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醫即仁”的醫學目的“醫即仁”是指醫學是仁的實踐,是儒家仁學與醫學本質的完美結合。我國儒家文化壹直強調“做儒家和理性的先知”,“只知醫理”。儒家醫學代表了壹般倫理與醫學的緊密結合,仁是壹般倫理和醫學倫理的核心。
第二,尊重和珍惜生命的“高尚”思想。《黃帝內經》書上說:“萬物壓倒壹切,萬事俱備,故比人貴。”治病要避免五錯四錯,警示醫生從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原因,為患者解除病痛。
三、“共同平等”原則在醫療實踐中,古代醫生從“仁者救人”、“醫者仁”的道德觀念出發,強調對患者壹視同仁,“共同平等”、“全心全意救人”。孫思邈提出:作為壹名醫生,我們應該是“如果有人生病前來求助,我們不應該問他是富是貧,是老是幼,是美是美,是友是友,是中是外,是俗是俗,這壹切都像是他至親的思念。
第四,忠於醫療奉獻精神,很多古代的醫療家具都有不畏權勢,不求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獻身醫療事業和人民的精神。在封建社會,醫生在中國的地位很低,經常被列入“三教九流”之列,與看風水的算命先生屬於壹個階層,所以被稱為“醫占星”。但為了救人,他們拋棄了官職,成了人民醫生。
擴展數據:
1,中醫理論來源於醫學經驗的總結和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理論、陰陽五行理論、氣血津液、臟腑經絡、體質、病因病機、治療原則、養生等。中醫專著《黃帝內經》的出版,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
2.中醫研究的不是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作為壹個整體來研究人體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通過中醫、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來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百度百科-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