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第壹禪林
昭覺寺位於成都北部青龍鄉,1983,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廟。
昭覺寺在漢代是司馬常東在梅州的舊居,名“建元”。唐朝貞觀年間,改建成佛寺,名建元寺。877年,唐僖宗是建元寺的住持,唐代僧人,禪宗曹洞宗的後裔。他修建並擴建了寺廟,並下令將寺廟改名為“昭覺”。孟秀大師已經在昭覺寺住了23年。他的演講很深刻,很有啟發性。他被召去為玄宗做陳述,玄宗給了他三樣東西:紫磨衣、龍風毯、助佛牙寶。
五代十國時期,戰爭此起彼伏,只留下昭覺寺“五宅三百頃地”。後殿衰敗,殿宇荒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孟秀五世法師趙覺住持歷時30余年,將寺院完全恢復,大殿和房屋增至300余間,包括大雄殿、禪飯堂、羅漢殿、六祖殿、義山殿、列素殿、大悲殿、倫藏閣等主要建築和塑像。寺廟經濟實力雄厚。李益《重修昭覺寺物語》雲:“食豐潔,法席奢美。那時候開大會,有幾千人,什麽都沒有。我愛在外面求。”元豐末年(1085),宗林禪師純白成為昭覺寺方丈,追隨者眾多,被稱為“淅川第壹叢林”。在宋徽宗崇寧時期(1102-1106)和南宋皇帝紹興初年(1131),武鶯克勤(原名佛國克勤)在昭覺寺和紹興居住了五年。至今寺內仍有禪師武元之墓。武鶯柯欽的《武鶯心藥》和《茶禪盲》傳入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日本人至今仍視《茶禪盲》為茶道之寶。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命蜀迎智潤禪師為昭覺寺方丈,擴建寺院。據清代李煜《重修昭覺寺》記載:“舒鳴獻王,延之。四周城墻七百余尺,殿宇雲翳,金身撐漢,使藏經閣、佛都雄偉壯觀。”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火。
清康熙二年(1663),張學大師在此定居,集資重建,先後修建了大雄殿、覺遠殿、天王殿、金剛殿、碩發殿、藏經樓、八角亭等。,重塑佛像,迎佛經,還原叢林大觀。康熙十二年(1673),佛緣法師出任昭覺寺方丈,後在老宅內修建了仙覺殿、侯鈺樓、五觀堂、客廳、鐘鼓樓及300余間。佛的冤情也是清政府派來的,深入阿壩、松潘等藏區近六年,受到藏民的尊敬。當他回到四川時,藏民送了他壹塊牛奶(椰子漂浮)和壹串念珠。回到昭覺寺後,他把它掛在大雄寶殿上,以示友好。康熙四十壹年(1702),佛祖無端老去,派弟子到松潘迎藏格西朱峰入昭覺,復任第三任方丈。朱峰在寺廟裏設立了壹個秘密祭壇,供蒙古、西藏和喇嘛僧侶練習秘法。時至今日,大部分藏族僧人都來到成都,住在寺廟裏。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賜昭覺寺“嚴法”匾額,並以五言詩贊之:
入門看不到廟,十裏外聽得見風。香飄金界,影清天藍。
霜皮和尚老,天籟之音四海皆準。蓬萊樹近在咫尺,春意盎然。
1919年,朱德在昭覺寺避難,與住持陳大師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陳大師就住在現寺的堂。離開寺廟後,曾贈將“為天下”的匾額贈給昭覺寺。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也在建廟後多次贈送蘭花等物。
現代畫家張大千先生在昭覺寺居住四年,潛心研究繪畫藝術,在寺內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手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昭覺寺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重視。慈青方丈被任命為四川、成都佛教協會會長,並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十年動亂期間,昭覺寺遭到嚴重破壞,大乘殿和法堂被拆除,佛像被毀,文物和法器全沒了。1984年交由佛教組織管理使用。至1986年,先後有80余名僧人來到昭覺寺,其中60歲以上的僧人16人,0至60歲的僧人44人,30歲以下的青年僧人21人。其中大專學歷3人,高中學歷45人,小學畢業或識字的29人。僧人推選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丁晴大師為昭覺寺方丈。
1984以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昭覺寺先後修復了大山門、八角亭、天王殿、地藏王殿、觀音閣、玉樹樓、韋陀殿、經堂、五觀堂、詩佛殿、普通塔、仙覺殿等殿堂和亭臺樓閣。天王廟內彌勒佛,四尊天王像,木雕新塑。觀音閣裏,有三位大學者,四位祖師,十八羅漢浮海像。在韋陀廟裏,有地藏、韋陀和十二個圓圈的雕像。仙覺殿供奉著我們寺廟的創始人張學大師的雕像。藏經樓供奉的是玉佛造像、經典珍品和文物。
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昭覺寺重修了英雄殿。1991 5月21日,大雄寶殿重修暨佛像開光儀式隆重舉行。大雄寶殿重檐,供奉漢白玉雕塑,壹尊8米高的三體佛像。其中有法佛,名為毗盧澤那佛,意思是絕對真理就是佛身。左邊的是報身佛,名為“盧舍那佛”,意思是大放光明、證絕對真理、享佛法的智慧,就是佛身。右邊的是應身佛,名為“釋迦牟尼佛”,意思是可以仁者無聲,隨心所欲地教化各種眾生的佛身。在三體佛的兩側,阿難和葉佳的雕像高達3米。大殿兩側是十八羅漢,表情各異。昭覺寺雄偉的大殿,精美的佛像和器皿,石碑等。贏得了國內外遊客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