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篇《戰記》講的是廟堂計算後的戰爭動員,並以此為敵,以勝敵強國。“工作”就是“制造”和“崛起”。這裏的“戰”不是指戰爭,而是指戰前的準備和策劃,屬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範疇。
3.第三種“謀攻”,講的是巧攻城池,即不動用特種部隊,而是用各種手段讓防守的敵人投降。
4.第四章“軍事編組”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等。
5.第五章“軍情”指主觀的、多變的、偶然的因素,如兵力的分配、士氣的勇氣等。
6.第六篇《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迂回包圍圈,在預定的戰鬥地點造成我強敵弱,以多勝少。
7.第七篇《軍事論辯》講的是如何“以迂回為直線”,“以苦難為優勢”,奪取戰鬥優勢。
8.第八個“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9.第九篇《行軍》講的是行軍中如何紮營觀察敵人。
10,第十篇《地形學》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和相應的戰術要求。
11,而第十壹章“九處”根據“主客體”情況和深入敵後的程度,講了九種作戰環境和相應的戰術要求。
12,第十二期《火攻》講的是輔助用火和“慎戰”的思想。
13第十三章“用房”講的是五種間諜的合作。書中語言簡潔,內容很有哲理。後來很多將軍都受到了這本書的影響。
擴展數據:
《孫子兵法》的寫作過程;
孫吳遷吳時,恰逢公子光政變。光武即位後,伍子胥聽說了他的才能,向吳王推薦了他。孫武帶著13篇去見吳王,受到重用。《漢書》中記載了孫子關於兵法的名言(張彥軍著作):“軍事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九卷”。
八十二篇中有十三篇是在見吳王之前寫的;看武皇後寫更多問答。遲至唐代,《孫子兵法》共有三卷,其中上卷十三卷,中卷和下卷各兩卷。註杜牧認為曹操把《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刪節為十三篇;但也有註釋者認為《十三行》是孫子本人所作,並非曹操刪節的結果,而是孫武後來由弟子編成的書。
參考:百度百科-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