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給科幻電影帶來藝術內涵的是當時的壹些經典科幻小說。比如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英國作家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爾斯的《隱形人》,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等等,都被各國電影人搬上了銀幕。其中,電影《化身博士》在解放前曾在中國上映。雖然導演在改編原著時不可能完全保留其藝術魅力,但小說本身優秀的思想內涵還是可以得到壹定程度的保留。與此同時,當時的蘇聯電影業也將《阿赫裏塔》搬上了銀幕。
1926年,德國電影界上映了默片時代最偉大的科幻大片《大都會》。這部電影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科幻藝術領域,被視為20世紀十大電影之壹。這部電影耗資700萬馬克,耗時16個月拍攝,動員了3萬多名演員,最後花了4個小時完成了這部電影。所有這些記錄不僅在當時保存了下來,而且保存了幾十年。
《大都會》代表了電影工業在科幻藝術領域的原創能力,也將科幻電影的藝術性提高了壹大步。這部電影情節完整,主題深刻。畫面和音樂都很美,壹掃科幻電影只涉及魔法,與藝術無關的歷史。
同時,其他能體現電影工業原創能力的科幻片還有《賭徒——馬布斯博士》、《威斯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的冒險》、《魔鬼》、《叛徒》等。其中頗有硬科幻的德國電影F?t?p沒有答案在全世界都有影響。
在科幻電影穩步走向更深的藝術殿堂的同時,二戰的爆發打斷了這壹進程。
第二,二戰到70年代的科幻電影低潮區,也算是文學時期。
二戰後,科幻電影開始復蘇。大量科幻經典的翻拍成為重要力量之壹。其中1953完成的《星球大戰》成為影響最大的壹部。這部電影改編自威爾斯的《兩個星球之間的戰爭》。除了把背景從英國換成美國,還根據近半個世紀的科技發展變化或增加了壹些內容。但劇情整體還是延續了原著的劇情。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科幻電影發展到今天,是壹個漫長的壹步步積累的過程。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它的表現手法很幼稚。尤其是在影片的開頭,用了很長的時間介紹太陽系各大行星的自然條件,解釋火星人最終選擇地球作為入侵目標的原因。這種科普段子在如今的科幻電影中已經不存在了。
20世紀50年代,日本電影制作人制作了他們最成功的系列科幻電影《哥斯拉》。這是壹只100米高的恐龍巨魔,已經沈睡了幾千年。原子彈襲擊東京時他被喚醒,從此與人類為敵。日本的“哥斯拉”形象不同於美國好萊塢後期的改編,代表了人類對自然侵害的反抗,具有壹定的思想內涵和悲劇色彩。
冷戰格局的維持和西方思想界的動蕩也在外部影響著科幻電影。導演奇才庫布裏克將黑色幽默帶入科幻電影,拍攝了名片《奇異愛情博士》。這部科幻電影諷刺了西方世界的戰爭狂人。在電影《發條橙》中,現代主義的怪誕表現與當時流行的行為心理學相結合,表現了社會生活的虛無與恐怖。這是壹部幾乎沒有特效的科幻電影,能在影史上站穩腳跟,靠的是深刻的思想內涵。發表於1966的著名科幻短篇小說《宏基農民的花》被迅速改編成科幻電影《查理》。主演羅伯斯滕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1968年,《太空漫遊2001》和《人猿星球》兩部大片相繼問世,讓那個時代的科幻電影達到了巔峰。《人猿星球》改編自皮埃爾?布爾的同名小說。影片詳細展現了人類文明的困境和危機。影片結尾主角在自由女神像廢墟上的場景是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
同年的《太空漫遊2001》改編自克拉克的同名科幻小說,也從《童年的終結》等作品中吸收了壹些想法。這部電影耗資巨大,場面宏大。也忠實地體現了克拉克原著的思想主題:在渺小的人類面前,宏大的宇宙是壹個完全冷漠的存在。這部電影在電影語言上精雕細琢,堪稱藝術傑作。
1973年,美國還出了壹部當時影響力平平的科幻片《西部世界》。後來制片方拍攝了它的續集《未來世界》,在美國科幻電影史上沒有留下任何反響。但《未來世界》是中國人在文革後接觸的第壹部科幻電影,在中國的觀眾數量遠超美國。
日本人把小松佐京的《日本沈沒》搬上銀幕,大獲成功。影片忠於原著,在渲染民族危機時沒有過多的民族主義情緒。不久,日本制作了壹部類似的電影《首都消失了》,講述了日本首都東京被連無線電波都無法穿透的濃霧鎖定,日本科學家尋求拯救之道的故事。這部電影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色彩遠不如《日本沈沒》。
然而,在此之前,科幻電影普遍被視為票房毒藥。如果今天放映慢節奏的《2001太空漫遊》,會讓壹半以上的年輕觀眾昏昏欲睡。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科幻電影市場日漸衰落。
三、高科技時代的科幻電影(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
1977年,盧卡斯導演的《星球大戰》與觀眾見面。這部電影不僅拯救了日漸式微的科幻電影市場,也開創了科幻電影的新時代——高科技時代。在此之前,科幻電影的特技水平與其他電影不相上下,而從那時起,科幻電影就成為了最新特技技術的試驗田,引領著電影特技的發展方向。
《星球大戰》的劇情很簡單,照搬了科幻文學藝術史上早期“太空劇”的特點,但盧卡斯根據日本武士文化構建的“絕地武士”卻提升了影片的內涵,使其充滿了濃郁的東方神秘主義色彩。到目前為止制作的四部星戰電影中,第二集《帝國反擊戰》的思想層次最高。這不僅是因為它是四部電影中唯壹的悲劇,更是因為貫穿整部電影的宿命感和使命感。影片結尾,盧克和父親在鬥爭中相認,如鯁在喉。可以說,如果沒有《絕地武士》相關的劇情,那些簡單的太空戰劇情是吸引不了那麽多觀眾的。
盧卡斯的藝術潛力有限。在拍攝完《星球大戰》第三集《傑德歸來》後,他放棄了導演工作,轉而去了壹家電影特效公司,研究新的拍攝技術,為其他制作人服務。其中,數字特技是最好的。這種特技手法和當年的有聲電影壹樣,完全改變了電影的風格。
在星球大戰的同時,《超人》以更簡單的劇情,也標誌著科幻電影高科技時代的到來。這部電影改編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美國同名漫畫,憑借無可挑剔的特效贏得了大量觀眾。但是,真正能提高科幻電影藝術水平的是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是成長在“電視時代”的第壹代美國人。他自己也承認,讀書遠比看影視作品難。他的父親曾經是坎貝爾編輯的科幻雜誌Similar的忠實讀者。在這些影響下,斯皮爾伯格從小就養成了電影思維的習慣,並把科幻小說作為自己電影生涯的主旋律寶庫。
《E?T的誕生標誌著科幻電影藝術的勝利。這部電影特效不復雜,劇情簡單。能贏得全球無數不同種族觀眾的,是影片的童真和強烈的情感色彩。從《《侏羅紀公園》》到2001上映的《人工智能》,孩子壹直是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主角。這些兒童角色並不出現在他的兒童電影中,而是用來與成人世界相比較,揭露成人世界的沈悶和虛偽。這個表情幾乎是斯皮爾伯格的壹個特殊標誌。
值得壹提的是,斯皮爾伯格不僅是科幻電影大師,也是制作紀錄片的大師。從早期的《太陽帝國》到最近的《拯救大兵瑞恩》,就劇情的真實性而言,斯皮爾伯格已經達到了電影界的巔峰。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其實體現了科幻藝術的內在規律:用寫實的方式表達超現實的情節。
80年代另壹部值得稱道的科幻電影是《回到未來》。主角從八十年代回到五十年代,遇到了不知名的父母,由此引發了壹系列喜劇情節。這是壹部傳統的時光旅行題材作品,但在斯皮爾伯格的監制下,它變成了壹部展現代際文化變遷的作品。影片中,主人公給年輕的父母和他們的同學播放搖滾樂,然後告訴目瞪口呆的觀眾,妳以後會明白的。這條線包含了代際文化沖突的展示。
好萊塢壹直以來都有豐富的電影續集,尤其是壹些票房收入很高的電影,比如《異形》系列和《蝙蝠俠》。這兩部電影票房都很高,連續四集。外星人和人,誰才是真正的外星人?其實險惡的人心比看似猙獰的外星人更可怕,這兩部電影的視覺超水準都很棒,尤其是外星人系列,可以感受到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和大衛。
在機械文化侵蝕人性這個主題上,《機械戰警》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影片中,壹名警察在執行任務時身負重傷,大部分身體機能已經停止。科學家將他的中樞神經系統從少量生命體中分離出來,並配以機械肢體,於是他成為了壹個刀槍不入、強大無比的“機械人”。然而,影片最重要的情節是機械戰警從埋藏的記憶中找回“他的前世”的過程。這個法律上已經死亡的人已經逐漸恢復了他的情感和道德價值。所以在觀眾眼裏,他不是壹個厲害的角色,而是壹個值得同情的人。比如主角因為失去了人的身體,只能遠遠的關註他的妻子。觀眾被它感動了。
1990,總記憶與觀眾見面。在影片中,人類已經能夠為自己植入各種記憶。為了滲透到叛軍中,壹個通過向他的頭腦中植入全新的記憶來幫助他們成為新人的間諜,最終贏得了叛軍的信任。就在反抗者即將被壹掃而空的時候,新的自己反抗舊的自己,站在了受害者的壹邊,推翻了火星獨裁者的統治。除了巨大的場面,影片對人性本質的描述讓人過目不忘。
《終結者》是我看過的最好的科幻電影。電影中的電腦特技,尤其是續集中的特技,創造了90年代特技的新水平。我們驚嘆於液態機器人的變形和他們執著的工作精神,這無疑是我們人類所敬佩的。在影片中,導演竭力賦予機器人所謂的人性,教會它們如何更好地生活和相處,極大地豐富了影片中的剛性對抗。
1995年,當時創下世界電影成本紀錄的《水世界》雖然以票房慘敗告終,但在藝術上卻是壹部優秀的電影,影片描述了壹群群無知的人在壹個被洪水淹沒的世界裏尋找“幹土”的過程。當然也有追逐打鬧的場面。但影片對原生態生活環境的描寫卻達到了頂峰。不僅是背景,演員的壹言壹行都消除了“文化”的痕跡。粗獷狂野的風格貫穿全片。
想要藝術還是視覺奇跡,往往是科幻片導演需要調和的兩個動機。畢竟很多觀眾看科幻片就是為了欣賞視覺奇跡。這兩種力量的和諧在《彗星撞地球》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大部分時候,全片特技畫面並不多。講述人類社會在大災難前的各種反應,讓災難成為壹種實驗,激發個體平時難以表達的內心世界,壹直是壹種現實的方式。劇情和人物塑造都非常出色。在結尾,導演創造了壹個前所未有的銀幕奇觀:數百英尺高的海浪沖上大陸,充滿了大陸的山川和平原。結尾沒有幾分鐘,《彗星撞地球》不是科幻片。沒有了之前的大部分情節,《彗星撞地球》就不是壹部藝術科幻片。相比之下,同題材的《世界末日》被拍成了壹部驚心動魄的電影,從頭到尾都保持著很快的節奏。
1999出現的《黑客帝國》,為20世紀科幻電影留下了壹個絕佳的結局。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不僅數字特技驚人,思想內涵也高超。異化的主題在這部電影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達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程度。在影片的結尾,世界在主角眼中被還原為流動的數字,帶給觀眾深刻的宗教啟蒙體驗。
科幻電影開啟了美國的高科技時代,不僅僅是因為美國的技術優勢和金錢。對電影真實性的追求應該是更重要的驅動力。讓觀眾把奇跡當成奇跡,讓觀眾把奇跡當成真實的東西接受,這是電影表達從低到高的兩個層次。在銀幕上,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只有什麽是不可思議的。這應該說是整部電影的藝術追求,當然也是科幻片的藝術追求。美國科幻片導演不斷努力把“不可能”變成“非常可信”,這是眼花繚亂的特技技術得以發明的動力。
科幻電影的高科技時代產生了兩個結果。第壹,科幻電影已經取代了科幻書籍,成為科幻藝術的主流媒體,直觀的科幻電影加上簡單的字幕,可以迅速傳遍世界各地,讓不同文化的人欣賞。現在,當我們走進街上的任何壹家音像制品店,都能很容易地找到這個時代美國著名科幻電影的光盤。如果壹個店鋪沒有這種庫存,就會被認為是不完整的。
其次,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產生了優秀的科幻電影,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的科幻電影。在整個二十年裏,世界其他地方唯壹能達到美國科幻片水平的歐洲電影作品是法國的呂克?貝松導演的《第五元素》。
對於大量觀看科幻電影的影迷來說,這種情況也帶來了厭倦感。因為美國科幻電影畢竟有自己的風格。只接觸壹種風格的科幻片,會逐漸變得無趣。
世紀末的另壹部電影也體現了科幻電影的藝術水準,那就是入侵腦細胞。影片中的變態殺手將受害者囚禁在地下室的水箱中,長時間用水殺死她。當警察抓住兇手時,他因為生病而永遠昏迷不醒。警方要求心理學家利用先進技術進入殺手的夢境,找到受害者被囚禁的地方。這部電影的意識流很強。但更讓人驚訝的是,意識流原本是以非理性為邏輯起點的,但這部用了壹半時間由意識流畫面組成的電影,卻是從非常理性的科技出發的。這也是科幻藝術特殊表現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