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紋身)
皇帝起用大臣,首先考慮的不是從能力,而是從?忠誠和背叛?上來想想。如果皇帝認為大臣是?忠臣?我非常信任他。如果皇帝認為大臣是?奸臣?,肯定會拒絕他。
歷史學家寫歷史,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也把?忠誠和背叛?質疑是評價這位歷史人物的第壹標準。在這個標準的統壹光照下,歷史人物被放入不同的序列。比如《史記》、《酷吏列傳》裏面的人物,基本都被當成了漢奸。而《滑稽傳》中的人物是作為?堅硬的忠臣?存在。
自從?忠誠和背叛?問題如此重要,那麽,什麽是忠臣,什麽是漢奸?
忠誠和背叛?這個問題在古代確實很重要,但是?忠誠和背叛?但是從來沒有壹個標準,壹直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為什麽這麽說?
比如嶽飛。無論歷史評價還是民間評價,他都是絕對的忠臣。然而,宋高宗皇帝認為他是壹個叛徒,殺了他。另壹方面,秦檜也是公認的漢奸,但宋高宗認為他是壹個忠臣,並且很器重和器重他?壹個人?狀態。
比如小沈陽。我們都知道他是漢奸,嘉慶也認為他是漢奸,但是甘龍認為他是忠臣。即使乾隆知道小沈陽是壹個腐敗的人,他仍然認為小沈陽是壹個忠臣,不會懲罰他。
比如袁崇煥,無論是崇禎皇帝還是普通百姓,都視他為漢奸。但在後來的歷史中,他被定性為忠臣和民族英雄。
(袁崇煥劇照)
這些大臣,不管怎樣,最後都給了他們壹個歷史上確定的評價。但是,歷史上也有壹些大臣爭論不休。直到今天,他們仍然不確定自己是忠誠還是奸詐。如霍光、曹操等人。霍光和曹操掌管朝鮮的國事,他們掌管朝鮮的壹切事務。按理說,他們是奸臣。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對國家和皇室都有很大的幫助,似乎應該重新成為忠臣。那麽,他們是忠誠還是奸詐?到現在還沒有定論,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樣的情況。
但是,我們知道歷史不能成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的,這不是學習歷史的正確方法。關於什麽?忠誠和背叛?問題應該有個標準。那麽,這個標準是什麽呢?
第壹個標準:是否忠於皇帝。
這也是古代最公認的標準。這裏的皇帝,當然可以繼續寬泛壹點,這句話就變成了:他忠於他的主人嗎?
例如尉遲敬德和徐茂公。李世民認為他們是忠誠的臣民。當他們落在別人手裏時,李世民試圖把他們爭取過來。他們明知道現在的主人不是英明神武的主,卻不願意翻臉,依然為此而戰。直到他們的主人被殺,他們才叛逃到李世民。李世民認為這樣的人叫做?君臣?,也是最忠誠的表現。
按照這個標準,《三國演義》也把黃忠刻畫成忠臣,把魏延刻畫成奸臣。
但是,這個標準其實並不好用。因為我們前面說過,像秦檜和小沈陽這樣的人也忠於他們的主人,但是我們認為他們是奸臣。所以,把忠於皇帝的人視為忠臣,顯然是不準確的。
(小沈陽劇照)
第二個標準:對國家的忠誠。
在古代帝國社會,家庭和國家其實是連在壹起的。皇族代表國家,有皇族就有國家。
但有時,王室和國家是分離的。比如嶽飛,宋高宗認為他對皇族不忠,對自己也不忠。但嶽飛認為自己的目的是為了復辟國家,是壹個忠臣。在妳的背上?忠誠地為國家服務?,它隱含著如此深刻的意義。再比如曹操,他確實綁架了漢獻帝。對於漢獻帝來說,壹定是不忠。但曹操的努力是為了國家的統壹。他是國家的忠臣。
皇室和國家在壹起最好。但皇族脫離了國家,作為忠臣,就應該選擇國家。
第三個標準:是否忠於人民。
如果皇帝大亂,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是什麽?壹個人的死亡是什麽?這樣的忠臣也是可以的。但有些愚忠,對國家和人民幫助不大。在古代,最重要的忠臣其實是壹心為民的人,這應該是忠臣的最高境界。
然而,這種最高境界有時也是最有爭議的。例如,李淵和李世民反叛隋朝,建立了唐朝,給人民帶來了和平與安寧。他們是忠臣嗎?例如周文王和周武王,他們的四個統治者推翻了混亂的商紂王,給人民帶來了幸福。他們是忠臣嗎?
可見,忠臣的標準雖然很確定,但仍然是永遠有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