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標準的瓊海人是什麽樣的?
1瓊海人的房子有著強烈的“房子”情結,作為居住的地方,占了壹個人壹生財產的絕大部分。對於瓊海人來說,房子是家和家庭的象征,是人生價值的外在表現。瓊海人強烈的“房子”情結表現在他們的日常方言中。在說海南話的海南人中,瓊海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吳”字的頻率最高。比如北方方言說“家政”,瓊海人說“家政”。北方方言說:“蓋房子”,瓊海人稱之為“蓋房子”或“起房子”;北方方言叫“房屋維修”,瓊海人稱之為“全屋”;北方方言說“鄰居比鄰而居”,瓊海人稱之為“屋旁”、“上房下門”;說壹個人有房有財產,叫“有房有頭”;沒有房產,就叫“沒房沒頭”。北方方言問人:“妳家在哪裏?家裏還有誰?”瓊海人問:“妳家在哪裏?妳家還有三個人?”。北方方言:“妳家裏整天養著壹只貓!”瓊海人說:“妳整天蹲在屋裏!”。北方方言:“我哥在家種地。”海南話:“我哥在屋裏當農民。”北方方言說“我家”“妳家”,瓊海人說“我家”“妳家”;——這裏把“家”字當作“家”字。北方方言說“我媽”“妳媽”;瓊海人叫“妳家媽”“我家媽”,對家裏其他人也壹樣;北方方言是“我家”“別人家”,瓊海人稱“我家”“個人家”;在口語中,瓊海人說壹個單位的苛部名稱往往以“房”字開頭,如“財務室”、“稅務室”...瓊海人“宅”情結的第二種外在表現:大多數老人,即使是壹個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家,堅守傳統的死在客廳的觀念。死在外面,就變成孤魂野鬼了。以後還得請“三祖”做佛祖招魂,才能走到靈位上,與先人平起平坐,接受在世親人的膜拜。2瓊海人溫柔大方,沒有瓊海傳統文化中的排外感。就像廣東人管廣東以外的人叫“北方人”,瓊海人管海南島以外的人叫“外省人”。瓊海絕大多數人都是漢人。瓊海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都是“外省人”,只有黎族和苗族是本地人。瓊海雖然地處邊陲,但普通話普及率甚至高於廣州。不管妳來自哪裏的縣、市、鎮,只要妳會說普通話,只要他(她)會說普通話,大部分都是用普通話,熱情回答。解放初期,當地人用海南話熱情友好地和外地人交流時,外地人常常尷尬地擺擺手,“聽不懂!”。於是,“無知”成了外人的代名詞。對於那些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農民工,在其他地方,不知從何時何地開始,北方方言有壹個群體名詞——“盲流”。只是宋立科丹丹在小品《超級遊擊隊員》中的壹句臺詞“流浪漢和流氓有什麽區別?”的確,當人們說起“盲流”這個詞的時候,他們的眼裏流露出壹種鄙視的神色。在瓊海,不知從何說起。對所有大陸打工者,不論年齡大小,也不論臉後面,男的叫“陸哥”,女的叫“陸姐”。比起“浪子”的稱謂,“陸哥哥”“陸姐姐”是什麽樣的稱謂啊!別看壹個小小的名字,體現了瓊海人對這些流浪者的同情,也體現了海南人的善良和慷慨。在瓊海人的觀念裏,英雄不問出身。比如在個人稱呼上,不僅對父親、父親叫“爸爸”,對那些有錢人、整日勞作的農民、站在三寸櫃臺前的商人也叫“爸爸”。只要是男性公民,只要到了壹定的年齡,都叫“爸爸”,比如“木匠的爸爸”、“剪羊毛的爸爸”。3瓊海人愛“裝羅”,講“人情”。瓊海人講究服飾,稱之為“愛裝羅”;看起來灑脫,穿著得體,叫“彩水”;把愛情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體面的,招搖的,叫“彩水”。把丟臉叫做“失去顏色的水”。瓊海諺語“吃在臉上,穿在身上”。即使在那個人們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甚至在家裏也是穿“過年縫三年,舊年補三年”的破衣爛衫,但男女老少都有壹套像樣的衣服,只有過年過節或走親訪友時才出來穿。瓊海民風淳樸,凡是“辦喜事”、“做月子”、“做房子”、“做生日”、“娶姑娘”、“做適齡”的,都要釀酒慶賀,親朋好友都要送禮物或黃金,瓊海人稱之為“做鬼臉”或“做鬼臉”。既然是錢的問題,就算家裏被錢包圍,借錢也是禮貌的。比如已婚女孩生孩子,尤其是第壹胎,家裏窮。為了面子,她要做壹個負擔,把婆家的鄰居,三個親戚,六個親戚的水果分發出去,給她買壹對五花肉,給寶寶做幾套衣服。所以瓊海壹直有“兒子生孫子,人家喜歡我家煩(悲)”的民謠。以前有錢的給現金,沒錢的拿壹袋米或者壹筐米當代幣。無論是送錢還是送米,無論送了多少,作為禮遇,“主人”都要回贈壹部分給祝賀者——這是瓊海特有的民俗。上世紀50年代,手腕上有表,嘴裏有大金牙,口袋裏有派克鋼筆——那是有錢有文化品位的華僑或色水俱佳的業余華僑的風格。瓊海的“宮大代”出面到他未來嶽父家(也就是第壹次出場),借了壹塊表和壹支派克鋼筆,捧了個“彩水”...原來“三祖”給人佛事,給神靈跳舞,目的是賺“錢印”。但當“主人”給他壹個“錢印”時,愛面子的“三爹”假惺惺地推卻“不用!不需要!”另壹只手接過“錢印”放進口袋說:“太好了!”(“好”的意思是謙虛,轉身就走)。於是,“三爹辭職封錢”這個典故就成了諷刺那些要錢要面子的人的形容詞。瓊海人愛講“人情和面子”的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瓊海經久不衰的“俊婆節”。“軍坡節”最初是紀念Xi夫人的民間祭祀活動。但近幾十年來,在瓊海,它演變成了純粹的“美食節”。每年從農歷二月開始,每天都有壹個村壹個鄉“造軍坡”。瓊海人有句話叫“好年景,好軍坡(因為過年吃自己的菜無所謂,但‘軍坡’是給別人吃的,根本沒法湊合吃)”。家家戶戶,壹到過年,都會為“軍坡”做安排。“軍婆”那天,全家總要齊上陣,雞鴨魚蝦,水陸雜陳,七鍋八碗壹桌(有的人甚至擺了幾十桌)。至於食客,有親戚朋友,也有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象征性的禮物,也有沒錢吃喝壹走了之的;有些打不過八桿子的親戚吃完了,還要評酒席...瓊海人也知道做這種工作成本高,但還是年復壹年的做,因為傷錢小,丟臉大!瓊海人愛裝羅,講“人情和面子”。表面上看是虛榮的表象。其實這是瓊海人與生俱來的自尊心理,也就是說瓊海人骨子裏有壹種堅守個人尊嚴的特質。這種人格特征表現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瓊海人愛面子的性格特征,造就了瓊海人“再窮也絕不要飯(要飯)或“做母親”(即做妓女)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在瓊海人眼裏,妓女是壹種奇恥大辱。這幾年有人開玩笑說“壹個黃種女兵活躍在紅種女兵的故鄉”。“黃種女兵”是改革開放的副產品,全國各地都有。瓊海就算有這樣的“女兵”,也大多是外地人。4瓊海人說話愛用“劉”調和雙音詞。瓊海人最突出的語音特點是,在口語中,為了強調作用,往往在句末加壹個“劉”字,這個“劉”字是重讀的。比如催對方快走,不要浪費時間,說“快走散步吧!”;做飯的時候對對方說:“菜做好了,溜了!趕緊溜起來溜了!”。只要妳住在瓊海,不管妳是政府官員還是街頭人士;不管是少女還是老婦,壹開口,總是“溜”出很多。所以瓊海人是“瓊海劉”、“阿劉”、“熟不熟”的代名詞。海南方言中,形容詞最高級不用“很”、“很”、“很”等詞。不像海口人喜歡用“賊”那樣庸俗(比如把“很好”說成“賊好”,把“很棒”說成“賊棒”),而是在形容“很”“很”的時候,在形容詞後面加上“打敗”。比如瓊海人的第二個語音特點,就是很好——“易丟”,也很不好——“不好丟”。用形容詞的時候,不壹定要非常非常高級,用雙音節詞就可以了。比如妳形容它很黑,妳就說“黑鐵黑鐵”;形容很白,他說“白就是白”;形容很重,他說“重斤”;形容很輕的時候,就說是“輕而輕”;形容很瘦,那就說“瘦腥腥”;形容它很鹹時,就說它“又鹹又苦”;形容壹個人吃飽了肚子,就說“吃飽了肚子滿園”,形容壹個人對麻將著迷,就說“他對麻將上癮”...瓊海人的第三個語音特點——有些名詞習慣用詞。例如,在壹些食品術語中,“油炸花生”被稱為“花生油炸”;稱“水煮花生”為“水煮花生”;把“酸筍”稱為“筍酸”,把“炒白年糕”(海府地區稱“年糕”)稱為“炒白年糕”;稱“黑咖啡”為黑咖啡。人稱代詞方面,最小的弟弟叫“偉哥”,而不是“偉哥”。同樣,稱呼最小的妹妹為“魏姐姐”;最小的叔叔叫“魏爸爸”。此外,還有壹些名詞,比如稱“公豬”“豬公”;叫“母豬”“豬”;稱“公狗”為“狗公”;叫“婊子”“狗”;稱“母指”為“拇指”;稱“臺風”為“臺風平臺”...5瓊海人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嫁內地老公,娶瓊海老婆”是民間說法。這種說法,壹方面說明瓊海的“衣”(海南方言稱女人為“衣”)賢惠勤勞,另壹方面也說明瓊海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嚴重。在那段人們吃不飽的漫長歲月裏,壹日三餐都是吃地瓜粥,只有在節假日或者有客人來的時候才有幹糧。在農村,家庭主婦經常幹重活,如耕地和搬運貨物。即使她和丈夫做同樣的農活,她做同樣的工作卻得到不同的報酬。家庭主婦早起用大鍋煮粥時,要充分利用“廚尾”處的火苗,在“廚尾”處放壹個陶罐,煮壹點稗子(幹飯)(瓊海人稱之為“廚尾稗子”),或飯熟後用勺子取出壹些幹飯。這些幹飯是專門留給家裏的“爺爺”(包括外公和老公)吃的,而“衣人”和“衣童”(未成年少女)只能吃大鍋粥。“衣人”什麽時候能享受吃“稗子”的待遇瓊海有句話叫“父”看門,衣人看月蹲”,也就是說,只有衣人蹲月(坐月子)才能吃兩頓飯。所以瓊海人把女人懷孕叫做“去吃稗子”,“穿衣人”,“蹲月子”叫做“吃稗子”。世世代代,農婦360天都是從半夜睡到半夜。妳必須每天早上大約四點鐘起床。那時候鬧鐘是家裏的奢侈品,家家戶戶都養了壹只公雞。公雞打鳴時,鬧鐘響了。每當公雞第壹次啼叫,農婦們就揉揉散漫的眼睛,梳理壹下淩亂的頭發。他們先在大鐵鍋裏加了半壺水(農村的大鐵鍋可以煮10多個人的飯),然後坐在大火爐前,點著昏暗的煤油燈,往爐子裏加稻草,切紅薯。等鍋裏的水燒開,壹筐紅薯已經剁碎了。將第壹批紅薯顆粒倒入鍋中煮豬食,再將第二批紅薯顆粒切碎,煮出全家人中午吃的紅薯粥——這就是瓊海俗稱的“煮雞啼飯”。“烹雞啼米”的活,都是家裏的“衣裝人”幹的。海南人愛吃早茶和中國茶,但以前吃早茶的往往是“公公”。“公公”可以睡到天亮,然後慢慢走到集鎮的茶店喝茶。當他們盤膝而坐,邊喝茶邊聊往事的時候,他們的衣服都在廚房裏,急匆匆地吃著鹹魚汁紅薯粥,準備下地幹活!在民間傳說中,和龔不能同桌吃飯。家裏有客人,“衣人”得做好飯,端上桌。“公公”陪客人吃飯時,“衣人”不得不退到廚房或站在客人和“公公”身後,為客人做送飯、上菜等服務工作。客人吃飽喝足後,“衣服男”會出來收拾,把剩菜拿到廚房吃。“衣服男”生了孩子,蹲了壹個月。10月懷孕,生過壹次孩子後,他就很虛弱了。他應該蹲壹個月,好好休息。如果這個家裏有壹個體貼的婆婆,在洗尿布和民俗上,“衣人”就不能和“公公”同桌吃飯了。家裏有客人,“衣人”得做好飯,端上桌。“公公”陪客人吃飯時,“衣人”不得不退到廚房或站在客人和“公公”身後,為客人做送飯、上菜等服務工作。客人吃飽喝足後,“衣服男”會出來收拾,把剩菜拿到廚房吃。6瓊海人男人喜歡吃“黑”,女人喜歡吃“湯”和“炒”。瓊海面朝大海。歷史上有很多出國謀生的人,也有很多“南洋遊客”帶回了西方的飲食文化。其中,就是喝咖啡的習慣(瓊海人稱之為“吃哥B黑”)。舊日南陽歸來壹客,四村八鄉呼朋引伴。”去南陽迎賓館吃黑!" .在南洋客家,壹杯“B哥”,幾塊“羅氏”(餅幹)就是待客之道。邀請朋友喝茶。在瓊海,意思是“請吃B哥黑!" .瓊海男人,有條件的,很少在家吃早飯。當市場繁榮時,他們去壹家茶葉店,喝壹杯“B黑哥”,吃壹份“點心”(點心),作為早餐。有條件的男人也吃午茶(瓊海人稱之為“兩套茶”)。瓊海是海南的產糧區。瓊海人壹日三餐,主要是米飯或米制品。”用米(西北叫“粉條”,廣州叫“沙河粉”,海富地區叫“巴條”)做成的“白巴”是瓊海人特別是婦女喜愛的食品。廣州人的口頭禪是“來我家喝茶吧!“海府人的口頭聲明:“來我家吃粉(即海南粉)!”而瓊海人口頭上說,“去我家吃吧!" .就像海富人早餐、晚餐、節日、待客都喜歡吃“海南粉”壹樣,瓊海人早餐、晚餐、節日、待客都吃“粑粑炒”和“粑粑湯”。改革開放前,瓊海用“白八”作為饋贈或祝賀親戚的禮品。收了“白八”的,給“白八”的主人壹個,給西方壹個。弄了壹把“白巴”後,燒開壹鍋水,加幾滴油,幾片葉子,壹點鹽,蔥花,就成了“巴湯”,全家人就大了,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