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潮劇”,就是正字戲和潮劇。相應地,地方戲以正字戲和潮劇的曲調為基礎,用地方腔調演唱,同時吸收地方民歌和歌舞,在清代中葉以前發展起來。
清朝乾隆年間,福建會館、高州會館、潮州會館和武夷會館先後在海口建成。這些會館前都有固定的石臺,每年都會集資聘請家鄉的劇團來海口演出。有的劇團還開設了班教徒弟,有的藝人定居海南島。如光緒年間,瓊著名戲曲家黃匡生的祖師,乾隆年間隨隨從定居海南。
這些外國劇團促進了地方戲曲的發展,使其成為壹種逐漸成熟的表演藝術。鹹豐至光緒時期是瓊劇的大繁榮大變革時期。
粵劇藝人流入海南島,與瓊劇藝人成為摯友。他們有的辦班教授戲曲,有的轉班演戲,極大地促進了瓊劇的繁榮。
這時,粵劇的黃兒、梆子等聲腔,以及新老“江湖”都被瓊劇吸收,並在這些聲腔的基礎上創造了海南戲等板腔,使瓊劇逐漸從曲牌體向板腔轉化,原有的鑼鼓、小曲、梆腔也隨之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