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單親家庭的教育優勢

單親家庭的教育優勢

唐曉敏

近年來,隨著單親家庭的增多,人們更加關註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但目前的相關研究似乎呈現出壹種明顯的傾向,就是誇大單親家庭孩子的“問題”,甚至把單親家庭的孩子說成壹無是處。比如,有人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人際交往意識淡漠,交往傾向被動,交往心理異常,理解接納能力低,交往水平低,缺乏溝通合作能力,社會性發展差”。有人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喜怒無常、喜怒無常,素質差,表現在學習和做事缺乏自覺性和獨立性,行為邋遢、固執、無法自控、放蕩不羈”。他們甚至說自己辨別事物、記憶、思維、想象的認知能力很差。大多數人不關心群體,不喜歡參加群體活動,不合群,冷漠。“他們不尊重老師,欺負同學,撒謊作弊,壹發不可收拾。”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主要表現為自卑、性格孤僻、自制力差、意誌薄弱、愛撒謊、欺騙、冷漠、焦慮。”壹些研究者甚至將單親家庭的孩子與犯罪聯系起來,得出“青少年問題大多來自單親家庭”和“家庭破裂與青少年犯罪有直接因果關系”的結論有人說:“調查顯示,80%的失足青少年來自單親家庭”,也有人說:“90%的青少年問題來自單親家庭:在超青少年犯罪中,單親家庭的孩子實際上占了90%。”有研究者在采訪中談到“如何避免單親孩子的人格缺陷”。看來單親家庭的孩子肯定有“性格缺陷”。

雖然這些“研究成果”的初衷是“對孩子好”,但其客觀效果卻是對單親家庭的孩子產生不利影響。比如,有的學校甚至拒絕自己家庭的孩子入學,理由是“現實生活中,80%的‘問題學生’都是單親家庭的孩子”。華西報曾連續報道“四川某外國語學校拒絕父母離異的學生入學,並要求所有就讀該校學生的家長與學校簽訂學生在校期間不能離婚的協議。如果父母離婚,學生必須轉學”,引起了全國數十家媒體的關註。

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發現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就孩子的教育而言,單親家庭既有劣勢也有優勢,也就是說單親家庭有其教育優勢。

中外教育史表明,單親家庭的孩子成才是歷史上不可忽視的現象。換句話說,對於孩子成才,單親家庭不僅有消極因素,也有積極因素。

在我國歷史上,壹個重要的教育現象就是寡母養孤才,也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成為人才。單親家庭出類拔萃的人物至少有:孔子(2歲喪父)、孟子(幼年喪父)、張衡(幼年喪父)、王充(幼年喪父)、嵇康(幼年喪父)、陶淵明(7歲喪父)、禪宗始祖慧能(2歲喪父)(14歲)。範仲淹(兩歲喪父)成吉思汗(八歲喪父)現當代作家中,也有不少出身單親家庭的,如魯迅、胡適、郁達夫、巴金、老舍、茅盾、丁玲、田漢、夏衍、沙汀、廬隱、路翎、錢穆,他們都是從小失去父親,由寡母撫養長大的。小紅在七歲時失去了母親,是她的祖父把她撫養成人的。朱湘小時候父母雙亡,由哥哥撫養;馮至九歲喪母,小軍七個月喪母,吃著幾百口奶長大。

國外也是如此:釋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穌、阿裏·斯托德、哥白尼(10歲喪父)、牛頓(遺腹子)、馬丁?路德(早年喪父)、麥克斯韋(9歲喪父)、叔本華(17歲喪父)、拜倫(3歲喪父)、安徒生(幼年喪父)、格林兄弟(幼年喪父)、馬克·吐溫(12歲喪父)、愛默生(幼年喪父)、莫泊桑(。霍桑(早年喪父)、高爾基(4歲喪父)、卓別林(1歲父母離異)、門捷列夫(13歲喪父)、加繆(1歲喪父)、薩特(2歲喪父)、川端康成(3歲喪母)、大江健成。

這告訴我們,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僅不會像今天壹些研究者認為的那樣,成為“問題少年”甚至犯罪,而是有很多優秀的人。對他們來說,單親家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為他們成功的有利因素。

單親家庭的教育優勢首先表現在,這樣的家庭讓孩子從小面對逆境,在逆境中成長。

生活有起有落。壹般來說,順境意味著幸福,逆境意味著不幸,甚至痛苦。但就人類的成長發展而言,順境和逆境其實都有各自的含義。甚至可以說,人的很多品質更容易在逆境中形成。比如諸葛亮,人們都知道“諸葛壹生謹小慎微”。當然,他不僅謹慎,而且有著非凡的堅持和自制力。為什麽他會有這樣的性格特征?有研究者認為,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諸葛亮早年喪母喪父,正是在生活的逆境中養成了他謹小慎微的性格。同時,對於壹個可以依靠家族力量的年輕人來說,很難壹蹴而就,這就需要他有非凡的毅力和自制力。

現代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往往也是如此。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順境中而是在逆境中形成有利於他們成功的品質。

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資本主義早期相當多的富人都出生在單親家庭。香港前十大富豪,年輕時多來自貧困家庭,很多人從小失去父親或父母離異。他們童年的生活環境客觀上形成了他們上進心強的性格。因為沒有人依靠,所以自力更生、自主的意識形成的比較早。比如李嘉誠,小時候失去了父親,家裏很窮。他媽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在家做家務養孩子。在母親的教育下,他養成了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品質。這是他未來成功的壹個重要因素。曾憲梓類似於李嘉誠。他年輕時也失去了父親,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日本人松下幸之助也在十三歲時失去了父親。

政治上也是如此。比如美國總統林肯年輕時就失去了母親,父親是壹名伐木工人。他貧窮的家庭使他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他自學成才,後來成為美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

溫斯頓?丘吉爾曾說:“著名的人通常是不幸童年的產物。在沒有對目標的無情堅持和無窮的自然智慧的情況下,偉大的事業很少能夠實現。為了這份堅守和智慧,童年環境的強烈壓抑,不幸的悲痛,輕蔑和嘲笑,都是必須的。”他主要指的是政治家。丘吉爾本人出生在壹個不正常的家庭:母親第壹次再婚,繼父只比丘吉爾大兩周;第二次再婚,繼父比丘吉爾小三歲。

研究發現,多達665,438+0%的英國首相在童年時期遭受了父母壹方的死亡,因此認為童年時期“正常情感”的缺失刺激了不尋常抱負的成長,或者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尋常抱負的成因。在家庭圈子裏被剝奪了愛的孩子追求政治權利和寵愛。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科學家的成長經歷中。有研究人員隨機抽取了96名科學家,然後查了壹下:這些人中誰在童年失去了親人,誰在成年後失去了親人。結果有39個?6%的科學家在童年時期(15之前)至少失去了父親或母親。著名美籍華人學者、偉大的數學家丘成桐早年也失去了父親。他家很窮,但他學習很努力。後來,他被陳省身註意到,並被錄取為研究生。在陳省身的指導下,他僅用了兩年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25歲成為副教授,28歲成為正教授。後來,他成為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終身教授。

許多偉大的教育家在童年時期也有不幸的經歷。比如瑞士偉大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5歲喪父,在母親的呵護下長大。德國偉大的教育家福祿貝爾的母親在他不到壹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後來他的父親又結婚了,但是他沒有得到繼母的愛。日本政治家、教育家福澤諭吉出生於單親家庭。因為家境貧寒,母親無力照顧孩子的教育,他十四五歲就進了村裏的學校。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11歲,母親因過度勞累去世,兩年後父親去世。中國現代教育家陳鶴琴6歲喪父,8歲入私塾。65,438+05歲,被姐夫資助進入杭州市回瀾中學。啟功1歲喪父,10歲喪曾祖父、祖父。他曾說自己是“中學生,副教授”,完全是在逆境中自學成才。

單親家庭環境有助於孩子形成壹些特殊的心理素質。

我們發現,在文藝活動領域,來自單親家庭的人相當多。現在港臺的文藝明星中,很多人來自單親家庭。例如,當張柏芝和梁詠琪還在上小學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就離婚了。李玟是遺腹子,蕭亞軒的父母在她上幼兒園時就離婚了。張可頤,關之琳,梁朝偉,周星馳,伊能靜,範曉萱...所有人都來自破碎的家庭。更何況、、和吳建豪,四大帥哥,都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

在外國文學史上,但丁、薄伽丘、莫裏哀、斯特林堡都來自破碎的家庭。左拉在7歲時失去了父親,莫泊桑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分開了。托爾斯泰母親1歲去世,父親9歲去世。達?芬奇的母親早逝,由他的祖父撫養。蘇裏科夫的父親去世了,享年11歲。萊維坦的父母在他十幾歲時就去世了。拜倫3歲時失去了父親。馬克?吐溫童年的父親去世了。安徒生11歲喪父。格裏塔。家寶14歲喪父。英格麗德?褒曼3歲喪父,12歲喪母。卓別林,鄧肯,索菲亞?羅蘭和日本人山口百惠都來自單親家庭。

壹些研究人員對20世紀傑出人物的研究結果表明,那些成為作家、畫家、音樂家和演員的人比那些成為科學家、物理學家和政治領袖的人更容易經歷家庭創傷。89%的小說家和劇作家、83%的詩人和70%的藝術家童年都很糟糕,而只有56%的科學家童年很糟糕。比較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和文學獎獲得者,我們可以發現同樣的差異。那些獲獎者更多的是來自不穩定的家庭環境。童年失去親人的人比獲得科學獎的人多8倍。

為什麽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文藝界“成功率”那麽高?恐怕要考慮到單親家庭有壹定的有利於藝人成長的因素。

第壹,這樣的家庭促成了他們敏感的氣質,而這正是藝術活動所需要的。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在童年時就失去了父親,這些孩子對這個世界感到苦澀和苦澀,這讓他們幼小的心靈變得細膩和敏感得多。在研究單親家庭時,很多人提出,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並把這視為單親家庭孩子的壹個缺陷。但其實敏感並不是缺點。對於某些工作領域來說,這是壹種優勢,甚至是壹種要求。

第二,單親家庭,孩子往往要早早獨立,走向社會,從而獲得豐富的人生經驗。比如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早年喪父,十二歲流浪謀生。他曾經在密西西比河上當過水手和航海家,獲得了各種社會經驗。高爾基更是如此。他把下層階級的奮鬥經歷當做自己的“大學”。自然,這不僅僅是豐富的閱歷,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體驗。比如魯迅少年時父親因病去世,家裏陷入困境。後來他在《吶喊序》中說:“誰家家境殷實卻陷入困境?我以為在這條路上,我大概能看清這個世界的真面目。”

很多藝術家、作家年輕的時候,家庭都很不正常,父母早逝也與此有關。比如韓愈,哥哥比他大30多歲,不會是壹母所生;他的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去世了。白居易的父親比母親大26歲。後來,他母親得了精神病。歐陽修的父親比母親大二十九歲,父親五歲就去世了。明朝的徐文長也是如此。他比大哥許槐小33歲,比二哥小20歲。他是父親晚年生的孩子,家裏最有錢的時候,出生後待遇很好。但僅僅過了壹百多天,他的父親就因病老死,徐家的家務由夫人的生母苗主持。當他10歲的時候,苗夫人把徐文長的生母送了出去,因為她的大哥許槐在生意上失去了他的財富。不難想象,上述家庭的孩子內心世界壹定與眾不同。首先,這種經歷豐富了他們的情感。其次,他們沒有父親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的努力,發揚自我奮鬥的精神。此外,還有壹點不容忽視,那就是沒有父親,生活中就沒有導師,但同時他們也可能不受父親思想的束縛,反而可能在面對現實的刺激下形成獨立甚至叛逆的人格特征。韓愈的獨立精神很強。他在《伯夷頌》中說:“壹個書生的特立獨行只適合於義,不考慮人的是非,壹切英雄都深信不疑,自知之明。”這正是丈夫和兒子所做的。

有些家庭充滿矛盾。比如拜倫的父親約翰,生前嗜賭如命,負債累累,因此壹家人不和,爭吵不休。拜倫剛想起來的時候,看到的家庭生活場景是父親追母親。可以說他從小就沒有父愛,也沒有母愛。高爾基的情況也差不多。他的父親在他5歲的時候去世了,他的母親把他帶回了他的祖父卡希林的家。在這個家庭裏,“橫行霸道,欺軟怕硬,喝酒打人”是家常便飯。後來,高爾基回憶起卡什林壹家的生活時說,這種生活“似乎是壹個善良而又極其誠實的天才美麗地講述的悲劇童話。”然而,家庭矛盾對未來藝術家的精神成長並不完全是壞事。對此,法國作家莫洛亞寫道:“壹個快樂的孩子簡單地生活,接受來自父母的各種真理,但壹個在吵鬧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應該評價他的父母,建立壹種關於世界的想象。”

未來的藝術家在童年時期往往會有其他不正常的情況。比如很多藝人小時候被寄養在外地,相當於失去了親人。比如現代詩人艾青出生後,算命先生說他“寬容父母”,於是把他送出家門,由壹個叫“大爺和”的窮女人看護。德國詩人海涅並不富裕。他年輕時寄宿在漢堡他叔叔家。司湯達早年失去了母親。七歲時,他的父親把他送到壹個牧師家寄養。日本的夏目宗崎有三個姐妹和四個兄弟,他的家庭已經衰落。他出生後不久,就被寄養在壹對靠賣舊家具為生的貧困夫婦家中。芥川龍之介出生9個月後,由於母親精神錯亂,他被寄養在叔叔芥川家。後來被叔叔收為養子,改姓芥川。

這些來自單親家庭和非正常家庭的孩子,由於經濟等原因,往往無法滿足很多物質需求,但這也可能對他們有利,即使他們沈迷於幻想。心理學研究認為,幻想與個體的狀態缺失有關。弗洛伊德認為,“壹個快樂的人從不幻想,幻想只發生在願望得不到滿足的人身上。”幻想的驅動力是壹個未被滿足的願望。每壹個幻想都是對壹個願望的滿足,是對不滿足的現實的修正。”“欲望...用現在的場合,按照過去的風格設計未來的畫面。“當人們無法擺脫現實生活帶來的苦惱時,他們就訴諸幻想來擺脫它。藝術家在童年時經常這樣做。比如巴爾紮克的父親比母親大33歲,她母親不喜歡這個孩子。他的童年非常孤獨,在孤獨中養成了幻想般的性格。馬爾克斯的兄弟姐妹多達15人,所以他從小被寄養在爺爺家。他在聽爺爺講故事的時候養成了愛幻想的習慣。不難看出,這種富有想象力的個性也有利於藝術活動。對了,現在的城市家庭,剛富起來的父母立馬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這不是壹件好事。因為人的成長需要“延遲滿足”,期待的過程對孩子的精神成長是有意義的,“缺失”是人的重要能力即想象力和幻想力形成的必要條件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