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
?
綜合理解思維以類比為主導的推理形式。類比比較各種對象和聯系。壹方面可能會激發靈感,產生邏輯推理難以達到的效果。壹方面可能造成純粹的外化、簡單化、庸俗化。?
在很久以前的文學創作中,我們的祖先采用了賦、比、興的方法,並逐漸發展成為壹種系統的理論。賦、比、興可以說是以比興為中心的,賦和興都含有“比”的因素。《詩經》首詩《關雎》說:“關雎鳩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鳥的求偶鳴叫來誘導男女之間的愛情,是典型的“興”法,但也有明顯的“比”的因素。?
孩子們讀《西遊記》的時候,看見菩提祖師“咄”的壹聲,跳下講臺,手持戒尺,指定悟空:‘妳這猴子,不這樣學,妳要做什麽?’他上前,在悟空頭上打了三下,把手放在背後,走了進去,關上中門。"當大家都肅然起敬時,孫悟空從類比中意識到,他被告知晚上從後門進去宣揚他的道。中國的孩子從小受到這種類比的啟發太多,所以養成了聰明的直覺理解,同時也養成了不註重具體分析和科學抽象使之通用的弱點。?
不善於分析和抽象的中國人,他們的語言中很少有抽象詞匯。類比從自己的身體開始。如:“頭是道”、“頭重腳輕”、“急”、“高瞻遠矚”、“目空壹切”、“眼高手低”、“眼中釘、眼中釘”、“左耳進右耳出”、“神清氣爽”、“偷鐘”、“苦口婆心”、“口是心非”等中國中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的有:腹背受敵、五臟俱焚、斷腸斷腸、兄弟情義、壹步之遙千古恨、捷足先登、昏了頭、心有余悸、骨肉相連、破口大罵?
幾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無數的歷史典故,這是壹本大字典。中國人的歷史成語,大話西遊,都有類比意義。?
類比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好的比喻可以成為教師的基本條件。教育要用啟發式,其中壹種就是用類比來啟發。孔子把“舉壹反三”作為教育的基本要求。他本人避免對壹些最重要的概念做出嚴格的定義,而是用類比作為靈感。?
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辯論都是靠類比。孟子和梁的對話中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他理論家和辯手也是如此。“唇亡齒寒”、“皮之不存,毛將不附”、“亡羊補牢”、“危如累卵”在爭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戰國策》中,蔣易對景王王玄的話是壹個通俗的比喻的代表。
玄晶國王對他的大臣們說:“我聽說北方的恐懼也令人同情。有多真誠?”部長們是對的。蔣易對他說:“老虎可以吃各種各樣的動物來得到壹只狐貍。狐貍說:‘我的兒子不敢吃我,上帝讓我長出了壹百只野獸。我兒子現在吃我違背了上帝的命令。我不相信妳,我先是妳兒子,妳之後才是妳兒子。看完百獸見我妳還敢不走?"老虎這麽想,於是那幫人就跟著它走了,所有的動物看到它都走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怕自己,卻以為自己怕狐貍。今天,國王的土地有五千英裏,有壹百萬美元,還有專屬的趙茜球衣。因此,北方害怕Xi T恤,但實際上,它害怕國王的士兵。
這是著名的史密斯的故事。這樣壹個簡單易懂的比喻,深刻地用生物學的類比解釋了需要仔細分析的復雜問題。?
中國傳統倫理政治理論的建立幾乎完全來自類比。這個必須說到易經。《易》是類比思維的典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卦以及卦位的變化,都代表了宇宙和人類生活的某種狀態、規律或關系。這是壹個高度靈活、包羅萬象的巨大類比網絡,充滿了神秘的智慧。黑格爾在《哲學史講義》中說,《易經》包含了“...這是所有中國人智慧的原始原則,也是所有中國知識的基礎。”?
有道理。因為從易的比喻中引申出各種道理是中國文化的特色。易經是中國文化的壹種“公理集合”,包含了天地萬物真理的精華。?
易學的基本範疇是陰陽。“陽”的特點是勁,“陰”的特點是柔。“聯立對應,同氣相生;水濕了,火幹了;雲從龍起,風從虎起;對人所做的和看到的壹切。在天上的人彼此親近,在地下的人彼此親近。”這裏說得很清楚,“各按其型”。從"陽"比喻,天、馬、君、父、夫、吉…從"陰"比喻,地、牛、臣、妻、子、兇…然後從各種卦像和卦爻辭的變化中類比出各種復雜事物的轉化和關聯,蘊含著黑格爾所見的中國智慧。比如幹卦有六個陽爻,陽的代表數是九。從底陽爻第九天到92、93、94,壹極壹極上升,九五被視為“天上飛龍”,“九五之榮”成為皇帝的代號。按壹般的道理,九五應該比九五高尚,但易認為九五下壹步要調到較低的位置,前途並不好。“康龍有憾,窮也是禍。”事情不能走極端,否則會走向反面。九五雖然沒有登頂,但是既有登頂的勢頭,又有發展,所以是最好的局面。這個深刻的道理不僅對生活有價值,對社會政治也有價值,對市場經濟也有價值(壹種商品發展到最暢銷的市場後可能會陷入衰退;只有賣得好的,保持上升趨勢的,才是最有希望的),充分顯示了中國智慧的力量。類比推理方法在壹定範圍內有很大的價值,這是不可否認的?
可疑。?
漢代大儒董仲舒在建立三綱五常的倫理體系時,從來沒有像希臘哲學家那樣走邏輯分析的道路,而是直接從《易經》的天、地、陰、陽等範疇出發,依靠類比推理。?
夫妻、父、子、妻之義,皆取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董仲舒:《春秋故事與基本義》。?
天子命天子,諸侯命天子,兒子命父,臣妾命王。(董仲舒:《春秋故事·順明》。)?
壹代宗師用這樣壹個簡單的論證建立了最基本的倫理基礎,讓世界上邏輯思維發達的民族大吃壹驚。乍壹看,他們覺得中國智慧弱。其實這是可能的,因為陰陽五行的思維範式已經深入人心,易經的思維模式已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從最聰明的人到最普通的文盲。類比推理為許多重要理論提供了方法論。?
中國人對比喻的巧妙運用特別感興趣。唐代韓愈的弟子李敖向韋偃大師請教佛法的奧妙。師傅有沒有上下問?大師說:“雲在天,水在瓶。”李敖恍然大悟,寫下壹首詩:“我被訓練得像只鶴,壹千年學了兩經。我來問壹問,說雲在天上,水在瓶裏。”李敖從藍天、雲、瓶、水的類比中領悟到順其自然是大師學說的精髓。另壹個故事說有人問媽祖。媽祖在地上畫了壹個圈,他在圈裏,媽祖用棍子打他。他跑出了圈子,媽祖又打了他...這位智者終於明白了,圈裏圈外都有對錯,圈裏圈外都有壹種堅持。如果妳想擺脫壹切,妳可以得到這個詞。這種類比思維方式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樊真是南朝齊梁時期傑出的哲學家。他主張“形式的存在意味著上帝的存在,形式的感謝意味著上帝的消亡”。他用了中國哲學史上壹個著名的比喻:刀刃是鋒利的物質基礎。沒有刀刃,就沒有鋒利;由此類推,精神依賴物質的存在,讓很多佛學大師無言以對。很久以後,壹位佛學大師提出了“燃燈說”,說火可以通過不同的物質傳播,人的精神也可以通過身體傳播。這個著名的比喻說服了許多智者。這兩個著名的類比說明了這種推理方法的巨大作用。絕妙的比喻反映了中國人非凡的智慧。?
另壹方面,類比往往會導致很多似是而非的推論。中國的“巴摩”,被士大夫奉為神明,是壹種具有內在聯系的學說,如尊物、知識、正直、至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巴摩”既不是八個因果範疇,也不是壹個必然有內在聯系的範疇。這個有些玄乎,要看領悟。能理解事物的人,未必真誠;能修身齊家的人,未必能治國;但是,這些都和治國平天下有關。這是中國思維的軟肋。把類比和因果關系混在壹起,是不可能形成嚴格的理論體系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將“虹”與龍相提並論,說“虹”可以像龍壹樣從小溪中喝水,這種思想也普遍存在。至於民眾,則更多的是“不好類比”。很多神秘的類比對中國的身材影響很大。比如十二生肖中,人的生日最初安排為鼠、醜牛、銀虎、毛兔等。說不通,但是中國民間有很多不科學的類比。如果在擇偶的時候強調狗和羊不能結合,豬和羊是非常合適的。狗年屬羊的要小心,容易闖禍等等。時至今日,中國許多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搬家時仍避免“把獅子放在獅子的窩裏”,子女結婚時也避免虎年...足見有十二個學生。
肖的類比影響很大。中醫把人分為金、木、水、火、土等各種形態。木型的人不能吃燥熱的食物,因為木怕火。至於各種動物的相關器,補充人類的類似器官,在中國是常識...?
在當代中國,邏輯思維迅速進入人們頭腦的同時,類比推理仍然在很大範圍內有很大影響。不理解這壹點,就很難理解中國。這種現象隨處可見。比如大規模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學雷鋒運動,學鞍鋼,學張家港,學孔繁森...用典型的人和典型的事——樣表來推動工作,已經成為壹種基本的工作方法。這個習慣有好的壹面,也有不好的壹面。從好的方面來說,經驗容易被低學歷的人快速接受,快速普及。具體的例子不僅包括“理”,還包括“情”,可以同時達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效果。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往往對典型的抽象分析過於薄弱,很多幹部領導把精力放在組織巡視上,而不是分析典型的內涵。我不知道我花了多少心血和金錢研究大寨,但是沒有高水平的關於大寨經驗的著作,也沒有對大寨經驗進行真正科學的理論分析(其實大寨經驗經不起推敲)。這和西方的思維很不壹樣。在西方,要宣傳推廣壹種經驗,首先要對該經驗進行認真的理論分析和論證,然後做壹個理論摘要,闡明充分令人信服的內涵,再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供他人反駁和辯駁。大家都認可了,妳自然會跟著去做,沒必要去參觀學習。我們多年來壹直在喊著向大寨學習。有人認真對大寨的形象做過哲學分析嗎?這種類比式的思維和工作方法容易造成盲目性,浪費人力物力,產生形式主義。我們原則上不反對以身作則推動工作的方法,只是想強調壹下,21世紀,人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運用實例時,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對實例的分析和研究上,把實例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明確其規律性的內涵,而不是組織不必要的參觀和學習。?
凡事都有壹個過程。在我們法制不健全、人民法律素質不高、法律法規不夠明確的時候,司法審判曾經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案件”,“案件”曾經是司法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這畢竟是壹種落後的方式。類比只能作為參考,起不了多大作用。改革思維方式,應該更多地依靠抽象的規律,而不是具體的案例類比。?
不能完全否定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重視類比而不重視抽象分析的思維方式。類比往往可以是合理的,有啟發性的;不會有西方式的對抽象條文的偏見。在肯定上述優點的同時,更要註意引導人們發展邏輯思維;特別是要接受歷史教訓,不要讓“壞類比”主導人們的思維,因為“壞類比”對我們的傷害太大了。魯迅先生曾尖銳地嘲諷過這個“爛比喻”:“外國的奴隸會說外語,妳提倡讀外國的書,那是外國的奴隸...妳說A有瘡,A來自中國,那麽妳的意思是中國有瘡。”(魯迅:論靈魂之辨,見《魯迅全集》,三卷,29頁)?
以建築為例,我們有過大量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建築模式。壹個省建立了自行車廠,其他省也紛紛效仿。壹個地方有電視廠,其他地方絕不會“坐視不管”...結果,每個省都有幾乎壹樣的鋼鐵廠、機床廠、水泥廠、造紙廠、自行車廠、汽車廠、縫紉機廠、手表廠、電視機廠、電冰箱廠和卷煙廠...在賣方市場條件下,這種建設模式的弊端並不明顯,但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時候,顯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自然特點、環境特點和人才優勢,建設只能走發揮自身優勢的道路。“大而全”和“小而全”是比喻不好的突出表現。“爛類比”本身不僅是創造力低下的產物,而且進壹步扼殺了創造力。?
這個糟糕的類比在建立國家和機構方面有更嚴重的後果。目前中國從中央到郡壹級的機構設置基本相同,包括軍事和外交。縣級以上政府有地方武裝部和外事部門。壹個小小的縣(在中國的邊疆地區,有的縣人口只有三四萬)也有包括很多專職人員在內的“人大”、“CPPCC”、“政府”、“黨委”的龐大體系。政府包括公安、司法、法院、檢察院、武警、人事、民政、計委、經委、財政、稅務、工商、教育、文化、體育、計劃生育、科委、宗教、僑務、外事、旅遊、人事、物價、交通、電信、郵電、水利、農業、鄉鎮企業、武裝力量等等。就教育部門而言,壹個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有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電化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專門”部門,還有人事、財務、紀檢、審計、法規、教研、教育報刊、科技、黨委、監督、研究、教育電視、儀器供應、語言、統計等部門。有的縣壹個局達到了二三十人的編制,但還是達不到上述要求。據壹些縣教育部門統計,上面通報的會議每年能達到幾千人,僅應付會議就調整四五個編制就夠了...這還只是政府系統,黨委、人大、CPPCC系統的人員也在增加,規定龐大。?
更令人驚訝的是公共機構的類比擴張。有許多非法定和半官方機構,其中許多都有工作人員和經費。在國外,壹個地方設立機構,往往是因為其在這方面的特殊能力,沒有國家支出,全靠自己的想法。無論有沒有條件,我們都在各地進行類似的建設。各類研究所、報刊雜誌、學會、協會、委員會都有壹定的編制和國家的經費支持。以教育部門為例,各省、區、縣都有教研室,數量也不少。真的需要這麽多教研室嗎?很多地方的教研室以編寫教輔教材為主,自己爭取收入,造成學生負擔過重。每當決定成立壹個新的單位,就會給壹個新的“系統工程”或“網絡工程”開綠燈。地方機構壹旦成立,就要開始工作、開會、發文件、辦培訓班、需要辦公室、需要人員、需要資金...這種事情在中國不勝枚舉,令人眼花繚亂;只要在全國成立壹個社團、協會、委員會或臨時組織,就會立即進行下列工作...於是,組織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人民不堪其擾。有的縣專職人員占全縣人口的五分之壹,縣財政收入不夠幹部發工資,只能靠國家補貼。許多多余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機構,必然會成為國家肌體上的寄生副產品,同時成為扼殺民族創造性精神生活的毒瘤。?
類比建設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已經走到了盡頭。市場競爭像壹場強大的風暴,卷走了沒有競爭和生存能力的重復建設項目,解放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在模擬機制設置方面,至今沒有改變。解放後,許多精簡機構都以失敗告終,這不能不讓人深思。全職工作者吃的不是“皇糧”,而是“納稅人”的血汗;沒有徹底的改革,整個國家將為龐大臃腫的機構付出可怕而沈重的代價。黨的十五大和九屆全國人大都作出了機構改革的決定,人們渴望成功。但需要註意的是,壓縮機構和編制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觀念的巨大轉變,需要最堅決最頑強的態度,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