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流浪,是延續了幾代人的童年記憶。作為《三毛的流浪》作者張樂平先生的故鄉,妳怎麽能不熟悉張樂平先生的生平和往事,怎麽能不講述小三毛的流浪前世呢?
周三,初晴雪後,女兒班上的所有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登上了大巴車,開始了期待已久的張樂平紀念館三毛參觀之旅。
壹路歡聲笑語,當我們到達啟源景區張樂平紀念館時,冬日暖陽透過樹梢照在孩子們的臉上,那是壹張張充滿稚氣卻又渴望新知的小臉!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文學巨匠巴金先生題寫的“張樂平紀念館”幾個字。它清晰簡單,有很強的個性。巴金先生祖籍據說是嘉興,他的文學作品和張樂平先生的漫畫壹樣,都是以真善美為主題。我私下猜測,可能這就是題詞先生的初衷吧。孩子們還沒有讀《春秋家書》,希望有機會也能看到這位文學大師留下的足跡。
進入大廳,孩子們的第壹站是張樂平老人的生平事跡陳列館。展廳以作品展示和文字說明的形式分為幾個部分,介紹了王先生的生平和過往。
第壹部分:沙灘上作為紙筆的蘆葦。
這句話的出處應該是《宋史·歐陽修傳》中的成語“畫幹兒子”。引用在樂平老師的家庭背景和童年啟蒙階段,讓孩子從通俗易懂的臺詞中體會到先輩成就卓越所經歷的艱辛和不懈的堅持,從而更好地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
孩子們壹邊聽著小講解員的介紹,壹邊感嘆蘆葦也可以當筆用。我相信這壹探索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二部:剛入漫畫界,海上成名。
受時代和家庭背景的影響,張樂平先生在15歲時開始到上海獨立謀生。隨後幾年,他熱愛繪畫的初衷不變。他當過學徒、繪圖員和插畫師,逐漸在畫壇嶄露頭角。1935塑造了舊社會孤兒“三毛”的形象,以表現舊中國流浪兒童的悲慘生活,揭露不合理。
張樂平充滿悲憫和關懷的創作,催生了關於三毛的電影專題片《木偶電影》,至今仍深深吸引著我們。
第三部分:以筆為劍,畫家上戰場。
和平年代的孩子可能會認為戰爭是壹個傳說,但在樂平先生的少年時代,我們的祖國確實遭到了侵略,無數的孩子流離失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樂平先生帶領抗日漫畫宣傳隊投身革命,為祖國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戰。
第四部分:精心傑作,影響深遠。
抗日戰爭後,樂平先生回到上海繼續漫畫創作。還是三毛的形象,《三毛參軍》《三毛流浪》開始在報刊上連載。這些代代相傳的漫畫影響深遠。
今天我們讀到的舊社會的不公,三毛經歷的諸多苦難,都是畫家對家國的情懷,對我們少年兒童的關懷。
第五部分:開拓藝術道路,適應新形勢。
祖國解放後,張樂平先生壹邊繼續藝術創作,壹邊出售作品進行慈善募捐,為無家可歸的孩子建立了“三毛樂園”。沒錯。這是我們現在經常玩的三毛樂園的前身。同時,老人還在多家少兒報刊雜誌上為孩子作畫,深入學校、少年宮輔導孩子。多次獲得“全國先進童工”稱號。
第六部分:劫後老馬輝煌。
這裏的搶劫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壹次嚴重創傷。我相信,隨著孩子對歷史的學習和閱讀,他們會有更深的理解。
伴隨著小解說員壹路的講解,孩子們欣賞著畫面,認真閱讀著段落,或深思或感嘆。植根於孩子們心中的三毛形象,想必已經從壹個抽象的動漫角色升華為壹種精神和情懷。
藝術的火花和近代史的沈澱會在他們心中燃燒嗎?
在了解了張樂平先生的生平事跡後,孩子們開始在展廳裏自由參觀。
他們要麽欣賞漫畫家寫的王先生,看關於三毛的動漫電影,要麽隔著窗戶尋找自己想看的漫畫;還有小同學蹲下來仔細看了看樂平先生生前的衣服和文具。小腦瓜壹定是飛到那個年代去探索更具象的畫家的生活和過去了。
參觀完展廳,孩子們欣賞漫畫作品壹路上到二樓,在美術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壹次三毛畫像的創作活動。
老師講解完,車間裏靜悄悄的,只有紙筆沙沙作響,小三毛的卡通形象從孩子們的紙上跳了出來。
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敞開心扉去感受,用畫筆去舞蹈去描繪:天籟之音!情感的力量!人生的真諦!歷史的震撼...
藝術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壹帆風順,潤物細無聲的!
半天的參觀結束,孩子們在巴金先生的題詞前合影留念,壹掃參觀的嚴肅和深刻,高高興興乘車返回校園。
紀念館外,冬日的陽光很美,但還是有點冷,但孩子們不在乎冬天的蕭瑟!
歷史和藝術的洗禮,這樣壹次零距離接觸三毛的旅程,引導孩子們珍惜逝去的歲月,感恩現代的和平,從而啟迪他們真誠善良,更加懂得善良和關懷,滿足他們遠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