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山寺始建於唐憲通三年(862),重建於明鄭桐十二年(1447)。明朝永樂年間,禦馬紹堅令僧人澤居到寺方丈處,捐資重修靈泉寺。正教八年(1443)二月,壹個淳樸的欽差大臣路過。看到峨眉的美景,我很開心,給寺廟捐了錢。月底回京後,末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將其命名為“興山寺”,澤居成為住持。此後,寺廟的正門壹直掛著“興山寺”的正門。
從上到下,最高的地方是大悲亭,裏面有佛的千手千眼。它有三尺多高,左右雕像有三米多高。東、西墻是天空的塑料雕像。北面懸山十八洞,各有兩層羅漢亭。四壁皆是小金佛,高七寸,三面飽滿,故稱佛山。此外,峨眉山還有臥佛殿、真武殿、王耀殿和四大金剛殿。寺東有靈泉壹瞥。因泉水高出地面數尺,自上而下水花如玉,故名“靈泉漱玉”,成為平谷八景之壹。1942,11年4月0日,被侵華日軍燒成廢墟,佛經壹件不剩,只剩下幾塊石碑和摩崖石刻“三生石”。詩碑曾存平谷文廟,現收藏於縣文物管理所。目前,這裏正在開發建設“峨眉太極神境”旅遊區。這是Xi安的大興善寺,建於金代。原名尊山寺,文帝二年擴建,改名大興山寺。印度僧侶曾經住在寺廟裏翻譯經文。唐玄宗開元年間,有“開元三大家”之稱的印度僧人來到此寺講學密宗,成為當時長安三大佛經翻譯地之壹,也是中國密宗的發源地。
大興善寺唐開元年間,印度僧人須菩提、金剛智、不空和尚先後在寺內講經。和尚不空曾經在印度廣泛地尋找密宗經典,收集各種流派的力量。他在大興善寺主持翻譯工作,翻譯了500多部佛經。他還為唐朝皇帝舉行了壹次入會儀式。此外,各寺院的梵文佛經在京城被廣泛收藏,並得到妥善的收藏和研究,為佛教典籍的整理和研究以及佛教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唐代宗師被封為開復儀第三師,與蘇齊名,並稱三世佛。他死後,謚號“大方言廣智不空藏僧”給他壹大筆錢,並在寺內建了壹座不空佛塔。“不空僧碑”仍保存在“碑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