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易經最重要的是它的教義。生活中的每壹句話都可以用來規範我們的行為。
古人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不是時機未到。”易經說:“如果有壹個好家庭,那壹定有余慶。積貧積弱,必不止壹家。”這都意味著同樣的事情。是因果觀念的明顯表達。從這個因果關系概念的推演,中國發展出了千百年來壹貫的教育目標,教人如何做壹個好人,做壹個完美的人。
中國人的教育從來都是為了達到完美的人格道德標準。這個標準和“善行之家”肯定會有余慶。“積壞屋多災”的因果觀念也是如此,也與孝道思想相合。
佛教的很多思想,尤其是菩薩道的倡導,都是基於這種因果觀念和孝道思想,加以擴展和填充,並使之明朗化,達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佛教說因果涵蓋三世,每個人自己的前世、今生、來世,從而形成壹條無盡的橫線,與中國儒家所說的祖先、父母、我、子孫後代的豎線相交。
事實上,根據因果輪回、角色轉換的原理,壹個人的前世、今生、來生,往往與自己的上壹代、這壹代、下壹代重疊,兩條因果線是壹而二、二而壹。
所以,很長壹段時間以來,中國的民間都充斥著三因果,七夫妻,甚至世世代代兄弟夫妻的傳說。所謂萬事皆源於因果,因緣,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隨人取之。
“禍不單行,福不單行,只怪人們自己。”
“有好房子,就會有余慶;積貧積弱,必不止壹家。”
這是中國文化的四句話原則,我們應該特別註意。我們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最喜歡談因果報應。
我們應該註意《余慶》和《顏瑜》中的“於”字。剩下的就剩下了,剩下的就改了,本身不壹定報。這是中國的因緣定理,中國文化的壹切都是建立在這個因緣之上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備臨終的時候告訴兒子兩句話:“勿以善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