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夢是有意識看到無意識的壹個窗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人在清醒時可以有效抑制潛意識,讓那些違背道德習俗的欲望無法為所欲為。但人在入睡或放松時,有些欲望會避開潛意識的檢驗,偷偷從意識層面冒出來,以各種形象表現出來。這就是夢的形成。夢是人類欲望的替代品,是釋放壓抑的主要方式。以壹種幻想的形式,我們可以體驗這種夢的本能滿足。隱藏在杜麗娘潛意識中的欲望之火,因為現實原因的壓抑而無法得到滿足,但潛意識中的沖動與壓抑不斷鬥爭,形成壹對矛盾,進而形成壹種力量。這種動機使欲望找到了另壹種方式或滿足,這就是夢。
著名心理學家郝斌認為,夢在某些情況下是心理沖突的表現。郝斌先生在《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壹書中指出:“夢裏會有欲望、情緒等各種感覺。雖然這些都是妳的神經系統產生的,但並不能完全代表妳。不能說夢裏的需求就是妳的本質。很多時候,理性需求和感性需求是矛盾的,它們不存在於妳的意識中,它們為了妳的生命而互相爭鬥。這些需求之間的沖突可能會讓妳無所適從,導致心理障礙。但是,如果妳有足夠強大的自我功能,很好地協調這些沖突,它們會讓妳成長得更好。事實上,這是很多人接受解夢、催眠等心理治療以獲得個人成長的主要目的之壹。”
壹些心理學家還認為,人類做夢是大腦如何在虛擬環境中處理危險情況的預覽。尤其是噩夢,人類每年有300到1000個噩夢。人類是在噩夢中進行安全訓練的。
卡耐基梅隆大學泰珀商學院副教授凱利?凱裏·k·莫爾韋奇(Carey K. Morewedge)和哈佛商學院副教授邁克爾?邁克爾·諾頓(Michael I . Norton)2009年的壹項研究發現,夢在每個人心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研究人員給美國、韓國和印度的學生提供了四種現有的夢境理論供他們選擇,看看他們對每種理論的接受程度。
理論1:弗洛伊德的理論:夢體現了埋藏在潛意識深處的情緒,那些被回憶起的夢的片段可以幫助我們暴露這些深層的情緒。
理論二:問題解決理論:夢主要用於處理與生存法則相關的信息。所以,夢可以給我們提供深刻的見解,告訴我們如何解決問題。
理論三:學習理論:夢是大腦對白天接觸到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幫助我們清理無用的信息,從而避免大腦中信息的混亂。
理論四:副產品理論:夢是無意義的幻覺。這是大腦在處理感官輸入的隨機脈沖時產生的幻覺。
結果顯示,無論在哪個國家,人們對弗洛伊德理論的認同度最高,認為夢有很深的含義。(美國56%,韓國64.9%,印度73.8%。也許東方文化更相信夢的潛意識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