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位於湖口縣雙忠鎮。它坐落在長江岸邊,鄱陽湖口。它三面環水,壹面靠岸。形似半島,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面積僅0.2平方公裏。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巖石和石頭之間有許多縫隙,水和石頭互相爭鬥,撞擊出鐘聲。尤其是北宋大文豪蘇軾,夜宿山下,尋聲覓源,寫出了舉世聞名的《石鐘山》,相得益彰。石鐘山是壹個危險而陡峭的地方。因為控制著長江和鄱陽湖,居高臨下,可進可攻,可退可守。被譽為江湖之鑰。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妳爬山時,妳不僅可以俯瞰廬山的雲彩,還可以近距離觀看清澈的河流和湖泊。如月夜,可謂湖光玉壁,壹月長空。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絡繹不絕地來到此山賞景。如唐代的李勃,宋代的蘇皖、陸遊,元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朱元璋,清代的曾國藩。郭沫若在這裏留下了他的詩《湖口的石鐘山》。石鐘山的建築從唐朝就有了,它們經歷了幾代人的發展。目前仍有懷素亭、半山亭、梨園、造船廠、江天亭、鐘石、濟慈禪林、聽濤俯瞰雨軒、雲韶齋、石鐘洞、銅根樹等景點,但大部分是清代重建的。五.整座山分為兩部分:南面面向湖泊的上石鐘山和北面面向河流的下石鐘山。兩山總面積10萬平方米,海拔67.7米。山雖不高,但懸崖陡峭高聳,氣勢非凡。歷史上這裏發生過很多激烈的戰鬥,比如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戰鬥。太平天國軍曾在此重創曾國藩的水師。李烈鈞領導的二次革命在這裏高舉大義旗幟,百萬英雄渡江突破國民政府從江陰到湖口的長江防線。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不要借梵宮唱歌,除非是大支鑄造的。石鐘山分為上石鐘山和下石鐘山。上石鐘在南,下石鐘在北。它的形狀像壹對巨大的風鈴,扣在鄱陽湖出口處,三面臨水,壹面落地。似半島,兩峰獨立,突兀高聳,扼湖鎖河,氣勢非凡。山雖不高,海拔1。7米。雙鐘總面積只有9萬平方米,但峭壁怪石皆從亭中升起,僧人們別無選擇,只能乘船。淩空獨特的景色險峻,玲瓏多姿,使其遠近聞名。
石唱鯨,石鐘山的鐘聲,那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多年來壹直在叮當作響,水和石頭都在響。時而清新,時而悠遠,時而刺激,時而蒼白,空氣中充滿了魅力。這鐘聲和濤聲構成了音樂家無法模擬、詩人無法描繪的多彩立體畫面。所以最終讓這個神曲般的主畫面成為壹個永恒的謎,吸引著有識之士和有誌之士去探索。
早在《水鏡》壹書中,就有鄱陽湖出口處有石鐘山的記載。為什麽叫石鐘山?眾說紛紜。民俗學中以形取名,文人中以音取名,理論各有不同。北魏時,李道元寫《水經註》,說它在壹個深潭旁,清風攪浪,水石相碰,聲如洪鐘;唐江州刺史李博,忽然在山上遇到壹塊雙石,扣上,聽之。南方的聲音是低沈的,北方的聲音是清晰的,因為石頭而壓制噪音和聲音;宋元豐七年(1084),大文豪蘇軾派長子蘇邁到江西德興縣任職,途經湖口,登上石鐘山。他對上述兩種理論非常懷疑,決定親自去考察。於是在壹個月夜,他帶著兒子蘇邁,乘著小船,出沒於絕壁深潭,進行了壹次認真的實地考察。他終於發現,絕壁下有很多洞穴,水波在裏面進進出出,還有悶悶的聲音。他認為他已經解開了千年之謎,找到了石鐘山鐘的真正原因。他假扮“石鐘山姬”,批評李道元的考察過於簡單,嘲諷李博的論證過於粗糙,但他自己並不知道,其中潛伏著壹種可笑的悲哀。明代的羅洪憲和清代的彭雪芹評論說他進了門,但沒有進他的房間,所以結果不準確。
羅、彭追隨他們的腳步,幾次繞過,經過仔細的考察,發現蘇軾當時也是被大自然戲弄的。六月訪山,正巧水漲,未見其全,而羅、彭卻找到了冬春江水落鐘的真正原因。蓋整座山空,似鐘蓋地,故名鐘。至此,石鐘山的《天籟之音》這部神曲終於找到了它的源頭。但無論如何,每壹次酒問蒼穹,都是對科學殿堂的叩擊,閃耀著樸素唯物主義的光芒,難能可貴。。
水文黃赤階,峰影無痕;湖中光影玉壁,長空壹月,都在贊美石鐘山的色彩。石鐘山位於湖和河的交界處。它的兩邊,壹邊是鄱陽湖,壹邊是長江,它的水色是暗黃色的。山本身就是綠色的,夾在這綠色和黃色中間,形成了萬色的氣勢,引領著風。再加上山上的建築,呈現給人們的是壹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尤其是在月夜,色彩的變化別有壹番滋味。每逢江上風輕的夜晚,微風破壞著淺淺的塞博渦洲,月色和山上的燈光投射在水面上,彎彎曲曲,幽幽明亮,隨水面漂流,隨漣漪晃動,像壹幅緩緩流動的風景,預示著畫家們無限的想象和幻想,給人以極大的安慰。
沿著茂林翠竹掩映的石徑,蜿蜒曲折,穿過亭臺樓閣,登上山頂。沿途可以看到蘇軾的夜泊、懷素亭、半山亭、梨園和造船廠、清鹹豐皇帝批準的趙衷廟、清軍大將彭毓雇人報恩、彭玉麟住過的還鄉別墅和梅花堂。這些風格迥異的景點之間,光影相映,高低不壹,隱與露相結合,虛實交替,讓人常常在窮途末路的時候另辟蹊徑。
山上的石雕精美絕倫。雖然歷經世代風霜侵蝕,戰火摧殘,但至今仍有近200處保存完好的石刻。宋代王安石的古仙洞,明代常遇春的紀念天地,都是石書法中的瑰寶。
山頂江天訪亭,隔柵遠眺,長江千裏;浩瀚的鄱陽湖波濤洶湧。在鄱陽湖和長江的交界處,清澈渾濁,兩種顏色的水。遠眺匡雲遮霧障,夜間可在河中暢遊兩分鐘兩個月。石鐘山是古代長江進出南昌的唯壹水路。許多商業和旅遊官員航行到這裏,詩人和詩人寫了許多詩。明代詩人王贏形容石鐘山的成功為“五舊雲出,九江天來”。驚濤駭浪撼山石,山川山谷雷鳴。
石鐘山是儒家的聖地,也是兵家的堡壘。石鐘山,號稱江湖之鑰,自三國和新中國成立以來,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周瑜在鄱陽湖練水軍,從石鐘山出兵攻打赤壁,粉碎了八十萬敵軍。元朝朱元璋和陳友諒打鄱陽湖,就是在這幾座山之間找到的。清代曾國藩的湘軍和太平軍在湖口打了十年仗,都以為營,攻守並進。民國初,李烈軍湖口起義討伐袁世凱,其總部設在石鐘山。石鐘山多次受到戰爭和硝煙的洗禮。雖然留下了傷口,但也流傳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大自然創造了石鐘山奇特的形狀、神秘的聲音和絢麗的色彩,為天地間增添了壹片迷人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鐘聲驚人,這鐘聲的境界就在於壹個空字。這空洞的聲音,是來自那個狂野、遙遠、冰冷、震撼世界的時代的聲音。這種帶著鐵,帶著冷的聲音,經過歷史的打磨,已經變成了壹部可供品評的活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