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雖是佛教高僧,但成佛後尊稱為“大慈大悲大智紫金羅漢,大努力廣惠師尊尊者頌佛”,集儒、釋、道於壹身,可以說是佛道兼收。濟公從小就對佛教感興趣。他的學識也很高,對儒家和道家都很熟悉。他出家後的乖張行為,與他對世界的突然洞察有很大關系。
人間活佛助大眾——古往今來,名人如恒河;但是,那些東西方都能呼籲的人,首先應該推中國的活佛去幫助大眾。濟公,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浙江天臺山永寧村人。他是南宋的壹位禪僧,法名道吉。
他的高曾祖父李尊煦是我們在宋太宗的軍事特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住在天臺北門外的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十,膝下無嗣。他終於通過虔誠拜佛得到了這個兒子。濟公出生後,小國寺方丈以他的俗名來定命運,從此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擴展數據:
濟公過著愉快優雅的生活,喜歡雲遊四方,足跡遍及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他經常衣冠不整,坐立不安;為人買藥石,治病行醫,解決問題,往往有效,廣濟百姓疾苦。因此,它的美德受到人們的廣泛稱贊。又名吉典和尚。
濟公活佛是壹頂破帽子,壹把破扇子,壹只破鞋子。他看起來瘋瘋癲癲的,不受戒律束縛,喜歡酒肉,行為舉止像個瘋子,但他確實是個行善積德的有學問的和尚。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打抱不平、救死扶傷、扶貧濟困、除暴揚善、懲惡揚善等美德廣為傳誦。
關於濟公的故事和傳說從南宋開始流傳。首先,壹些關於神童李秀媛或道士道吉的傳奇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然後通過說書人的故事逐漸豐富了內容。
濟公故裏天臺壹帶流傳的故事,大多是關於他的出身、童年生活、戲劇、懲惡濟貧的,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廟”、“李記橋”、“打壽聯”、“浙西救子”、“修緣出家”等。杭嘉湖地區流傳的故事更為廣泛,因為這裏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
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逗秦湘府》等故事最受歡迎。直到明末清初,出現了《濟公傳》,記述了濟公的傳奇事跡。
濟公-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