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和好臣的區別是什麽?
據《舊唐書·魏徵傳》記載,有壹次,唐太宗與魏徵交談。魏徵對唐太宗說:“希望陛下讓我做壹個好大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大吃壹驚,非常嚴肅地問:“忠臣和良臣有什麽區別嗎?”魏徵說:“好的大臣就是像後稷、齊、這樣的人;忠臣指的是龍鳳、畢贛這樣的人。好的大臣使自己獲得好的名聲,君主得到顯赫的爵位,會代代相傳,幸福和地位是無窮的。忠臣紛紛自刎,使君主陷入深重的罪惡,國破家亡,留下了忠臣的名聲。這樣的話,差太遠了!”唐太宗非常贊成魏徵的話,賞賜他500匹綢緞。魏徵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明確指出忠臣與良臣具體區別的人,但他確實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壹針見血地指出了區別。在傳統觀念中,忠臣與好官往往合二為壹,忠臣與好官往往成為忠臣的別稱。究其原因,由於長期受所謂儒家“忠君、忠臣”思想的影響,歷代忠臣都是德高望重、文筆好的典範,都是會被歷史銘記、流芳百世的英雄。所以他們給人的印象是形象十足,毫無瑕疵。受這種觀點的影響,在人們的感覺中,忠臣往往和能臣混為壹談,忠臣和能臣似乎都是忠臣的屬性。其實這兩個概念並不相同:在衡量標準上,忠臣傾向於以道德標準為重,在思想、觀念、行動上都是符合“正義”要求的人,而好臣傾向於以能力為重,是能安國家、能使民治理的人;從數量上來說,忠臣遠遠多於好臣,好臣更是鳳毛麟角。這是因為成為忠臣比成為好臣容易得多。歷史上很多忠臣都是幾句“坦白說”就能造就的,但好臣沒有經過壹般的磨煉是不會成功的。於是,忠臣往往是悲劇的,他們往往以生命為代價獲得千古美名;好臣的結局很難有定論,他往往用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天下的利益。類比來說,忠臣往往對應*臣,好臣往往對應平庸臣。忠臣往往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在董仲舒為漢武帝立下大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儒家“仁、忠、父、子、兄、弟、孝、女”的思想並沒有成為官方主流,忠臣市場也沒有成為主流。尤其是在先秦時代,有了弱肉強食的政治特征,人才也迎來了展示自身價值的黃金時代。追求良臣,尋求富民強國之策,成了各國君主的首要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管仲、商鞅、吳起、樂毅、範蠡等壹大批賢臣。尤其是以人才優勢稱霸氣象的秦國,雖然武將眾多,但基本都是他國空降的兵。這些人只是利用強秦這個平臺來展示自己的生活,壹般不接觸忠臣。在這個時代,只有楚國的屈原才能稱得上忠臣。這位老先生對他的國家很忠誠,但他沒有犯罪。所以他借助楚辭的風格,寫了很多不符合他才華的文章,幹脆跳進了汩汩的河水裏。從此,中國歷史上多了壹個忠臣,相應地也多了壹個昏君——楚王。屈原的自殺給人們(後世)留下了壹種精神財富,改變不了楚國滅亡的命運。這大概就是為什麽鄭偉寧願做壹個好大臣也不願做壹個忠臣的原因。歷史到了漢朝,由於大壹統帝國的建立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忠臣逐漸走上政治舞臺,這也迎合了帝王的政治需求。亂世,需要好臣治理,管理天下,需要忠臣維護。但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能力的大臣可以幫助君主打下天下並贏得天下。所以,皇帝上臺後,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處理這些好大臣。漢高祖和明太祖的方法是殺了他們,而光武帝和宋太祖的方法是給他們錢和帛。方法可能不同,但目的大體相同。正是出於長治久安的需要,開國皇帝們從山河中安頓下來後,需要的是壹個沒有不同想法的忠臣。當然,這是理論上的趨勢,但實際的皇帝本人卻有不同的味道。因為忠臣雖忠,但不容易控制。他們固守著各種所謂的正統觀念,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對皇帝有著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在他們看來,皇帝的壹舉壹動都要符合聖人之道,不能胡作非為,更不能有世俗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很多忠臣傾向於依靠正義的天平,常常直言不諱,甚至為了表示忠誠而侮辱皇帝。如大明朝天啟二年,新科狀元文指責天啟皇帝沒有真正擔負起治理國家的大任,甚至說:“皇帝在朝不酷,不勤於政,而不勤於政。喀嚓喀嚓地打,跪拜又站起,第壹個就像木偶的樣子,沒有生意……”這封信被移交給顏泉後,魏忠賢故意留下壓力,第二次沒有立即上奏。然而,在觀看天啟皇帝的木偶戲時,他及時告訴皇帝,文孟真惡意地將皇帝比作木偶,並要求他殺死他。皇帝當然點頭同意,但在所有大臣努力勸說後,他才救了孟真,這只能讓天啟皇帝生氣。這也是為什麽忠臣們對這些忠臣們恨之入骨,盡管他們為了皇帝的利益而冒著生命危險。當然,忠臣與良臣雖然不盡相同,但也沒有必然的界限:忠臣也可能有做好臣的能力,良臣也可能有忠臣的忠誠。兩者壹般沒有什麽好的區別,但就具體的做事風格而言,忠臣重視事情的過程,傾向於固執和魯莽;梁晨則有點務實,堅持原則但也經常加壹些變通。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意在剝削賢良而掩人耳目,粉飾太平。當時有兩個很受王莽器重的智者。壹個是漢哀帝時的光祿大夫龔升,壹個是齊人薛方。兩人都不想征,法院想強行征收。無奈之下,龔升進行了絕食,直到14日餓死。薛方采取了相對輕松的做法,道:“堯舜在上,有巢。今明兩天,主力方是唐雨生,我願意保持高風亮節。請行行好,替我辭職。”讓人回復聖旨,告訴王莽事情的經過。王莽聽他誇自己,很高興,但也放了他。兩人在當時都被認為是賢惠的。相比較而言,龔升付出了更高的成本,這也是忠臣的成本和代價。嶽飛也是南宋著名的忠臣。在紹興年間被任命為我駐軍事使節和駐滬興西路大使兼從事外勤工作時,湖北刑獄認為這是壹個討好朝廷禮儀的機會,悄悄與陳永兵對抗,提出自衛計劃,使嶽飛不顧朝廷命令,擴充兵力,積聚財富,廣交達官貴人,聯絡黨羽,企圖大謀其成。嶽飛聽了勃然大怒。他忍不住狠狠地罵了他壹頓,這使得萬俟卨憤然離去。後來,為了給自己報仇,萬俟卨生病了,幫助秦檜迫害嶽飛致死。這個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忠誠所不能容忍的。往小裏說,也是因為嶽飛忠厚直爽,容易得罪人。武則天當宰相的時候,迪徐人傑就和諧多了。長壽元年(693年)正月,狄因被和賴君臣誣告謀反而被捕入獄。當時法律上有壹條:“問了問題,就要受罰。”賴君臣逼迫迪徐人傑承認“謀反”,迪徐人傑也很爽快,馬上承認:“是真的!”賴君臣得到了滿意的口供,把他關進了監獄,不再嚴格準備。迪·徐人傑回到獄中,偷偷在床單上寫下自己的冤情,並通過家人向武則天申訴,最終平反冤屈,拯救了自己和李大塘大地。嶽飛死了,讓北伐變成了畫餅。帝徐人傑救了自己,也救了大唐國,這其實也是忠臣與良臣的另壹個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