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早在原始社會就存在,其根源和基礎在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原始人對自然鬥爭力量的軟弱。當時的宗教規範往往成為人們遵循的社會規範。
在最原始的時代,在階級分化出現之前,人類就開始了各種宗教活動。這在很多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中都可以知道。人是自然界中最復雜的生物,尤其是在思想和精神上比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更復雜;而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人的思想活動,人對自然力的敬畏,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思考等精神活動,為什麽會變成宗教這樣的社會活動?從原始宗教的產生來看,在國家機器等管理人的集體活動的組織尚未出現、科學教育還很不發達的時代,宗教是限制人的自然屬性、保證和培養人的社會性的唯壹有效手段。從考古和民間傳說中,我們知道原始宗教崇拜身邊的事物,比如獵人崇拜各種動物和山神;漁民崇拜河神、水神;收藏家可能崇拜各種植物,如樹神和花神。這些崇拜的對象既不是抽象的精神神,也不是主宰世界的唯壹神,而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自然事物。而且祭祀活動是所有部落成員參加的,由部落首領或者所謂的能與神靈溝通的祭司主持。因此,崇拜活動不僅僅是壹種儀式,更是壹種增強全體員工集體意識的活動。也許後者才是崇拜活動的真正目的。至於精神寄托、精神慰藉等崇拜和宗教的超前作用,只是宗教在社會活動中後期發展和普及帶來的次要作用,而不是宗教成為非常重要的社會活動的根本原因。隨著社會的發展,集體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國家這種高級組織形式的出現,宗教崇拜變得越來越抽象,死人、鬼、鬼怪都進入了崇拜對象,宗教崇拜儀式變得越來越恐怖,甚至不得不把人作為崇拜對象。說這些行為是精神寄托和精神慰藉不太合理,但解釋為壓制人的自然特性,支持加強人的社會性更合理。對服從的強調和特殊宗教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是宗教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原因。所以歷代統治者對宗教儀式都特別熱情,有時會利用手中的國家機器來推行壹種自己喜歡的宗教。甚至有的統治者指定壹種宗教為國教,這與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壹致的,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往往是宗教的最高領袖。那就是充分利用宗教在保證和培養人的社會性方面的作用。
宗教和信仰
宗教是以信仰為基礎的,有人認為是蒙昧主義。宗教只要求人相信,不要求人問為什麽。宗教不迷信不封建,可以說是壹種高尚的信仰。
有些人認為壹個民族只信仰某種宗教。考古發現得出的結論是,信仰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變的。民族、宗教和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宗教的影響
宗教存在於世界上的每個國家和民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壹個國家沒有宗教。
宗教和政治
宗教和政治的關系很復雜,宗教信仰會影響法律。宗教也是壹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的壹部分。歷史上,宗教常常被統治階級作為統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壹方面,宗教經常被叛軍用作反抗壓迫的工具。
在許多現代國家,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壹。中世紀,世界各國幾乎都采取政教合壹的制度,國家政權與宗教融為壹體,宗教領袖是國家元首,直接控制國家政權;如果確立單壹宗教為國教,教規就是國家法律,公民必須信仰和遵守。公民沒有信仰或不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否則會被視為“異教徒”而受到迫害。但在中國古代,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允許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種其他宗教都要納入儒家倫理的框架。
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當社會發展到* * *生產主義,宗教就會消失。
壹神教和多神教
壹神教是指只有壹個起始神(真神)的宗教,而多神教有很多神。壹神教的起源是閃米特人,如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基督教是在猶太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他宗教的起源通常是多神教。
無神論
無神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無神論就是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也就是沒有宗教信仰;狹義的無神論就是相信沒有上帝,也就是否認壹切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宗教和科學
宗教和科學往往是對立的。中世紀歐洲的宗教裁判所對所有違反聖經言行的人施以酷刑。許多科學家受到迫害。但是宗教也在某些方面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宗教和迷信的區別
迷信壹般是指對人或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我國歷史上的占蔔、相面、風水、算命、斷字、招魂、解夢等。,是長期的活動,大多產生或流行於封建社會,習慣上稱為封建迷信。宗教信仰和迷信在認識論上確實有* * *共同點。他們都相信並崇拜神或超自然力量。但迷信不屬於宗教範疇,區別在於:
第壹,宗教是壹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客觀規律。宗教在適應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與這種信仰相適應的宗教理論、教義和法規。有嚴格的宗教儀式,有相對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有嚴格的宗教組織和宗教制度。而迷信,既沒有* * *壹模壹樣的崇拜對象、既定的目的、規定或儀式,也沒有* * *壹模壹樣的活動場所。迷信的對象可能是神鬼,也可能是山川樹木。迷信壹般是指算命、占蔔、抽簽、拼字、解夢、降仙、看風水等活動。,是由神、巫婆和迷信的專業人士用巫術進行的。群眾去看運勢只是為了預測未來和命運,並不把它作為自己的世界觀;迷信的專業人士只是利用這些活動來騙取人們的錢財,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
第二,宗教是壹種文化現象。宗教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人類的各種思想和文化,與政治、哲學、法律、文化,包括文學、詩歌、建築、藝術、繪畫、雕塑、音樂、道德等相互滲透、相互包容,成為世界豐富文化的組成部分。迷信不具備這些特征。
第三,宗教有依法成立的社會組織,依法管理,開展規範的宗教活動。在國家法律範圍內,保護宗教組織正常的宗教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國家宗教政策鼓勵宗教發揚優良傳統和積極因素,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迷信只是少數迷信專業人士的騙局,他們為了錢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壹些迷信組織甚至是藏汙納垢、危害群眾甚至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場所。
國家在處理宗教信仰和迷信方面有明確的政策界限。國家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壹切正常的宗教活動,堅決打擊壹切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以及不屬於宗教範圍、危害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各種迷信活動。對於所有以算命、風水為職業的人,都應該教育、勸導、幫助他們謀生,自食其力。他們不應該從事這種利用迷信騙人的活動。如果不遵守,也要依法取締。《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條規定:“組織、利用宗教教派、邪教組織或者利用迷信破壞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對利用封建迷信危害國家利益、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違法犯罪的,要堅決依法打擊。對印制、傳播算命書籍和抽獎式算命、占蔔等印刷品的,要嚴懲不貸。
宗教研究
有人認為不信教的人是學不了宗教的。但是人不能同時信仰多種宗教。因此,他們認為在宗教中研究宗教是不可能的。但實際上,很多宗教信徒都在潛心研究其他宗教派別。
世界主要宗教
壹.猶太教
第二,基督教,包括
基督教(新教)
天主教
正教
基督教馬龍派(景教,涅斯托自由主義,景教)
摩門教堂
第三,佛教
小乘佛教
②大乘佛教,包括
1.憲宗,包括
& lt1 & gt;空門,包括
禪宗
呂派
《發祥宗》(三篇散文)
達摩派(瑜伽派)
華嚴宗
天臺宗
& lt2 & gt凈土宗和凈土宗
2.密宗,也就是藏傳佛教
四。伊斯蘭教,包括
遜尼派(伊斯蘭教壹派)
什葉派。比較SUNNI
蘇菲派
中國伊斯蘭教
巴哈伊教(伊朗)
5.印度教(也稱為印度教)
佛教興起之前,稱為婆羅門教;印度衰落時期,印度教改革後,佛教改名為印度教。
第六,儒家思想
七、(中國)道教,包括
正義路(石天路)
全真路
太乙大街
林蔭大道
和
(臺灣省)醫館道
天道(朝鮮、韓國)
越南道教
八、(日本)神道教
九、(西藏)本教
X.錫克教(印度)
祆教(明教)
12.摩尼教(波斯拜火教)
十三、耆那教
十四。巫術崇拜教派
十五。新興宗教
中國傳統宗教意識中的盲從心態,不利於現代文明的產生。到了明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文人固有的宗教觀強烈松動,進壹步影響了官方的宗教政策和民間的宗教意識。神的地位逐漸下降,對現實生活的關註與日俱增,從而為西學的傳入提供了契機。所以,中國的現代文明首先是內生的。西學東漸推動了現代文明的步伐。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光線逐漸暗淡,曙光開始出現。
[關鍵詞]明代宗教意識,現代文明開端
介紹
明朝是壹個“天崩地裂”的時代(用黃宗羲的話說)。經過2000多年的苦心修建,中國封建社會的寺廟已經“破敗不堪”。“他們的外墻鮮艷紅潤,舊的不好改,中間的就尷尬了。”[1]明代文人逐漸意識到對傳統意識進行深刻反思的必要性。商品經濟的發展如洪水般沖擊著封建思想文化的藩籬,為學者們進行這樣的批判和反思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到了明代,尤其是明末,思想界出現了分裂。
明代思想界的分裂確實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壹股清新的氣息,這與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是不同的,這是學術界公認的。但問題是:隨著八旗鐵蹄踏入中原,明朝的啟蒙文化似乎已經死在了搖籃裏,士人扔在封建社會壹潭死水中的石頭,在現代文化中似乎已經沒有了聲音。以至於在近代,任何新學士都必須被稱為西學;明末西學東漸,似乎也成了中國現代文明的起源地。
社會意識有其歷史傳承。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必須有自己的內在淵源。對於中國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東方古國來說,如果沒有龐大的封建帝國的思想變革,沒有中國近代文明的內在萌芽,沒有帶有濃厚異域色彩的“西學”被壹些耶穌會士為他們引入這片神秘的土地,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我們認為把中國的現代文明視為完全“外來”的意識形態,視為完全沒有民族基礎的“舶來品”是不正確的,那就更有必要探討中國現代文明的源頭。就世界範圍的現代化趨勢而言,歐洲的現代化,尤其是思想文化的現代化,以文藝復興為標誌。站在中世紀和新世紀門檻上的思想家們把矛頭指向宗教,把歐洲大陸從神的世界引向了人的世界。在中國,宗教雖然從未取得像西歐基督教那樣超越世俗政權的崇高地位,但也在現代化的曙光中經歷了與上壹代不同的演變。研究這種演變,在壹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國現代文明在其母體中孕育成長的過程。
中國文化認為有壹個創始人和崇拜對象是“宗”;有壹群追隨者,某個儀式就是“教”;西方文化的宗教宗教由拉丁語“re”和“legere”演變而來,意為“再”和“聚”,指的是壹群人為了壹個目的而聚在壹起,發展到有著相同的信仰,相同的信念,並且為了這個信仰而不怕生死的地步。
值得註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這個詞並不等同於英文religous信仰的意思。宗教原本是壹個佛教術語,不是它現在的內涵和外延。比如歷史上中國的道教就不是這個稱呼。宗教這個詞是用來指所有宗教信仰的意義因翻譯而發生的變化。作為壹個特殊的佛教術語,宗教這個詞的含義,即自稱為教派,改信其他宗教,已經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