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誕生於1906,人稱“小曲班”。它的前身是浙江省嵊縣流行的說唱藝術——地上唱書。藝術家基本都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他們的曲調和唱書的時候壹樣。它們伴隨著人聲,沒有弦樂。浙東有許多民間戲曲。
舞劇
吳劇是浙江省的主要劇種,俗稱金華戲,流行於浙江金華、麗水、臺州壹帶和杭州建德、淳安、桐廬、贛東北壹帶。因金華古稱婺州,故於1949年秋命名為婺劇。
越劇
邵劇又被稱為“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上海等地。明嘉靖年間,余姚腔、弋陽腔盛行,紹興地區出現了“調腔調”。剛開始唱道教班和華僑名師班,壹人唱多行多色,配以鑼、鼓、鈸。搬上舞臺後被稱為紹興高招班。明末清初,昆曲盛行,隨後引入了散曲。高鍵班陸續唱昆曲、隨機戲,形成三個整班。乾隆年間,甚為流行,以“群玉”二字為類名。鹹豐、同治年間,高腔、昆腔逐漸失去了觀眾,尤其是在農村,評彈十分盛行,藝人們就改唱評彈,稱為紹興評彈班。
溫州戲劇
甌劇是流行於浙南溫州的壹種古老劇種,以“書面”為舞臺語言,原名“溫州隨機戲”。因溫州地處甌江下遊,故古稱“東甌”,1959命名為甌劇。
新昌高強
調式又稱紹興高調、新昌高調。關於它的起源,目前仍有爭議:壹種是明代余姚腔的遺風,另壹種是源於益陽戲或受益陽戲影響。由於曲調長期活躍在浙東山區,藝人多來自新昌、寧海、奉化交界處的冷坑,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小。至今,它們仍保留著固有的特征,對余姚腔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壹定的價值。
寧海平調
寧海平調是寧海縣的壹種地方戲,始於明代,盛於清代,已有300至400年的歷史。它的歌聲屬於壹種自然的曲調。具有音調高亢優美,全民演唱,鑼鼓助興,無弦等特點。其幫助腔有多種形式,如混合幫助、清晰幫助、整句幫助、片段幫助、單詞幫助等。
松陽高強
松陽高腔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壹,是浙江省八大高腔體系中的壹個獨立分支,屬於單音劇種。由於松陽縣玉巖鎮白沙崗高腔班對松陽高腔的表演從未間斷,在該調的傳承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所以松陽高腔也被稱為“白沙崗地方調”,當地人稱為“高腔”。始於明代,以松陽地方雜劇為主,最後通過吸收昆曲等外來曲調的藝術因素而成型,在清代乾隆、光緒年間達到頂峰。松陽高腔現在主要流行於以松陽為中心的浙西南農村,遠至福建、江西、安徽等地。
杭劇
杭幫戲又稱武林班,是杭州的地方劇種,起源於《玄卷》(玄寶卷的簡稱)。宣卷始於元明時期,流行於江浙壹帶。旋卷的旋律叫旋卷調,沒有樂器伴奏。只由木魚演奏,壹人獨唱。副歌結尾“南無阿彌陀佛”,勸人善良。由於曲調和歌詞的流行,它很容易被大眾接受。到清末民初,它已成為杭州絲織工人自娛自樂的說唱形式,並逐漸流行於杭城內外。
雍戲
甬劇,原名“譚可”,是寧波的壹灘泉水。它起源於浙江寧波,流行於浙東和上海。它和浙江的姚劇、虎劇壹樣,屬於探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