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小麥精量播種高產栽培技術是什麽?

小麥精量播種高產栽培技術是什麽?

冬小麥精量播種高產栽培技術是余松烈等人完成的重要科技成果(1992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由於該技術解決了小麥由中高產向高產轉變過程中高產與倒伏的矛盾,突破了冬小麥每666.7米產量徘徊在2400公斤左右的局面,增產500公斤以上,因此對黃淮及我國類似生態地區的小麥生產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所謂精量播種高產栽培技術,就是減少基本苗,培育壯苗,充分依靠分蘗形成合理群體的壹套高產、穩產、低耗的栽培技術體系。該技術的突出特點是:個體健壯,群體動態結構合理,中後期綠色器官衰老緩慢,光合效率高,肥水消耗少。基本內容是:在麥田肥水條件良好的基礎上,選擇增產潛力大、分蘗成穗率高的良種,適時早播,逐步將基本苗降至每6.667米26萬~ 654.38+02萬株(生產上壹般采用7萬~ 654.38+00萬株);通過提高整地播種質量培育壯苗;通過擴大行距、肥水結合促控等技術措施,使群體始終向合理方向發展,從而改善拔節期後群體內的光照和通風條件,充分發揮個體增產潛力,使植株根系發達,個體健壯,穗大粒多,高產不倒。

精量播種和高產栽培的基本原則是處理群體和個體之間的矛盾。壹方面是減少基本苗,防止種群過大,建立合理的種群動態結構;壹方面培養壯苗,促進個體發展。精量播種高產栽培技術是適應上述原則的壹套綜合栽培技術措施,包括培肥地力,提高整地質量,選擇適宜品種,提高整地播種質量,實施機械播種,控制基本苗數量及其分布均勻性,適時播種,調整行距,施肥澆水,鋤地深松,調整群體大小和結構,促進個體發育和健康,達到足夠的穗數、穗大和穗深。其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1)生育率

實施精量播種和高產栽培,必須以土壤肥力高,土、肥、水條件好為基礎。實踐證明,在小麥產量達到每666.7 m2 350kg以上的所有地塊,耕層土壤養分含量壹般達到以下指標:有機質1.22% 0.14%,全氮0.08% 0.008%,水解氮47.5 14 mg/kg,有效磷。這種地塊精耕細作,每666.7米可產小麥2500-600公斤。

(2)選擇良種

試驗證明,不同品種精量播種的配套技術和增產效果不同。選擇單株生產力高、抗倒伏、大穗大粒、株型緊湊、光合能力強、經濟系數高、早熟、黃化、抗病、抗逆性好的良種,有利於精量播種和高產栽培。

(3)培育壯苗

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的群體動態結構是精量播種栽培技術的基本環節。為了培育壯苗和促進個體健康,除了控制基本苗的數量外,還應采取壹系列措施:

①施足底肥。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再施磷肥,配施氮磷鉀肥。分層施肥,以不斷提高土壤肥力,滿足小麥各生育期對養分的需求。壹般情況下,每666.7 m2施優質有機肥2000-3000kg,純氮7-8 kg,五氧化二磷7-8 kg,氧化鉀5-6 kg作為基肥。0 ~ 20 cm土層有效磷含量在5 ~ 10 mg/kg以下時,當季施磷肥利用率較高。底施磷肥和拔節期前追施磷肥效果顯著。但在相同磷用量下,追肥效果不如底肥,追肥宜遲不宜早。在土壤缺磷,沒有基施磷肥或磷肥不足的情況下,磷肥應盡早追肥,最好在冬季前,或返青期追肥,氮磷混合追肥,氮磷比為1 ∶ 1 ~ 1.5。對於鋅、鉬、錳、硼等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微量元素的缺乏應根據元素的缺乏情況在基肥中適當施用。

②提高整地質量。適當增加深耕層,打破犁底層,加深活土層。整地要求地面平坦,明暗少而小,土壤疏松堅實,促進根系發育。

③堅持在土壤墑情充足的情況下播種,提高播種質量。在保墑或保墑建設的基礎上,選擇籽粒大而飽滿、生命力強、發芽率高的良種。進行機械播種,要求播種均勻,深淺壹致,適當淺播。播種深度3-5厘米,行距23-30厘米,同行距或大小行播種,保證播種質量。

④適時播種。在適宜播種的範圍內爭取早播。壹般適宜播期應定在日平均氣溫16 ~ 18℃,播種至越冬期間0℃以上積溫為580 ~ 700℃。

⑤適宜的播種量。播種量應以保證每666.7㎡壹定的基本苗數、冬前分蘗數、年後最大分蘗數和穗數為原則。精量播種的播種量要求基本苗數為每666.7 m2 60000 ~ 65438+20萬株。冬前每666.7m2總分蘗數(包括主莖)是穗數的1.2 ~ 1.5倍。根據對穗數的要求,目前生產上使用的中穗型品種每666.7m2穗數在40萬左右,在35-45萬之間,多穗型品種穗數可達50萬左右。

(4)合理的群體結構

精量播種群體結構的合理動態指標為:每666.7米60000~654.38+020000基本苗,冬前500000~600000總分蘗,年後600000~700000最大分蘗(包括主莖),最高不超過800000、400000和450000穗,多穗冬前葉面積系數約為1,上升期2.5 ~ 3,舉旗期6 ~ 7,開花灌漿期4 ~ 5。

為了創造合理的群體結構,除了上述培育壯苗的措施外,還應采取以下措施:

(1)適時疏伐、間苗、移栽。如果基本苗多,播種質量差,麥苗分布不夠均勻,磕碰多。必須高度重視植株開始分蘗前後的間苗、疏苗、勻苗,培育壯苗。這是增加生產的壹項重要措施。

②控制多余分蘗。為了調節群體,防止群體過大,需要控制多余的有效分蘗和無效分蘗,促進個體健康,發展根系。冬前總分蘗數達到預期指標時,可在精量播種麥田進行深翻。方法:用三齒鋤頭去掉兩邊的兩個齒,中間的齒可以用小壹點的鏟子代替,可以在小麥行中間深耕。根據群體大小和麥苗長勢,每行深度可深耕或隔行,耕深約10 cm,不宜過淺,容易翻秧嚴重。耕後平整、壓實或澆水,防止通風和凍害。也可以用壯豐安進行化控。

返青後,如果群體過大,冬季前未深耕,也可深耕,以控制分蘗過度增殖,促進個體健康。深耕鋤地可以斷老根,噴新根,取深根促進根系發育,控制進而促進植物地上部分。控制新分蘗的形成和中小分蘗的生長,促進早衰早死,可以防止群體過大,改善群體內的光照條件,有利於大分蘗的生長發育,提高成穗率,促進大穗多粒,顯著增產。

③拔節期重新施肥或澆水。麥田精量播種,壹般在入冬前,返青不追肥,重施追肥或拔節肥。如果麥田群體中等或較小,再施壹次肥和水,如果群體較大,拔節期再施壹次肥和水。追肥以氮肥為主,每666.7米施尿素20公斤左右,溝施追肥。如果磷鉀不足,也要配合追施磷鉀肥。這種施肥能促進分蘗成穗,提高成穗率,促進大穗多粒,是重點施肥。

早春除草主要用於松土,保墑,提高地溫。綠水不澆水,在開始或拔節期追肥後澆水,澆水後及時鋤地保濕。要註意摘旗水,澆花,灌漿水做好。研究表明,在精量播種條件下,從舉旗到開花,1米深度土層保持田間持水量的70% ~ 75%,籽粒形成期的60% ~ 70%,灌漿期的50% ~ 60%,成熟期的40% ~ 50%,是拔節後精量播種高產栽培小麥的高效低耗水分管理指標。在上述指標範圍內,溫度高、日照充足、大氣濕度低應取上限,否則取下限。

(5)預防和消除害蟲和雜草。

在精耕細作、高產栽培的條件下,小麥植株比較健壯,有壹定的抗病能力,但仍需高度重視防治,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做好全年病蟲害預測預報,及時準確地進行防治,確保小麥生長期不發生病蟲草害。

根據我國目前的生產情況,有些地區由於條件(如土壤肥力、肥水條件、技術水平)的限制,無法實行精量播種,可以采用“半精量播種”栽培技術。主要是適當提高基本苗,每666.7 m2 13萬~ 16萬。其他技術可以參考精量播種栽培技術,管理上特別註意防止群體過大,既保證了單位面積穗數,又促進了個體健康。要高度重視培肥地力,改善生產條件,逐步創造條件實行集約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