、懷仁四縣。宋明宇泰元年(公元472年),在禹洲島(連雲港以東)建立青州、冀州,這是連雲港建立獨立郡的開始。青州有靈璧、北海、西海三縣,其中琦君轄臨淄、華城、祁安、Xi安、宿豫、尉氏、平陸、郭昶、泰國、宜都,北海有於陵、廣饒、贛榆、膠東、戲劇、夏密、壽平七縣,西海無實境,共十七縣。同年,徐州遷至匡縣(今連雲港市海州區),領東海縣,轄、童、下邳、後丘、曲城四縣,相當於淮安市新浦區西部、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沭陽縣、新沂縣、漣水縣、灌雲縣、灌南縣、淮陰區。宋以後,慧遠元年(公元473年),徐州遷至新昌(今安徽滁州市),但所轄兩淮疆域不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東海郡劃歸冀州,改稱北東海郡,疆域不變。同時青州無西海郡,改為在東莞的第二郡,即秋郡和北東莞郡。此時連雲港東西部統壹,作為壹個完整的行政區,現轄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東海縣,以及。同年,北海縣於縣更名為都昌縣。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齊安縣被廢。齊永明二年(公元484年),青州齊縣遷瓜埠(今南京六合縣),同時將花城縣廢為臨淄縣,於是青州加為南京六合區。梁武帝(512)十年後,郡縣眾多,青海、河北兩縣分為東鵬城、北海、東海、綿陽、狼邪、北橋、齊、武陵八郡,其中東鵬城轄龍駒(梁武帝)、彭城(梁武帝)、清河(清河)。東海縣轄、臨海(位於),鳳陽縣不詳,葉朗縣轄海安(位於)和肇源(改名為),北橋縣不詳,淇縣不詳,武陵縣轄高密縣,共十二縣。北魏延長二年(513),清、冀被北魏占領,仍統領東彭城、北海、東海、舞陽、瑯邪、北橋、齊、武陵八郡。據史書記載,梁仍有清、冀,所轄地區不詳。東魏武定七年(551),青州、冀州改名海州,轄東彭城、東海、海西、沭陽、瑯邪、武陵六郡,其中東彭城郡轄龍駒、安樂(彭城郡改)、渤海(清河郡改),東海郡轄贛榆、安流(安流郡改)。沭陽縣轄下城(新居)、臨漳(新居)、懷文(新居)、吳宓(新居),瑯邪縣轄海安、邑(肇源縣改革)、山寧(北橋縣改革),武陵縣轄西安(淇縣改革)、(羅瑤縣改革)。北齊時(550-574),廣饒縣劃歸東海縣。陳建都五年(公元574年),陳收復海州。帝陳開國十壹年(公元580年),北周占領海州,瑯邪縣改為嶧山縣,黟縣為嶧山縣。文帝三年(公元583年)廢縣,同時將南青州的唐毅縣廢為懷仁縣,並入海州。至此,贛榆縣北部被劃入連雲港地區。此時海州轄瓜山、廣饒、漣水、沭陽、懷仁五縣,相當於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廣饒改為東海郡。楊迪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州改為縣,海州改為東海縣。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2年),海州設總經辦,領海、連、桓、東楚,海州領追山、龍居(新置)、新樂(新置)、曲陽(新置)、沭陽、後丘(新置)、懷仁、歷城(新置)。相當於連雲港、贛榆、東海、灌雲、灌南縣、沭陽、漣水、阜寧西部、鹽城、建湖縣、杜妍、淮安、淮陰、滁州、洪澤、金湖、寶應。對連雲港來說是壹個比較大的時期。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4年),海州新樂縣改為竹岐縣。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5年),總統制改為海州總督署,東州改為揚州總督署,益州為總督署,轄費、臨猗、三縣。此時海州總經理仍轄四郡十七縣,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漣水縣、臨沂市、費縣。這也是連雲港的壹個大時期。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6年),廢龍駒、曲陽兩縣入宜山縣,黎城、竹岐縣入懷仁縣,後丘縣入沭陽縣,廢周桓縣為東海縣。此時海州都督府轄海、連、易三州九郡。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7年),連州廢為漣水縣,改泗州。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停止巡撫署,天下分十路,海州屬河南路。此時海州轄宜山、沭陽、懷仁、東海四縣,相當於連雲港市、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唐高宗通章元年(公元668年),沭陽縣改為泗州。三元宮在花果山鹹亨五年(公元674年),沭陽縣是海州的壹部分。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州為縣,海州改為東海縣。唐肅宗甘源元年(公元758年),縣改為州,東海縣改為海州。唐昭宗光華二年(公元899年),海州進入吳國。南唐元宗寶達十三年(公元959年),被後周占領。宋太宗達道三年(公元998年),天下分為十五路,海州屬淮南路。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3),淮南路分為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海州隸屬淮南東路。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1),海州被黃金占領。宋高宗紹興三十壹年(1162),海州回歸南宋。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5),割讓了晉國海州。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20),海州回歸南宋。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海州遷至東海郡。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3),在海州重建易展郡。宋理宗丁敬二年(1262),海州改為西海。德祐元年(1275),西海郡為袁所占,改海州。至元十五年(公元1279年),元世祖升任海州道總督府,掌管孤山、沭陽、贛榆(改懷仁縣)、東海郡、紀錄司。後來改成了海寧府。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4年),海寧府改為海寧府,登記署、東海縣並入宜山縣。海寧府屬淮安府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2年),建立河南江北等地。海寧府屬淮安路,河南江北中書省淮東路宣傳部。鄭智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海寧歸吳,吳為江南壹省。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海寧府改名海州,隸屬淮安府,為廢山郡。沭陽縣原屬淮安府。此後海州壹直保持州治和贛榆縣,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以來的局面被打破,相當於今天的連雲港市、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是連雲港最小的地方時期。同年,廢除江南歸中書省,海州屬中書省淮安府。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廢除中書省,淮安府直轄六部。永樂元年(1403),海州仍屬南京淮安府。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海州被滿清占領。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立江南省,隸屬江南省淮安府。清康熙元年(1662),安徽省脫離江南省,海州隸屬安徽淮安府。清康熙五年(1662),淮安府歸江南省。清康熙六年(1662),江南省改稱江蘇省,海州屬江蘇淮安府。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海州升為直隸州,轄贛榆、沭陽兩縣,脫離淮安州管轄,恢復唐初以來的局面。相當於連雲港市、贛榆縣、東海縣、沭陽縣、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民國元年(1912),撤銷海州直隸州,東海縣分為東海縣和灌雲縣。1935年,劃出壹部分東海和壹部分灌雲,建立李安運城。區域:臨虹口以南,邵翔河以北,東西島以東,臨虹河新浦以西,板浦以東。是江蘇省第三個省轄市,也是全國較早的省轄市。民國時期實行市縣分級政策。4月1946日,李安運第壹任市長張振漢上任。(因為抗日戰爭的爆發,李安運城的籌建被迫停止,所以市長出現在1946。)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成立後,隸屬山東中南行署。先叫新海聯特區,後叫新海聯市,轄新海市、李安運市和雲臺辦事處(後分為前雲臺區、後雲臺區)。新海與市相連時,轄新華區、民主區、金平區、浦西區、雲臺區、連雲區等7個區。1953 65438+10月1劃入江蘇省,由徐州機構管轄。1961年新海聯市更名為連雲港市,1962年為江蘇省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