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年間,很多山西移民遷到北京西山鄉,帶來了山西的風土人情。正月十五,敬女神,生社火,演百戲、雜劇,上節目;七月底到八月初的“丈母娘會拜娘娘,會神仙,去秋會與神仙比武。”在壹些大村莊裏,相繼修建了仙廟來供奉仙女畢夏·袁俊。苗豐山附近的村莊也修建了苗豐山的娘娘廟,成為該村祭祀神靈的活動中心。苗豐娘娘廟因苗豐皇後“照近不遠”、“照遠不遠”的童話而聞名。在明代,苗豐娘娘廟春香(春山)的持續時間是在正月十五左右。當時,在山鄉舉行了壹場盛大的娘娘廟朝聖活動,並在勾踐村演唱了壹出大戲。親戚朋友互相拜訪看會,出嫁的女兒也帶著孩子回娘家“敘舊”。秋香(秋山)從7月25日持續到8月1日。除了燒香、去迎神,還有“祭麻古”、“吊地”等習俗,祈求新年大吉大利。明末,越來越多的香客從北京來到苗豐朝拜皇後,大多是“借佛踏春”。起初,我參加了陽山寺王耀俱樂部,順便去了苗豐。後來,我主要去了娘娘廟燒香,順便去了陽山寺。外地香客壹般選擇四月初壹至十八日。相傳,此時苗豐山女神正在“遠而不近”拍照,當地村民不參與。此後,妙峰山娘娘廟由北京香客修繕,改為道士掌管。
康熙帝將妙峰山娘娘廟命名為“金頂妙峰山娘娘廟”,使其淩駕於北京東西南北“五大娘娘廟”之上。自此,妙峰山娘娘廟會成為北京及周邊省份香火最旺的地方。春節期間香客來自外地,而秋祭則由當地村民和外地香會聯合舉辦。壹句老北京的歇後語,“苗豐山皇後照遠而不近”,反映了北京西山鄉的另壹種習俗,即當地村民大多參加當地的娘娘廟俱樂部,如九龍山的娘娘廟俱樂部、板橋莊戶的神仙俱樂部、前軍臺村的神仙俱樂部(又稱中番俱樂部)、清水的神仙俱樂部、百花山的娘娘廟俱樂部等。清康熙年間,妙峰山娘娘廟改為僧方丈。乾隆二十五年(1750),香客捐資擴建娘娘廟,村民新建的天仙廟改名為“靈感宮”,使娘娘廟的管制從“娘娘進宮”上升到“娘娘出宮”。嘉慶帝即位後,賜其“建惠濟寺”之名,並賜禦書寺壹匾,使妙峰山娘娘廟的地位達到最高。
清朝末年後,戰亂不斷,人民苦不堪言,國力衰退,苗豐香火逐漸沒落。抗日戰爭時期,苗豐成為遊擊區和根據地。1939和1945年,八路軍兩次挺進劇社,在妙峰山廟會上向香客和遊客宣傳中國的抗日主張。1946年在妙峰山娘娘廟舉辦大型新聞圖片展,展示人民軍隊的英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