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古典藝術時期,其實就是定制時期。這就像壹位女士找裁縫做手套和帽子壹樣。換句話說,在設計方面,主要是客戶做決定。那時候人們還主要把繪畫當成壹種手工藝品,所以對材質非常在意。我覺得壹幅畫之所以貴,主要是因為用的材料貴。所以除了畫的大小、構圖的復雜與簡單、畫的人數之外,還有嚴格限制用多少根金線,以及聖母瑪利亞袖口或腳上的鞋子要用的昂貴顏料。
那麽,什麽是現代繪畫呢?其實是大賣場。
博馬舍發明了百貨商店,所以裁縫不必等女士來,所以他們可以只是主食。去百貨公司讓大家隨意挑選。繪畫也經歷了這樣的變化。即畫家先畫,畫完後等客人選擇。客人喜歡什麽?不能隨便猜測,只能緊跟時代潮流。
那誰來做這個時代的潮流呢?也就是控制大眾傳媒的文化人會做出來。所以,現代繪畫,本質上只是各種哲學思潮和文學流派的具體化。比如印象主義和實證主義哲學,野獸派和柏格森的人生哲學,表現主義和自由意誌,超現實主義和精神分析。至於象征主義和達達主義,與文學運動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
當代藝術呢?當代藝術最大的困境是銷售對象又變了。它不再針對廣大的中產階級。這樣,藝人與報紙、雜誌、電視保持良好的互動就沒有意義了。
當代藝術的客戶已經變成了公共機構、私人股本基金和收藏家。需要說明的是,藝術品收藏市場的興起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也就是布雷頓森林協定崩潰後,貨幣失去了錨,各國都濫發紙幣,藝術品成為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之壹。
從那以後,藝術作品既沒有指向審美,也沒有取悅大眾。變成了特別脫離群眾和實際的東西。
那麽,如果壹件藝術品既不炫耀技藝,也不承擔基於審美引起情感共鳴的責任,也不討好大眾,又如何說服富人購買呢?換句話說,如何向買家證明它作為藝術品具有良好的品質?
首先妳要通過同行評議。因為現代藝術已經從壹種技能演變成了壹個復雜而微妙的概念。就像音樂壹樣,小蘋果最火,但就音樂品味而言,它低俗,沒有長遠價值。好不好不能由觀眾來評判。收藏家在購買藝術品時,關心的不是現在的價格,而是它在100年後可能的價格。
其次,是館長。策展人通過展示作品的地點和對象來標記作品的價值。這就好比妳做壹個新品牌的服裝,妳在GUCCI或者優衣庫旁邊開店,那麽價格差就很大。
第三,經紀人決定把妳的作品賣給誰也很重要。福特基金會買,5元;在火車站賣火車票的王小二免費買票。這樣告訴收藏者,100元買的話,以後還會升值。
最後是專業雜誌。既然當代藝術已經成為壹個關於概念的遊戲,那麽就需要在作品之間建立壹個概念譜系。
但恰恰在這壹點上,當代藝術的工作沒有做好。妳聽藝術界的壹些人談論哲學,這和在鄉村食堂聽翠花阿姨談論弗洛伊德完全不同。三句話,我轉向算命。不過沒關系。反正收藏者其實不在乎妳說了什麽。
以下評論和回復也壹並貼出,感謝討論和爭鳴。
以上回答來自格雷森·佩裏在嘩眾取寵。是局部的總結和提煉。
這是壹本關於當代藝術的書,佩裏是倫敦藝術大學校長,皇家藝術學院院士。
問的問題很開放,需要切入。我的出發點是藝術不會消亡,因為有觀眾。只是藝術的玩法會隨著觀眾的變化而變化。生活在上個時代的人,無法理解現在的玩法,無所適從。比如我們父母的壹部分腿已經站在了工業文明,正在走向信息文明,而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農耕文明。但現在非主流玩法孕育著看不見的未來,需要大浪淘沙,千帆已經疲憊不堪。
尼采宣稱上帝死了,是我們自己殺死了它。是新思想在符號的世界裏殺死了它。這就是馬克思·韋伯所說的祛魅。隨後的壹戰二戰證明了這壹點。民族主義的興起、馬爾薩斯的人口陷阱和斯潘塞的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是其深刻的思想根源。
那麽問題來了,哪些事件,或者說哪些觀念即將顛覆和改變社會,從而導致藝術的消亡?
我們唯壹能見證的是,信息的媒介正在發生變化。之前是精英掌控的文字霸權,之後是廣播電視的影像時代,依然是精英主導;然後是信息向互聯網遷移的門戶時代,微博宣布平民參與。上基於移動互聯網圖片社交的微信朋友圈。如今,短視頻正在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Aauto的崛起更快,Tik Tok和視頻數量將深刻影響未來的信息傳播。我們可以見證壹個新時代的開始。平民從來沒有這麽容易表現出來,即使是不識字的農民。信息可以被動員到社會的基層,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也許不亞於拿破侖率先帶領平民走上戰場橫掃歐洲召喚民族主義的怪獸,也許不亞於古騰堡的印刷引發宗教改革,黑暗的中世紀結束,整個歐洲文明重啟。
當然,這壹切還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