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殖民政府在臺灣省推行“壹街壹村壹社”政策,企圖以神社取代寺廟在社會精神領域的中心地位。在這壹政策的實施下,臺灣省內修建了大大小小約200座神社,桃園神社就是當時修建的神社之壹。
桃源縣烈士廟6月1938+00竣工。除了祭祀三神(大國之魂、偉人之命、少年之命)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還祭祀掌管五谷豐收的大神和明治天皇。
臺灣與日本斷交後,政府在臺灣省公布了日本占領時期顯示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性的遺跡,並明確表示日本神社應立即撤除。臺灣各地的大部分神社都在這條法令下被毀,只有桃園神社保存完整。
民國35年(1946),神社改為烈士祠。1985年,曾決定拆除重建烈士祠。在遭到各方面的反對後,它終於被修復並保留了原樣。
烈士陵園的意義:
南嶽烈士祠的烈士沒有黨派之分,但抗日的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精英和英雄。上面鐫刻著中華民族抵抗侵略、英勇鬥爭的歷史,以及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的巨大犧牲和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烈士陵園是中華民族團結抵抗侵略、共赴國難的象征,是凝聚兩岸感情、促進國家統壹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南嶽烈士祠的存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威嚴的衡月明忠誠豪邁,將軍英氣十足。南嶽烈士祠不僅以如山的鐵證控訴日本侵略者,更以嵌於其中的烈士英雄事跡激勵華夏子孫。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桃源烈士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