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鎮位於府谷縣西北40英裏的孤山河畔。夏、商、周屬白寨,秦屬,漢屬西和縣,魏晉屬連大夏,北魏北周屬,隋屬嵊州,唐屬林州,五代、宋、元、明、清、民國均屬府谷縣。
孤山鎮在唐五代時叫柘塘關,白勝村在宋代是第壹個,後來是壹個孤立的草堂。明二年(1437),孤山城堡設置在孤山鎮西十裏的軍溝村。成化二年(1466)遷至孤山戴家市山下,成化十壹年遷至孤山市。在清朝,它被稱為孤山堡,在民國時期,它被重新命名為田萍鎮。
孤山何時有村鎮無從考證,只知道從商周開始,中原壹些官員和百姓犯罪,無人過問就逃到這裏。逃到這裏的人們為了生存,在四川河邊建立了村落。從壹些零散的史料,如石刻、碑刻、遺址、傳說等可以知道,古山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西北通往河東的壹條非常重要的通道。孤立的山川,秦漢時叫翠雲江,唐宋時叫浙水川。在清朝,孤山河被稱為黃河入口附近的小河。在古代,由於地勢險峻,鼓山成為防守福州和河東的天然屏障,因此也是各種軍事集團的必爭之地。守不住孤山,就守不住府、府、河東。
秦始皇長子傅肅在萬裏修築長城時,曾在孤山駐軍,修“昊天宮”。唐貞觀二年六二八年,大將軍張說自己迷路了,然後以昊天宮為方位許願。東突滅亡後,貞觀八年(635),張說督修昊天宮和柘堂關。他還被任命為東突厥立下戰功的哲化府谷鎮司令,還守著唐哲關。
唐朝後期,哲人的後裔哲思倫父子參加了鎮壓黃巢起義。唐僖宗在位時,哲宗本為沿江五鎮都督,哲思倫為林州刺史。從那時起,壹直到五代末,哲思倫、其子哲聰阮、孫子哲德毅先後對排塘關進行了幾十年的維修和擴建。到了最後壹周,柘塘關已經變成了壹個邊陲小鎮,有數千名軍民。公元948年以後,漢朝在福州設,從阮任使,他的兒子從德邑任使。為了加強防禦能力,柘塘關周圍先後修建了十多個寨子。並在龍脈鎮和居山對面的青龍寺頂上的石堤上鑄造了壹座鐵塔。
宋仁宗景壽二年(1035),白勝村得到修繕加固。在鄭和時期,邊關古城(以前不為人知)建在孤獨草堂西南15英裏處。北宋時,很多人在孤山河作戰,尤其是新城川(青梅浪)、沙良川、西夏、遼國,多達三十余次。公元1042年,西夏王元浩率數十萬大軍攻林州,親自率領65438+萬大軍攻福州。由於中和村、白勝村、三道灣困難,我們繞道經過沙梁、廟溝門、木瓜,從後河侵入撫州。後白勝村雖然失守,但近百名軍士退入深山老林,夜夜擾敵,放火燒了柘水川袁浩屯的部分糧草。袁浩糧草不足,七天七夜趕到福州。這座城市沒有被占領,但被駐軍指揮官開槍打傷,兵敗而逃。
南宋初(1129)可引林、府、豐三國九寨降晉國,孤寨歸晉國。1142年,西夏入侵福州,孤立的山村中許多建築和軍事設施被毀。嘉東、西嶼頭兩座祖墳被打破,地面建築被燒毀,地下被挖坑拋棺養骨。
北宋滅亡後,西夏和金國在150多年的時間裏,在孤山川、沙良川、新城川、木瓜川、三道灣等地進行了數十次戰役。孤山屬於金國和西夏。傳說普通人家門上掛的牌子,同時寫的是晉國和西夏。晉軍來征,化為晉國,西夏軍來征,化為西夏。
到了明代,孤山成為了燕綏東路的第壹個男性關隘。正統二年(1437),孤山堡成立。此時,谷林可能已被廢棄,縣址遷至今天的神木縣。神木到府谷有十二裏,孤山是第十裏,所以又叫十裏關(與古折塘關諧音)。成化三年(1467),幾千韃靼兵攻打孤山,於是大肆掠奪孤山的青年男女和財物。孤山的將軍唐雲知道自己戰敗了,但為了解救被擄掠的百姓,他帶領100多名軍士,不顧壹切地追趕敵人,在天黑時追到長城口與敵人交戰。此時夜色深沈,飛沙走石,表演如洪鐘。軍士齊聲高喊,敵人毫無準備。不知道來了多少敵人。當時陣勢混亂,被帶走的青年男女趁機逃入兩個山谷。紀昀帶領中士在敵人的防線上沖了幾個回合。他雖然殺敵數百,但寡不敵眾,不得不進入郵局。敵人合圍進攻,刀槍混雜,悲壯聲不斷。第二天黎明,韃靼人退去,郵局燈火輝煌,寂靜無聲。醫院裏有上百具屍體,壹個將軍手握大刀站在屋前,雙目圓睜,眉心冰冷,已經殉難。人們壹進郵局,就看到墻上用血寫的壹句詩:“持長劍斬渠首,不知壹箭雙腮。軍馬踩頭如粉,烏鴉啄骨如柴,交朋友哭,弟侄無情不哀。血染遊魂未歸,鬼空築思鄉臺。”孤山人民捐贈棺材埋葬所有犧牲的士兵。紀昀的靈柩被安放在鼓山的薩三寺,人們在那裏祭奠。三年後運回杭州安葬。
成化初年,阿魯人(蒙古的壹支)兩次入侵孤山,均被孤山遊擊將軍王茜擊敗。成化七年,韃靼再次進攻孤山,燕綏總督於子珺率守備司令朱勇、許寧擊退敵軍。之後韃靼三次入侵孤山,均被統帥許寧擊敗,保衛了府谷,阻止了韃靼人的東進南下。成化十年(1474),孤山被定為長城沿線36座城堡之壹。隆慶在位期間,東協遷至孤山堡,派副都督鎮守,在孤山城內建衙門(後人稱古衙門),並將鐵塔移至孤山河西高家灣對面的塔灣,並在孤山河川江沿岸新修大寨36座、小寨36座、烽火臺72座。到萬歷初年,孤山駐軍達到2600人,是當地民眾的數倍。這時,明朝大將塗上朝,孤山城破敗不堪,要求朝廷修繕。於是明政府派塗監督工程,於萬歷三十五年(1607)重建孤山城。重建後的孤山城,是原孤山堡城的壹半大小,向南來延伸原堡城的城墻。這座城市的形狀像壹只鞋底,從東北向西南傾斜。從東北到西南長約200英尺,從西北到東南寬50英尺,周長約510英尺。城墻厚三尺,高三尺,全部用磚石砌成。城墻底部由1英尺2英寸寬、8英寸厚、6英尺長的花崗巖巨石構成,共5層。然後,墻是用7英寸寬、1英尺2英寸長建成的。頂部是6英尺高的城垛,上面有觀察孔和箭頭。城內有四門,南門和北門各有壹甕,頂上有雙層塔;西門沒有甕,卻有塔;東門是壹個小門道,寬4英尺,高7英尺。通往大門的門道外有30多級臺階。城門都是用鐵皮鑲嵌的6寸厚的榆木大門。城市的四個角落都有前哨。在南門外,有壹條長50英尺、寬3英尺的石砌道路,通過兩個牌坊上升到河的前彎。從東到西來的人只能從南門和西門進出。西城下是20多尺深的運河,南城下是20多尺深的懸崖,東城下是30多尺深的陡坡。所以這座城市易守難攻。鼓山城修復後,壹位遊客楊壹清曾寫下壹首詩:“青山簇簇,樓閣隱密,暫登而使人愁。西風畫角孤城,夕陽晴晴,萬裏是秋。”軍方卸下馬鞍停戰,農民用券買黃牛。回想邊城沒建好的那壹天,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由此可見管城的重要性。
明天就是6年了(1621年)。四月的第四天,發生了地震。孤山山壁塌了36尺,南壁塌了9尺,入土2尺7尺。清乾隆三十三年,知縣鄭中忠徹底修復。清末南城墻坍塌12尺,民國初年修復。解放之初,孤山鎮基本完好,但隨著政府機關的建設和當地人建房,到文革結束,城墻上的磚石都被挖光了,現在城墻上的土胎也殘缺不全。有句後人寫的詩:“三千軍馬辛苦數年,血性漢人鑄壹城。不孝子孫貪小利,千年古城瞬間淪陷。”
清朝康熙年間,洪水沖走了鼓山西邊的龍泉山,河水直流。從此以後,路過的人再也不用經過南門和西門,只需沿著被沖刷過的山谷就可以了。騰空的老河灣中間建起了壹條長約200米的小街,街道兩旁建起了數十間作坊、企業和房屋。為了方便當地的經濟交流,當時縣政府決定每月的周三和周日聚會,幾百年來壹直沒有改變。文革期間,為了限制商業活動,全縣所有鄉鎮統壹為每周六聚會。
由於新河道不寬,遇特大洪水無法流出,故鼓山街自康熙時期修建以來,歷經乾隆二十二年(1757)、嘉慶二十年(1825)、光緒六五四三八+09年(1893)、六五四三八+等。道光年間,孤山司令將塔移至孤山城對面的龍泉山山腰。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它被以打破資本主義的名義摧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