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彩戲劇的歷史淵源
早些年,廣西各地都流行采茶歌和采茶燈,但沒有形成戲劇。在流傳過程中,吸收了桂北的民歌和小調,並逐漸豐富起來。清道光年間,曲藝藝人開始在桂北各縣及桂南新寧府(今扶綏縣)任教,以教授和表演曲藝為生,逐漸成為職業藝人。清光緒年間,該調由北向南傳播,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為中心的主要分布區,並繼續向南方傳播。清代道光、光緒年間,湖南移民大量遷移到黔北各縣,將該調(湘南古畫戲的別稱)傳入廣西。清末民初,在古畫戲曲的基礎上,形成了壹種不同於古畫戲曲的戲曲聲腔。受湖南古畫戲曲的影響,曲劇逐漸從醜角和肖丹的“兩戲”發展到蕭聲、醜角和肖丹的帶有人物故事的“三戲”。桂北農村出現了“七緊八松九樂”,即由七人、八人或九人組成的“過山班”,要求藝人專攻多種技藝,便於他們在村落間遊走。他們通過長期在鄉村和節日、廟會上的演出,積累了雙訪、雙鋪、盲人算命、王三打鳥、三走親戚、乞討學錢、去南京等36個“三戲”(即所謂的“三十六出江湖調”)。這壹時期的調式音樂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調、板、調三大類,已有“九調十八調”之說,同時也在化妝、演奏、業務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最著名的草頭為徐調班打破了“女不唱調”的舊習,出現了第壹批色碼戲的女性角色。辛亥革命前後,名家輩出,如“四狀元”:冷貴夫、朱、羅、秦老四;“四大名旦”:吳老年、潘發福、梁如山、劉芳思;“鬼臉王”周朝剛;“音王”李大叔、陳松山等。色調藝術在這壹時期已經成熟。
辛亥革命後,五彩調從鄉村樓進入城鎮舞臺,“過山班”發展成為樂瞳廳、翠樂廳、團遊樂園等二三十人的半職業調班。此時,原有的36首“江湖調”已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於是藝人們根據小說和民間故事,編演了《二女爭夫》、《抓磨豆腐》、《斷勺子》、《惡媳婦變牛》等“大調”劇。與此同時,為了謀生,藝人們也創作了很多“反臺戲”,比如A班表演《媽媽送姑娘》,B班表演《姑娘送姑娘》,B班表演《三訪世家》,A班剪輯《四姑娘約會》。這次對臺比賽的結果不僅豐富了音色的曲目,也促進了音色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彩劇多為反映農村生活、家庭倫理、童話故事的小戲,傳統劇目約500部,錄為劇本的有344部。
1927之後,藝術家們壹蹶不振,色調瀕臨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彩調獲得新生,桂花劇團、柳州農民劇團等專業劇團相繼成立,業余劇團也遍布城鄉。1955年春,廣西文藝幹部學校舉辦了色彩基調培訓班,培養了壹批優秀青年演員,如傅錦華、唐吉、王玉珍、羅亮、楊愛民等。1956年,廣西彩調劇社組建。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編創演出彩調話劇《劉三姐》,受到區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為彩調藝術的提高做出了貢獻,1965年,廣西彩調劇團編創演出現代戲《三朵小紅花》,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成彩色電影。
二、色彩劇的藝術特征
歌舞並重,尤其是“三大劇種”中有三種音樂唱腔:腔、板、調式。同壹個調在板腔上可以根據不同的行當和人物而變化,有“調多人共用,板腔細分”之說。例如,腔型按行業命名,如老聃腔、姚丹腔、蕭聲腔、擔腳腔、醜腳腔、老生腔、娃子腔;按人物身份和職業分,有相公腔、華子腔、媒婆腔、強盜腔、和尚腔、神仙腔。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有負重腔、劃船腔、挖掘腔、穿衣腔、飲水腔等。有投訴板,哭板,罵板,憂板。曲調有兩種:比谷調和走馬調。此外,它還吸收了壹些民間說唱音樂的曲調,如花腔、漁鼓腔等等。音樂伴奏分為左右場。左場為管弦樂,以調胡為主,還有揚琴、琵琶、三弦、嗩吶、笛子等。右場是打擊樂器,包括鑼、鼓、鈸。鑼鼓常用作“壹停”、“三點頭”,又叫“龍鑼”、“壹鈸”、“三鈸”、“四鈸”。
色調表現中的眼、手、姿勢、步法等基本特征,多見於肖丹和小醜(包括蕭聲),其次為醜旦。小醜和丹角色的步法、轉身、出場、扇花、手花都非常富有本劇特色,尤其是步法。僅小醜步法就可分為短樁、中樁、高樁、高低樁四類,如跛腳步、扭步、踢步、試探步、橫步、短步。丹角的“踵步”、“斷步”、“雲步”。扇子、手帕、絲帶是色標表演的三寶。其中扇是最重要的壹種,扇花的舞蹈有幾十種,如:三擊五動、圓扇、高低扇、蝶扇、蓋扇、擺扇、蕩扇、甩扇、滾扇、浪扇、組合扇、反扇等。在表演中,扇子可以當掃帚、傘、槳、桿、刀、槍,真的是萬能道具。
各行各業的出場也叫“明臺”,作品有十余種。有舞臺角出場,扇開出場,扇擡出場,扇壓出場,側身出場,遮羞出場。蕭聲和丹嬌常見的出場有金雞獨立、胡夫臥龍、醉仙臥枕、回望明月、回望眼。
3.色碼劇的作用:色碼劇主要有三大業務:命、丹、醜。
四、色彩劇的表現形式
調性戲劇的表演是壹門包括唱、念、做、舞的綜合藝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做和跳的表演。因為彩調表演了36首以歌舞為主調的江湖曲調,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上貫穿了彩調的“小步”和“扇花”,所以“小步扇花”是彩調最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彩色短步扇花在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表現數字。
動詞 (verb的縮寫)色碼劇的演唱
彩調音樂非常豐富,其唱段屬於對聯,分為腔、板、調三類。唱腔最多的是七言律詩,其次是四段律詩。用十三韻和柳州方言演唱,俗稱“豆腐塊”音樂。據不完全統計,共有289個色碼唱腔曲牌,其中251唱腔(172腔,10板,69調),29個曲牌,8個鑼鼓。都是著眼於塑造人物的服務。旋律可以根據角色的性格、業務、感情、劇情需要來體現特點。比如表現行當的有【小生強】、【姚丹】、【小醜】、【擔腳】、【瓦仔】、【老派】唱腔,反映人物身份的有【相公】、【和尚】、【強盜】、【媒人】、【瞎子】、【蠢人】唱腔。有【挑擔】、【劃船】、【更衣室】、【飲水間】、【敬酒間】等等,表現了人物在勞動中的各種動作。人物的各種思想感情,都是通過【五更】、【哭板】、【罵板】、【怨板】、【優調】、【三板優調】、【陰調】等來表現的。柳州彩調的獨特唱腔有五腔,分別是【四平腔】、【v板】、【正橫】、【哭板】、【梁腔】。這五種曲調在大型戲的表演中是不可或缺的,具有豐富多彩的調情。【四平調】是柳州的“調中之王”。有【慢四平】、【快四平】、【高四平】、【低四平】、【越四平】五種調,相互結合。還有五種類型的投訴板:慢投訴板、快投訴板、高投訴板、投訴板頭和啟動板頭。【哭板】分兩種:【散板頭】。五大唱腔都具有結構嚴謹、聲型流暢、線腔平衡、字正腔圓、說唱結合的特點。
6.彩色戲劇的音樂
色碼音樂的發展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音樂特點,還與其兄弟劇種有著密切的關系。湖南古畫戲、廣西桂劇和文昌三大劇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色彩樂的發展。如柳州文昌的曲調中的【瓜子】、【花調】、【阿絲】、【玉美人】、【躍過粉墻】、【杭州紅】、【墜橋】、【月亮調】,不同於【小四場】、【雪花飄】、【阿絲】、【躍過粉墻】等等。再比如,色碼唱腔裏的【劉海腔】、【壹紮子】、【石梁腔】類似於湘劇裏的【碧谷調】、【賣雜貨】、【多情調】。柳州的桂劇音樂對彩調的鑼鼓影響很大,因為彩調過去沒有宮廷戲,後來大部分宮廷戲都是從桂劇移植過來的,所以是從桂劇的音樂移植過來的,比如【柳茂陵】、【風如松松】、【三際槍】、【小年夜】、【柳濤沙】、【哭天搶地】、【顧平】
七。有色戲劇的戲劇和劇團
色碼劇主要以勞動、愛情和家庭生活為題材,在民間流傳著大量的口述和手抄本。表演中使用桂柳話,以蕭聲、肖丹、小醜(三小)等歌舞形式為主,其中小醜、擔角的步法、轉身、出場、扇花、手花都很有特色,其中步法最為突出。由於它在農村人民中根深蒂固,並與當地民歌和曲調緊密結合,所以彩調形成了內容幽默、形式活潑的表演風格。被稱為色調“三寶”的扇子、手帕和絲帶在表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民國以來,先後出現了林氏采茶班、柳城靖西八仙班、柳江建都班、柳城郊區黃村調、長塘調、團樂園、壹樂堂、茶社調、桂樂調等。近年來,除了著名的《六姐》之外,色彩劇還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如《過河拆橋》、《兩個女人爭老公》、《王三打鳥》、《王··》、《夢裏聽竹》等。5438+
八。色彩劇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彩調發展迅速,特別是《劉三姐》等優秀劇目的上演,擴大了該劇種在全國的影響。但目前廣西彩調因為沒有演出市場,認識和了解彩調的人越來越少,陷入了難以為繼的困境。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數百個彩調劇團相繼解散,僅剩下廣西彩調劇團、柳州彩調劇團、桂林彩調劇團等少數專業劇團,業余彩調隊伍銳減,難以維持。色彩基調的搶救和保護迫在眉睫。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彩雕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