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清時期,妳我已經很難分開了。有人說禪宗是莊學派,也有人說理學是儒家之外的禪宗。
佛法來自東方,說“東方土壤有大乘氣象”,指的是中國孔孟文化土壤,尤其是老子和莊子。如果去掉漢傳佛教中糟粕輪回的神秘主義,剩下的差不多就是莊子了,禪宗則是對莊子的註解。
我註意到很多人在討論儒釋道三種文化的時候,總是把佛教經典出現的時間定義為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這是錯誤的。
以佛和莊子為例:
先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解釋壹下佛祖和莊子的生卒年。
由於阿育王有相當明確的年齡可考,因此推斷佛陀年齡的可能性更大。據各方報道,日本神秘的小野死於阿育王登基時的116年,也就是公元前269年,所以佛陀死於前384年。宇井伯壽在271年繼承了阿育王的王位,計算出來是466-386年。宇井家的學生中村用新的希臘史料定為463-383年前。佛陀去世的時候,中國的孔子已經去世97年了。(佛祖生卒年是另壹點,學界早就認為可信度太低。)
莊子的生卒年,目前多以馬敘倫先生的研究成果為準,即前369年-前286年左右。莊子死時,印度佛陀已於1997年去世。
莊子在世的時候就有著作,流傳於世。佛陀在世時,印度沒有成熟的文字體系,所以沒有佛經。佛經是佛陀死後幾百年到1000年前的後人寫的。佛雖生於莊子之前,佛經卻晚於莊子。
學界有觀點指出,中國的佛經翻譯不能用今天的“翻譯”概念來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邊翻譯邊創作。比如佛教《金剛經》中,三界六道眾生產生的四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觀念,就是學習莊子的“五闕如,魚鳧莫,精而重要,兄而弟哭。”
中國文化的吸收是佛教傳播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壞事。但歷史上每次佛教進入興盛時期,都會出現壹種強調佛教文化印度原創性的思潮,甚至出現壹種中國化的理論(宣揚很多中國文化源於或受佛教影響),值得警惕。這也是人類宗教的局限性,宗教認同永遠高於國家和民族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