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三面環海,地勢低,北高南低,逐漸傾斜。其西北部被海灣切割,南部以海灣淤積和河流沈積為特征。北海的許多地名反映了北海的這些地理特征。如位於城市西部的“地角”,因地形呈三角形,伸入海中而得名。再比如“外砂”,位於市區西北。它原是沿海濱堆積的沙堤,因位於市區外圍而得名。再如“大敦海”,因這壹帶有大沙墩,又臨海,故名。
北海也有壹些地名反映了該地初建時的周邊環境特征或村落規模。如“獨樹根”,以前是丘陵地帶,周圍只有壹棵大樹,叫“獨樹根”。雖然現在這裏綠樹成蔭,人口稠密,但地名依然存在,早已成為壹種文化現象,向後人訴說著那裏的荒涼。再比如《十二宮》。據悉,該村建於青幹龍58年。當初吳、王、朱三家在此定居,共築草堂十二間,故名。現在該地區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小規模的村莊,“十二家”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只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有些地名反映了北海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北海村”很容易讓人想起北海以前可能只是壹個小漁村。《北海地名誌》載:“北海年前原為古漁村,名北海村,市區在此基礎上逐漸向東發展……”[5]黃的《北海文史》也記載“北海...清初看到了它現在的名字。北海因市區古村落(北海村)而得名,其北臨海……”【6】北海是否因北方臨海而得名,暫且不論,但北海是在北海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已成為共識,我們也從“北海村”壹詞中得到了線索。
除了地名,北海白話詞匯中還有壹些反映北海地形的日常用語。比如普通話裏的“太陽下山”,北海方言裏的“熱頭落水”,都是因為北方多山,只有太陽下山,而北海三面環海,地勢低平。人們看到的是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又從地平線下沈。有些詞反映了惡劣的自然環境。比如“鬼”現在指罵人,這個詞有歷史。據黃先生考證,該詞源於清同治年間北海鼠疫流行。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北海每年都有很多人死於鼠疫。據國外著名醫生、鼠疫研究專家J·H·洛瑞(J H Lowry)介紹,該患者得的是“腺鼠疫”,北海人稱之為“腺鼠疫”。[7]後來,雖然北海不再出現瘟疫,但這個詞作為惡毒的罵人話流傳至今,人們對瘟疫的恐懼由此可見壹斑。
受特定物質和生活條件制約的方言詞匯
清代梁鴻勛的《北海雜記》說:“北海港近海。以前是澤國,後來是沙做的。相傳此地原名古裏寨,也是壹個商場。拜訪長輩,還是有人能講出他們的故事。壹般先有南方的港口,南方的港口比較分散,北海才形成。北海市始建於道光中期,是商業,但只是漁船。”[8]北海臨海,海洋資源豐富。起初,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解放後,北海漁業發展迅速,許多海產品遠銷海內外,極大地改善了漁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直到今天,漁業仍然是北海工業的支柱之壹。這種特定的物質生活狀態也會反映在北海白話詞匯中。
首先,北海有大量與漁業、海鮮相關的詞匯,如造海(捕魚)、開海(禁漁期)、封海(禁漁期)。海鮮的名稱有很多種:從打撈方式來說,有“漁網魚”和“魚嘴魚”,從養殖方式來說,有“鹹水魚”和“淡水魚”。魚的具體名稱分為很細的部分:鯊魚、紅魚、臘魚、盲牛魚(去皮魚)、龍利魚、沙鉆魚、骨丁魚、白帆魚、沙角魚、鯽魚、大眼雞等等。各種海鮮有:魷魚、墨魚、紅魚(幹貨)、魚片、蝦、蟹肉、海馬等。北海的海鮮產品很多,有相當壹部分人從事海鮮加工業,所以出現了壹批相關詞匯,比如:做螃蟹、做螺螄、做幹魚。其中與蝦加工相關的詞有:剔腸、留鳳尾、分類(將蝦按大小分成幾類,如“三五蝦”、“二三蝦”)。在北海,有很多私人老板從事這種海鮮加工,集中在外沙、北海村和杜村根。
其次,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詞匯都與海水和魚有關。比如“終於獲得”的叫“等水終”,“先聲”的叫“拋浪”,“新潮”的叫“分水”,“老潮”的叫“老水”。【9】後“老水”意為“自立、自負或倚老賣老”。“出海”是“下水”的意思,“水響”是“不敢動也不敢說什麽”,也用來形容行為的深淺,“抓水蟹”是“出軌”的意思。這樣的俗語和歇後語層出不窮。因為俗語和歇後語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這裏只舉幾個例子。
壹流水,壹流魚——壹朝天子壹朝臣;
鯖魚——嘴硬骨脆(意為:嘴硬心軟);
把魚放在海裏——分散;
在沙灘上拉船——壹步壹個腳印;
在漁船上玩——可以走開;
過水箭洞抓魚——涉水也能在屁股裏抓魚,比喻運氣好。
3反映北海生活習慣和風俗的方言詞匯。
俗話說: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和生活習慣,這些民俗和生活習慣往往與當地的方言詞匯緊密聯系在壹起,表現出當地地域文化的特點。例如,“家庭船”反映了雞蛋漁民的生活習俗。據北海地方誌記載,蛋家的祖先是廣東沿海的船工。漁民在深海作業時往往與家人同住,畜禽與人混在壹條船上,俗稱“家船”。[10]
北海的許多習俗都與迷信有關。根據梁鴻勛的《北海雜記》,“迷信神權是中國的通病,而北海本地人相當迷信。港口上有三老太太、王三、文武帝、王龍、華光、普渡龔振等寺廟,沙外有龍母廟。”他還說,北海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神”,甚至生病時也求神看他們:“港口往西約三裏,有華光廟,當地人壹直信奉,凡有疾病必求主。帶上壹本藥方,在上帝面前喝下它。聽神的與日俱增。或者攜神華光回家看病,然後攜神到城裏去逛藥店,這要看來人指的是什麽藥,進食無疑是禁忌。當他來到街上時,他大聲地敲鑼,接著就是幾天幾夜...不知道習俗的人很震驚,懷疑是意外的警告,但土著人已經習慣了,他們信上帝但不信醫生,等等...北海還有句諺語叫‘餓死醫生,吃巫婆’。”【11】這些習俗可以從北海白話的壹些詞語中看出。
“合作”是北海的壹種普遍習俗。人們認為每個村莊都有壹個村莊祖先,也被稱為“社會王子”。所以,“每個村莊都有壹個社會祭壇。”每年的二月初二和冬季的至日,村民們都會向各家各戶收錢買回壹些豬,並用生雞祭拜社會上的王公。祭拜結束後,所有祭品按戶平均分配,據說每家每戶吃了當晚還回來的豬肉就能得到村祖的祝福。
“跳鬼神”在北海,如果有家人生病,就請道士來齋戒,俗稱跳鬼神。梁鴻勛《北海雜記》載:“巫者惑,技異...壹個是跳鬼。也有兩種,跳六郎和跳六娘。相傳二神可咒,女得病,以為六郎特殊,男得病,以為六娘特殊,皆延期。每次有鬼跳,女巫就要錢,最多2000。”[13]為了讓病人早日康復,家屬不惜重金。然而事與願違,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這說明北海本地人迷信愚昧。
北海有個習俗叫“截生”。孩子摔跤受傷了,或者因為某種原因受到了驚嚇。回到家,他不想睡覺,沈默不語,眼神呆滯。人們以為孩子的靈魂被壹個孤獨的靈魂帶走了,於是老人們就拿著孩子穿的衣服去出事地點燒香招魂。走回家的時候,我舉起衣服,喊著孩子的名字,“回來,回來!”回到家,我會把靈魂的衣服帶回來,給孩子穿上。同時在孩子床邊放壹個盤子,裏面放壹張紅紙和壹面鏡子,還取公雞的血抹在孩子的額頭、手掌和腳上,防止野鬼回來。這個習俗很像汕尾壹個叫“喊靈”的民俗。陳建民先生認為這是古代“招魂”的進化。[14]他補充道,“喊魂據說是周公和桃花娘救孩子的方法,是壹種心靈感應,與巫術有關。”[15]
北海有些地方有壹種奇怪的偏向,就是稱呼父親為“哥哥”或“叔叔”,稱呼母親為“姐姐”、“嫂子”或“阿姨”。據說這是因為父母怕自己倒黴,而這種倒黴會遺傳給孩子,或者有人求花(算命)得知自己和孩子合不來,解決的辦法就是以偏概全的叫他們的名字。有些父母想出這個辦法,是因為他們太小,無法養活孩子。上述行為可能是出於這樣壹種心理,如果稱呼有偏差,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就不會是父(母)子(女)的關系,那麽壹切不吉利的事情都可以避免。這種心理在我們看來很可笑,尤其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但據陳建民《中國語言與中國社會》記載,“這種偏對稱的現象,古已有之,但在交通閉塞、經濟落後、迷信盛行的閩南語地區尤為盛行。”[16]這個習俗可能是福建人遷居北海時帶來的。
“尤氏”最初是指鬼節(7月14日)的壹項活動。在鬼節,人們經常祭祀祖先,焚燒紙衣服、紙鞋子和紙錢。晚上,農村人通常會用恩典和綠豆芽祭祀那些鬼魂,然後將祭品撒在地上,這就是所謂的“賜隱居”。後來這個詞引申為“深夜出門”,含有貶義。
北海白話中也廣泛使用“踩渣子”壹詞。有些人生病了,煎完中藥後,經常把藥渣倒在門前的街心,以為只要路人踩了藥渣,就能把病帶走,讓自己早日康復。迷信的路人見藥渣如瘟疫,趕緊繞道而行。如果他們不小心踩到了,那就像是壹場大災難,他們難免會破口大罵,指責那個倒藥渣滓的人殘忍無情。回到家,他們怕自己真的生病,就又故技重施。直到1980年代末,作者不時看到這種現象。
反映人們教育水平和心理的方言詞匯
羅昌培先生曾在《語言與文化》壹書中說:“從許多語言的成語或俚語中,我們往往可以窺探到造詞的心理過程和那個民族的文化水平。”[17]
由於缺乏文化和科學知識,普通人很難對壹些自然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因此經常做出神秘的猜測。比如日食、月食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北海被稱為“天狗吃太陽”、“天狗吃月亮”。再比如太陽雨也是壹種常見的自然現象,但北海人卻認為在陽光明媚的時候下雨是壹種不尋常的現象,是某種不祥的預兆。因為叫“鬼雨”,所以說“陽光燦爛,鬼雨飄零”。
“簸箕”最初是壹種農業用具,多用於挑糞。在過去,北海有壹個習俗。嬰兒夭折時,屍體用布包好,放在簸箕裏。桿子的壹端被用來撿起來埋葬。[18]這種習俗現在已經不多見了,但這個詞卻成了女人對孩子的詛咒,有著惡毒的含義。
在北海,有很多類似“簸箕”的罵人話,如“短命鬼”、“毛骨悚然鬼”(也詛咒人的短命)、“長喪鬼”、“老太婆”(介紹賣淫收取介紹費的女子)、“天壽”。這些話是辱罵性的,惡毒的,傷人的。但是北海很多人罵人都是得心應手,有點低俗野蠻。現在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這些惡毒的話已經逐漸退出了人們的口頭禪,但仍不時能聽到。
此外,北海白話詞匯中還有壹些象征性詞語,反映了人們與整個中華民族壹致的文化心態。中華民族的傳統哲學在思維習慣上是主客合壹、天人合壹、向內探索、自我實現,所以在表達上傾向於含蓄、形象化。在這些詞語中,有不少描寫人物的詞語與動物有關,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具有動物某些特征的人,但大多帶有貶義。下面以此為例簡單說明壹下。
哭泣的貓。人們經常在半夜聽到貓叫。乍壹看,像是嬰兒在哭。所以人們用爛哭貓比喻哭孩子。如:“爛哭貓,偷錢買糖膠。”
糟糕的雞泳。眾所周知,母雞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顧壹切,那種大膽的樣子往往讓“敵人”望而卻步。後來人們用“壞雞”這個詞來形容那些潑辣的潑婦,相當於普通話中的“母老虎”。
馬精。猴子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特點是瘦瘦的,所以人們用這個詞來比喻瘦瘦的人。
跟著狗。狗是人類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主人走到哪裏,它們都會跟著主人。所以,這個詞形容的是那些總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或者別人叫他們做什麽就做什麽的人,自己也沒有想法。嘲諷的意思很明顯。
男鴨頭。諷刺那些聲音嘶啞或者唱歌跑調的人,極其難聽。
大肥豬笑話那些胖胖的人。
據此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在創造這些詞語時,往往會用動物的壹些令人不快的特征來比喻,這說明人們對上述的人是否定的、厭惡的或輕蔑的。
北海白話中的壹些詞語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積澱。
語言(或方言)是遺傳的。語言(或方言)也是文化的載體,所以繼承了古語的壹些元素,記錄了古代的壹些文化現象。"...但自此以後,任何文獻都能證明或暗示方言的存在至少和人類歷史壹樣古老。”【19】可以說,任何壹種方言都包含著某些古文化的積澱。北海人認為打噴嚏是有人念經的征兆,可能是有人在背後說閑話或者詛咒自己,所以說“看透妳了!”“以為打噴嚏是有人說閑話。這種習俗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由來已久。《詩經·最後的風》中有記載:“說了就睡不著,想說就尷尬。“意思是:半夜壹個人難以入眠。願他打噴嚏,知道我的想法。[20]程軍營寫《詩經》第52頁註11:古時候有句諺語叫“有人想打噴嚏”。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卷四《打噴嚏》壹文中也提到了這壹習俗:“打噴嚏超過今天者,必吐雲:‘有人說我’,尤其是女人。"[21]據此,此習俗自古有之,沿用至今。北海也說:“看透妳了!“遇到不吉利的事情或者別人說不吉利的話之後。
爬灰。北海白話泛指父母媳婦的不貞,後泛指壹切猥褻行為。這個詞也是壹個古漢字。根據中國字典,“偷媳婦的暗語。王慶有光《吳聯巴會》:‘翁私娶其媳婦,俗稱巴會,其意鮮為人知。據傳以前有廟,香火很旺,錫紙在爐中焚燒,灰燼日積月累,找出其錫是常事。撿灰偷錫。錫和媳婦發音壹樣,是暗語。“摁,撿灰,也叫‘爬灰’。壹個是《紅樓夢》第七回“臟媳婦”的暗語:‘天天偷狗作弄雞,自己爬灰,養姐夫的養姐夫’。郭沫若《卓文君》第三場:‘妳這樣抱著我幹什麽?“妳這個想爬上灰燼的老混蛋!””[22]這個詞壹直用在北海方言中。
6反映軍事活動和商業活動的方言詞匯
6.1反映軍事活動,主要是壹些地方名詞。
6.1.1古裏寨。村莊指的是防禦用的柵欄或營地。[23]據《北海市地名誌》記載,“明初,沿海地區遭倭寇入侵。洪武時期,合浦沿海地區設置了八個村落...包括川江村、吊埠村、龍江村、朱場村、白沙村、五道村、龍潭村和古力村。它們都是以它們的村莊命名的。因朱昌村地處中心,又是‘朱昌檢’駐地,故合稱‘朱昌八村’。”[24][崇禎]《連州縣誌·景芝海齋》中也有記載:“谷裏齋:觀頭嶺附近。二十裏至清瀛池,守將十壹人。”關於村裏的職責,黃南金先生是這樣闡述的:“由於明朝采珠頻繁,而八寨的位置又適合珍珠池,防止倭寇的功能早已被看守珍珠池的功能所取代。明代中後期谷裏寨的作用,正如崇禎之在列舉沿海村落後所說:‘分兵巡哨,以防偷盜。’他補充道,“清康熙元年(1662),為防止沿海居民與臺灣省發生互動,下令沿海居民向內陸移動50裏,史稱‘移海’。那時候沿海村落的任務自然變成了監視居民和海盜。”[25]可見,北海在明清時期曾是軍事重地。
6.1.2東堡和西堡。根據北海市地名的記載,東堡位於本市區的東面,即北海海關大院的壹棵榕樹下,而西堡則在海角大道外貿的桂皮倉庫外,已無兩處遺址。[26]人們不會忘記:光緒十壹年(1885),法國侵略軍在南關鎮潰敗後,法軍由秦連攻南寧,以斷馮子才軍的後路,兩廣總督之東緊急調遣高州鎮兵梁在北海調兵,命合浦總指揮李持壹團勇守,協同防禦,加強北海水陸戒備;同月29日,兩艘法國船只先後侵入北海港,在管頭嶺開了十多槍。好在我軍早有準備,法艦根本沒機會乘虛而入。過了幾天,就去了。此外,國民黨政府還利用西炮臺遺址作為殺人的刑場,先後殺害中共黨員鐘、農民自衛軍等40余人。
6.1.3地角堡。有三座堡壘,分別位於城西的地角嶺主峰和東北、西南兩山之巔。這個炮臺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下:光緒十壹年(1885),法國侵略軍被秦連逼斷了南關鎮的後路,形勢緊急。這時候,除了調梁和李外,還在角落的地上建立了壹個堡壘。29日法艦入侵時,這個炮臺就是當時前線的火力點。1939年9月3日,駐北海部隊刺殺日本間諜中野順三,史稱“北海事件”。事後,駐守北海的十九路軍六十師翁昭潭在炮臺上安置重炮,防止日軍挑事打架。9月12日,日艦“嵯峨”號不期而至,被置於管頭嶺外,企圖挑事。我軍與廣大群眾團結壹致,戒備森嚴。日軍失敗了。25日,以“調查北海事件”為借口,6艘日本船只要求武裝登陸,遭到群眾強烈抗議。南京政府被壓力嚇倒,不敢輕舉妄動。經過交涉,我們允許日方登陸調查,但調查人員和範圍有限。在廣大官兵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日軍最終失敗,憤然離去。
上述地名雖已成為歷史遺跡,卻深深地印刻在北海人民的心中,提醒人們那段激蕩人心的歷史,充滿了辛酸、血淚和勝利的喜悅。它們是北海人民英勇抗擊帝國主義的語言活化石和歷史見證。
6.2反映商業活動和經濟狀況的方言詞匯
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北海港雛形形成。[27]同治至光緒初年(1862-1884),北海口岸開埠,大批外商湧入北海。此後,北海商業蓬勃發展。尤其是辛亥革命後,“北海經濟歷經社會變遷與動蕩,而後又重新輝煌”[28]。廣商隨之而來,在北海老城區創業,形成北海早期的繁榮景象。據老人們回憶,北海老城白天繁華,交易頻繁,晚上燈火通明,雞鳴四起,頗有“小上海”的味道。這些都體現在北海白話詞匯中。有各種反映當時商業繁榮的店名:糖店、米店、豬店、九八店、經紀店、布店、雜百貨、藥材店、金浦店等等。具體店名有:蘇的,“廣信號”,“大壹生”,“和人和諧”;百貨業的東華公司、廣益昌;有經營海鮮雜貨業的“廣珍祥”、“石玉泰”、“同豐”;經營行李箱的老店,有“西臺”。反映消費行業繁榮的主要有“五館”,即酒館、旅館、吸煙廳、賭廳、妓廳。“獻花”指妓女向政府繳納的稅款,“老鴇”指介紹賣淫賺取中介費的婦女,“老鴇”和“三腳凳”指妓女,“龜婆”指老鴇。“跨床咬雲”比喻吸食鴉片。諸如此類的文字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大潮中,即使翻開歷史的篇章,人們也不願再去觸碰這不光彩的壹頁。
7北海地名反映人口遷移。
縱觀歷史,人類創造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由於地理、種族或其他因素,這些文化差異很大。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滲透,這些差異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它們的界限不再那麽清晰。相對而言,地名作為語言的特殊組成部分,變化緩慢,“其頑強的延遲性和穩定性更好地保存了壹些文化歷史的本來面目。”[29]這些地名為我們探索移民的起源提供了壹些線索。
歷史上因為各種原因,移民的案例很多。許多人離開了他們的家,搬到了其他地方。由於對故土的眷戀,他們往往用家鄉縣的名稱來命名遷居後安居樂業的地方。從這些地名中,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移民的痕跡。“電白寮”,據北海地名第113頁記載,該村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最早在這裏定居的是電白寮人。他們大多以捕魚為職業,以毛料為居所,因此被稱為“電白料”。
“白沙寮”,顧名思義,這個村子最早的村民是從合浦白沙遷到這裏的,因此得名。
“新寮”,這個村的村民多是從合浦白沙新寮地區遷來的,所以叫“新寮”。
“龍潭”,據合浦縣誌記載,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成為村落,村民多從福建龍潭壹帶遷居北海,故以祖居地命名。
部分居民遷居外地後,以姓氏命名。壹方面他們沒有忘記祖先的意義,另壹方面也體現了他們集體遷徙的痕跡。
“彰武”,據北海地名120頁,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大多數村民都姓張,是從廣東省嘉慶縣搬來的。
“吳禮”,據北海地名120頁記載,該村與彰武同時建成,村民多姓李,也是從廣東嘉慶府遷來的。
“吳宓”,據北海地名114頁記載,村民原為廣東人,故名吳宓。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某地相當數量的商人在北海定居經商後,為了方便同鄉交流,成立了壹些同鄉組織等團體,這是移民集體遷徙的又壹佐證。
廣州會館,是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廣府人的同鄉組織,實際上是壹個廣府商人協會。據《北海地名學》記載,當時北海港的商業經濟中,廣商占60%左右。因此,廣府商人在北海商界舉足輕重。這也是廣府話能在北海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高州會館,建於同治七年(1868),是高州旅人北上的同鄉組織。高州人來到北海後,多從事小生意或苦力。會館設立的目的不僅僅是為高州旅者提供壹個聚集社交的場所,更是為了維護和解決高州幫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