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為什麽家會傷人?因為房子有毒!

為什麽家會傷人?因為房子有毒!

聖經裏有壹段話是這樣說的,“只有舌頭是不能被制服的。那是無盡的邪惡,充滿了殺人的毒氣。”

可見,言語可以給人帶來很大的傷害,父母的言語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很可能是終身的。

為了讓家長們意識到言語暴力對孩子的危害,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制作了壹組海報。

他們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將語言的交互裝置可視化,父母可以看到傷害性話語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

豬吃了妳的腦子嗎?

這樣的考試妳還敢回家?

每天都手腳並用

妳上輩子是個搗蛋鬼嗎?

家裏有妳真的很不好!

沒見過這麽臟的孩子。

妳從垃圾堆裏撿的?

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性格不同,膚色不同,但他們有壹個共同的名字:“有毒”父母。

在這裏,我想重點說說什麽是“有毒”的父母。

“有毒”父母的概念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在《家庭的起源》壹書中提出的。

她認為,“有毒”父母對孩子造成的情感傷害像化學毒素壹樣擴散到孩子的整個身心,孩子所受的痛苦會隨著成長而不斷加深。

有“有毒”的父母,就有“中毒”的孩子。

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說:“中毒的成年兒童的癥狀驚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行為。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可愛,沒用。”

寫過《家庭為什麽會傷害人》的心理學家武誌紅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妳的陰郁情緒,壹直難以被別人和自己理解和接受,看似無處安放,實際上來自於妳的家庭,主要來自於妳和父母的關系。”

他在北大讀書時深受該書影響,甚至認為出版這樣的書是壹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因為很多家庭陷入了毒素的漩渦而不自知。

Susan Forward教授為了打破中毒家庭的惡性循環,結合多年接觸中毒家庭的真實案例和探索出的治療方法,撰寫了這本書《起源的家庭》。

當然,作為世界知名的心理學家,她的作品遠不止這些,包括《執念: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依戀:我們為何如此卑微地愛》、《情感勒索》等。她的作品曾連續44周高居《紐約時報》書單榜首,在美國銷量超過200萬冊。

在這本書裏,Susan Forward教授列舉了七種“有毒”父母,我選擇了三種常見的“有毒”父母與大家分享,分別是:

1.言語虐待的父母

2.控制欲強的父母

3.不稱職的父母

言語虐待型父母在“有毒”父母中占很大比例。

還記得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的那組海報嗎?

父母的罵人話直接印在孩子身上,視覺沖擊力很強。

現實生活中,父母的壹句貶義詞,雖然沒有印在孩子的身上,卻印在了孩子的心裏。

這種虐待型的父母,用惡毒的語言直接公然貶低自己的孩子。

另壹種虐待父母的行為就不那麽直接了。他們會通過長期的調侃、挖苦、侮辱性的綽號或者間接的羞辱來攻擊自己的孩子。

這本書舉了壹個關於菲爾的例子。

菲爾是壹名牙醫。他很高。雖然他看起來很自信,但他說話的聲音總是像蚊子叫。他對自己無緣無故的害羞感到惱火。

在蘇珊的帶領下向前,菲爾透露了痛苦的童年經歷。

他童年最深的記憶是父親無休止的戲弄。菲爾的父親常說:“這個孩子肯定不是我們的兒子。看他的臉。我打賭他們在醫院把他帶錯了。為什麽不把他送回去,把我們的孩子帶回來?”

六歲的菲爾真的很丟臉。有壹天他終於鼓起勇氣問爸爸:“爸爸,妳為什麽總是看不起我?”

他回答:“我沒有看妳不順眼。我只是開玩笑讓大家開心。”妳看不出來嗎?"

父親的壹句玩笑話,讓菲爾成了別人眼中的笑料。

我們見證了辱罵的力量,那麽什麽樣的話屬於辱罵呢?

總之,如果父母經常在語言層面攻擊孩子的外貌、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那就是虐待。

蘇珊在書中向前寫道:

“毫無疑問,孩子會受到朋友、老師、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的傷害,而父母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畢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父母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所以,如果妳無所不知的父母認為妳是個壞孩子,那麽妳壹定是。如果媽媽經常說“妳真笨”,那妳就是笨。如果父親經常說“妳沒用”,那妳壹定沒用。孩子不會從其他角度看待這些評價,質疑這些評價。"

她還說:“如果孩子小的時候經常聽到這樣的負面評價,讓它們進入他的潛意識,大腦就會把它們“內化”,把“妳是”變成“我是”,這往往會為孩子的自卑埋下伏筆。”

受虐父母培養出來的中毒孩子,往往容易自卑,缺乏主見,害怕與人合作,自我認知感差。

有時候言語虐待父母面對成熟孩子的問題:妳為什麽這麽疼我?

他們給的答案是:都是為了妳好。

但是,時間會告訴他們長大後過得好不好。

在網上看到壹個視頻,大意是母親反復問孩子知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孩子終於哭著承認了錯誤。

父母要求孩子改正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但她不僅要女兒有說服力地承認錯誤,而且要馬上改正。

在母親咄咄逼人的壓力下,孩子終於悲憤地喊道:“我已經認錯了。妳為什麽要抓我?我想不通!”

這件事壹度上了知乎的熱搜榜,其中壹位好友寫道:“視頻中的小女孩‘認錯’了,她沒有錯。不能惹她就躲不起嗎?她認可的是權威和力量。”

很多父母潛意識裏認為孩子不懂事,所以要為所欲為,這也符合中國的孝道。

著名作家武誌紅在為《出身世家》寫的自薦書序中寫道:

“孝順就是子女無條件服從父母的規矩,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家是愛和溫暖的傳遞渠道,也是恨和傷害的傳遞渠道。但孝道讓我們只看到前者,否認後者的存在。"

Susan Forward教授認為,孩子應該有犯錯和改正錯誤的權利——犯錯並不是世界末日。

畢竟,這是他們嘗試新事物和建立自信的方式。

然而,有毒的父母把高不可攀的目標、不切實際的期望和多變的規則強加給他們的孩子。

如果父母抱著孩子是自己附屬品的想法,那麽他們就不會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

這種“有毒”的父母控制欲很強。他們美其名曰想讓孩子有個家教,其實是在犧牲孩子的感受來滿足孩子內心深處控制私欲的欲望。

同樣,面對孩子的錯誤和發脾氣,我們來看看壹位外國父親是如何引導孩子釋放情緒,解決問題的。

從圖中可以看出,這位父親不僅允許孩子發脾氣,甚至還給了她建議。

這印證了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的育兒哲學:讓孩子發脾氣,而不是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但就是要停止發脾氣。

父親壹直蹲下來,擡起頭,用慈愛的眼神和溫柔的語氣和孩子說話,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來自父親的愛和尊重。

在這種父母監督下的孩子,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認識,會比同齡人更加獨立自信。

蘇珊·福沃德教授認為,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在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時停止控制孩子。在正常的家庭中,這種控制權的轉移往往始於孩子的青春期。

然而,大多數控制欲強的父母不希望看到孩子長大,逐漸離開他們獨立生活。

害怕自己不再被孩子需要,很多控制欲強的父母會想盡辦法維持孩子的無力感,希望它永遠不會消失。

他們善於通過批評或不斷否認,讓孩子不敢嘗試或獨自面對生活的困難。

當然,我們不否認父母對孩子的愛,但這種“愛”是包裹著“自私”的。

控制欲強的父母經常說:“這都是為了妳好”,“我是為了妳”,“因為我太愛妳了”

對於上述說法,作者點出了其真實含義:“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太害怕失去妳,所以我寧願讓妳活在痛苦中。”

無能的“有毒”父母,連父母都稱不上,沒有盡到責任和義務。

很多新聞報道都報道過,年輕的父母把生病的嬰兒丟在醫院或者別人家門口,然後走開,好像孩子不是自己的壹樣。

《原生家庭》列出了稱職父母必須履行的五項基本義務:

1.它們必須滿足兒童的物質需求。

他們必須保護他們的孩子免受身體傷害。

它們必須滿足孩子對愛、關懷和更深層次情感的需求。

他們必須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情感傷害。

他們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讓人感到無奈的是,大多數無能的有毒父母連單子上的第壹條都沒做到。

勵誌暢銷書《哈佛路上的風雨》的作者莉絲·默裏的父母是無能和有毒的父母。

在這本書中,莉絲·默裏揭露了他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的家庭出身:

她在貧民窟長大。

政府給她家的救濟金大部分被她父母用於吸毒。所以每個月的前半個月還是能填飽肚子的,後半個月就要靠自己謀生了。

很小的時候,她和姐姐就要想盡辦法掙錢養家糊口,交換食物。

為此,他們兼職,撿垃圾,甚至偷東西。

莉絲·默裏的頭上長滿了虱子,因為他沒有機會洗澡,他在學校被嘲笑。

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角色壹度互換,無能的父母以“盡力而為”為由推卸責任。

孩子壹旦失去父母的正面榜樣,情緒就很難健康發展。

還有壹種不稱職的父母,除了保證孩子必要的物質需求之外,忽略了孩子的存在。

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悲傷地指出,專註於自己身體和情感維護的父母向孩子傳遞了壹個明確的信息:“妳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這些孩子大多無人陪伴,缺乏愛和關懷,開始感到被忽視——仿佛根本不存在。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曾警告說,從小被忽視、被寵壞、被指責的孩子,極有可能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因此他們比健康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

在這裏,如果妳看到了父母的影子,妳可能不得不接受這樣壹個事實:妳的父母可能是“有毒”的父母,他們無力愛妳。

但是,必須註意的是,“有毒”的父母往往會生出“有毒”的孩子。

換句話說,妳的“有毒”父母也被上壹代父母“毒害”過,他們也是受害者。

蘇珊向前做了壹個生動的比喻:

壹個“有毒”的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壹系列車禍。

這種“毒”(即錯誤的感情、規則、交往和觀念)很早以前就埋在祖先的大腦裏,然後像“傳家寶”壹樣代代相傳。

《緣起緣滅》這本書讓我們意識到“家為什麽會傷害人?”真相:因為家裏有壹種“有毒”的思想,影響了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進而給孩子帶來持久的傷害。

希望能通過書中提到的有毒父母的表象來警示自己。讓孩子在尊重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家庭的環境中成長,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踩下剎車,努力擺脫“毒”,打破舊的家庭模式,共同營造健康的家庭氛圍。

如何解毒?妳可以從保持沈默開始。

因為,“唯有舌頭不可制伏,它是無盡的惡,充滿了害死人的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