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黃河下遊部分地區洪水
1954黃河中下遊幹流及支流、渭河、汾河及東北西遼河流域洪澇災害。
1957黃河中下遊部分地區洪水。
1958年,黃河中下遊洪水泛濫,黃河三華段幹流及支流被伊、洛、秦三條河淹沒。幹流花園口實測洪峰流量22300 m3/s,洪水對黃河下遊威脅極大,跨黃河京廣鐵路大橋交通中斷14天。黃河灘區和東平湖地區受淹村莊1708個,受淹耕地20萬公頃,倒房30萬間。
黃河上遊發了洪水。
1977年延河、北洛河、涇河中下遊發生洪水,延河甘谷站實測洪峰流量9050m3/s,重現期超過100年。黃河潼關站洪峰流量為1.54萬m3/s,為有實測記錄以來最大。
1981年9月,黃河上遊發生最大洪水,唐乃亥站最大流量5450m3/s,蘭州站洪峰流量5600m3/s。陜西和甘肅省的洪水更嚴重。
1982年,黃河幹流三華段發生1949年以來第三次洪水,花園口洪峰流量15300m3/s,灘地下遊普遍被覆蓋,農田受災17.3萬hm2。
民國二十二年(1933),10年8月,黃河陜縣站發生洪峰2000m3/s,河南文縣、武陟、長垣、蘭豐、考城5縣以上,淹沒當時4省30縣,受災面積6592 km2。財產損失2.7億元(當時銀元)。曹西安縣、巨野縣、定陶縣和單縣被淹死。圍繞徐州的黃河七堤,開了十幾裏。水勢壹路向北,使蒲、範、壽章、陽谷四郡成為澤國;壹路南下,入侵安徽亳縣和楊過。所幸水流稍緩,災情並不巨大。河北長垣縣受災最重,東起東岸大堤和龐莊、李記、蘇集、成莊,西至縣城青岡、張屯、相如等村,寬六十裏,面積四十余裏。受災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10。1933七八月間,黃河流域遭受嚴重洪澇災害,其中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受災最為嚴重,受災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裏,受災人口超過300萬人,財產損失超過2億元。災害發生後,國民政府成立了黃河抗洪救災委員會,進行搶險救災和衛生防疫。雖然這次賑災活動有著健全的組織和制度,但水災賑災的失敗不僅加劇了當時中國的農業恐慌,也反映了南京國民政府在救災方面的軟弱無能。2003年8月,黃河中遊發生洪水,陜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在黃河下遊南北兩岸造成50多個決口,淹沒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四省30個縣,死亡1.2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