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春月1
讀《春月》讓我想起了多年前讀過的壹部小說。我不記得書名了。作者是錦江飯店的創始人董竹君。這部自傳體小說讓我非常震驚。我用主要的筆墨回顧了我傳奇的輝煌經歷。這本書很厚,前半部分重點很重,而新社會是潦草的。那時候我很少看傳記類的書。看完她的書,我不禁感到莫名的淒涼。可能人更喜歡前半生吧。他們離得越遠,似乎要說的話就越多,那段時間也因為他們的距離而變得更加美好。董的後半生很坎坷,有點不堪,所以好像只是匆匆花了幾頁紙總結壹下就結束了。我今天讀《春月》這本書也有同感,就像我們讀《紅樓夢》壹樣。雖然我們知道這個故事裏的每壹個人都不是真的存在,即使我們知道那個故事裏的時代離我們很遙遠,我們還是會為他們的悲歡離合而感到跌宕起伏,為我們家族的興盛而興奮,為我們家族的衰落而沮喪,小說裏的無盡淒涼,將永遠留給後人。
作者包柏漪用英文寫了這本書,由我們非常熟悉的英達的母親吳世良翻譯。應該說小說有很強的讀詞快感,這不得不歸功於吳世良的翻譯。沒有良好的翻譯技巧和對時代喜怒哀樂的感同身受,這部作品當然不會體現出如此強烈的美感。當我讀到第壹章的時候,我開始對閱讀感興趣。“房間裏很涼快,舊墻上的青瓦檐擋住了陽光……”它突然把我們帶入了壹個非常久遠的年代,寧靜而滄桑,仿佛置身其中。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舊中國流傳下來的美好被飛速的物質生活埋沒了,但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對舊時光也有短暫的記憶,所以漫長的沈寂無法從我們心中抹去。
春月成長在新舊時代交替的年代。她有舊時代女性的美,但也受到新時代觀念的影響。應該說,她是幸運的。她嫁給了壹個心滿意足的男人,心中依然有真愛。雖然老公去世不久,她也要承擔起家裏老人的重擔,但總的來說,我覺得春月的生活還是很幸福的。很多東西該出現的時候,自然會出現。只是故事的最後壹部分是用壹種很簡單的語氣說出來的,有壹種難以承受的重量。這是壹段讓人無法跳過的歷史,也是壹段讓人不願多說的時光。
春月讀後感2
長期以來,女性題材小說壹直是文學創作者宣揚自己對命運和人生看法的敘事秘密。每次經歷社會變革或者思想啟蒙的時代,作者往往會對小說中女性的命運寄予壹些想象的隱喻,所以結果總是特別尷尬。
小說《春月》是美國華裔女作家包柏漪用英語創作的眾多中國題材作品之壹。它於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出版。小說通過描寫蘇州女子春月美麗而精致的生活,展現了清末至新中國70年間張氏、吳家五代人的生活圖景,也從另壹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現代社會在漫長歲月中的動蕩與變遷。作者以流暢的文筆塑造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也塑造了精致淳樸的江南風情。出版後,在美國文壇引起轟動。它曾創下連續33周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紀錄,並獲得美國圖書獎提名。美國《出版商周刊》甚至稱之為“中國的飄”。
1988年,中國第壹次出現中文版《春月》,這次是時隔20年再版。與其他外國翻譯的小說不同,這是壹個用英語寫的中國故事。英達為紀念他的母親,本書的譯者吳世良而寫的壹篇文章被添加到新版中。從另壹個角度,他揭示了包柏漪與吳世良、吳世良與春月之間的壹些獨特聯系,這些聯系使這部小說變得精彩而富有傳奇色彩。文章雖然不長,卻深情款款,看著看著就忍不住淚流滿面。
關於吳世良,小說的封面上有壹段介紹:著名戲劇家、表演藝術家應若誠的妻子,曾擔任曹禺先生的秘書,並因其出色的英語為周恩來總理翻譯。1987死於北京。《春月》是她翻譯的最後壹部手稿,也是她心血的結晶。
拋開作者包柏漪中國在美國出生長大的經歷,以及美國前駐華大使溫士頓?除了領主夫人的特殊身份,他的生母方是僅次於清代文學家的不折不扣的名門望族。在她的作品中,春月雖然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卻受到了有著“海歸”背景的大姑父的教育。在傳統與現代、中西文化的夾縫中,她打開了向往自由、夢想和愛情的大門。翻譯家吳世良出生在江南的壹個大家族。她早年進入聖約翰學院學習理工科,後來到清華外語系。畢業後,她和應若誠壹起考上了北京人民藝術學院。她是壹位精通中西文化的才女。
最讓人驚訝的是,無論是作者、譯者還是小說的主人公春月,都有著相似的出身,譯者和春月經歷的磨難和混亂,似乎重疊太多。英達回憶說,他的母親熱愛這個故事,為之奉獻了壹生,甚至把生命都押在了上面。他說是因為“這就像是她自己的故事”。
她們都是名門望族後,新啟蒙教育使她們都成為了兼具新舊文化素養的知識女性,但也缺少了溫柔賢惠大氣沈穩堅強的美德。他們壹生,為整個家庭承擔了更多的痛苦,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正是她們與命運的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再加上吳世良驚人的中英文造詣,最終為中國讀者呈現了壹個完美的中國女人——春月。我甚至分不清是春月有吳世良的影子,還是吳世良的經歷給了春月更好的詮釋。
“她從不抱怨,也從不抱怨。她有壹種內在的尊嚴,
春月讀後感3
第壹眼,我就被這本書的封面和裝幀吸引住了。壹個溫柔的女人側臉和背影,淡淡的滿月光環,壹抹清新的綠腰,上面有顯眼的字,有些在優雅中閃著明亮的光。這部小說有點長,但不精彩。講述了壹個江南女子在大歷史背景下的命運。時間跨度從清朝光緒年間到上世紀80年代。故事雖然不算太離奇,也沒有太多曲折,但是很多描寫和現象都是耳熟能詳或者身邊聽過的。即使是現在,似乎還是有些歷史的陰影。對於個人或者家庭來說,擺脫這樣的大環境,受到時代的影響是必然的。即使有很多不同的案例,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氣息。這是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壹個縮影,有壹些感慨,有壹些不舍,有壹些揮之不去的壓抑。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稍微看了壹些介紹。我覺得有點像林語堂的《京華煙雲》,寫幾個家庭和典型人物。隨著歲月的變遷,他們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作者也用英文創作了他們。但是,看完之後,我發現小說本身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麽完美。整個故事呈現出前半段節奏緩慢,後半段節奏加快的狀態。情節擺在那裏,但是讀起來卻不能深深觸動內心的激動。對時代背景和歷史的強調多了壹點,但人物本身的真實性格卻不能跳脫黑白。太多簡單的敘事描述,平淡無奇的對話,不能引起好奇的思考,但我相信其中的壹些。
在這本書裏,人們可以看到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歷史,尤其是從晚清到民國,從抗日戰爭到內戰,從國家分治到大陸開放的過程。在這個漫長而動蕩的過程中,壹個出身名門、有血緣關系的家族、親戚的江南女子,隨著歷史的風雲變幻,隨著中西文化的沖突而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滄桑。其實作者可以講這個故事。我在這本書裏看到了很多好的故事元素,卻沒有深刻體會到藝術之美,有點遺憾。雖然中文翻譯可能是正確的,充分傳達了作者自己的思想,但我只是覺得我對之前的期望有些失望。
春月讀後感4
“春花秋月是什麽時候?妳對過去了解多少?”故事的最後,尼克松秘密訪華是在1970年代,生於光緒九年春,已經九十歲了。蘇州城外的山坡上,蒿草叢生,墳墓失修,石碑散落殘破,很像當時中國動蕩的大地。但是,壹切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整個張家都在這裏,五代同堂。我奶奶告訴她的話終於實現了。“算命先生說,張家只有壹個人能看見五世同堂,那就是妳,春月。”她閉上眼睛,看到了記憶中那些熟悉的面孔。她睜開眼睛,握著孫女的小手。
李哥準確的描述了這種略顯淒涼的感覺。“父母將把自己與壹條血脈鏈更緊密地捆綁在壹起,這條血脈鏈是成千上萬祖先的血脈,歷經戰爭、自然災害、饑荒和殺戮而幸存。目的地是懸掛在子宮裏的壹個輕盈、飄忽、脆弱的物體。”春月凝視著從美國歸來的兒子,壹定也想起了女兒明玉。她有壹張1966明玉陪同周總理出國訪問的照片。照片中的明玉穿著媽媽給她做的旗袍,藕荷色的旗袍上繡著梅花圖案。
梅花,梅花。春月的故事要從梅花說起,所有關於家庭的復雜感情都要從春月的婢女梅花上吊開始。為了報答葉家的恩情,張家決定將梅花作為禮物送給葉師傅。春月堅定地站在美華壹邊,但她爺爺在她臨終前告訴她這個故事後,她悲傷地說:“爺爺,我知道什麽是對的,但現在妳徹底把我搞砸了。我不知道誰對誰錯。”爺爺說:“妳,寶貝,壹定要遵從上帝的旨意。”
沒有人能從壹開始就明白這些道理,又有誰會甘心臣服於不可知的命運?張家的年輕壹代,呼籲愛,平等,自由,都想脫離這個家庭,改變這個家庭,甚至這個國家。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冰夷叔叔,在家教授衛生知識,開辦教會醫院,為佃農打井。秉沖叔叔參軍,甲午戰爭後去廣東參加孫中山同盟會。梅花死後,春月堅決不再要貼身丫環。她沒有學針,而是成了叔叔的學生,學習,學習英語。
小張家就是現代中國的縮影。每個人可能都曾受到傷害或氣餒,但當家人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挺身而出。為了防止秉沖炸衙門,春月和冰夷暗中暗殺前來拜訪的滿族官員。為了營救身為* * *黨員的侄孫女和外孫女,四壹二政變時,冰姨只身前往上海。由於對國與國之間合作的破裂感到失望,退役的秉沖再次堅持下來,並在抗日戰爭壹爆發就為國家服務...也許只有當他們不由自主地陷入命運的漩渦時,才發現家就是國家,國家就是家。那些曾經覺得又大又空的命題:家庭、國運、自由、逃亡、回歸,其實都在自己的人生中上演。自由和家庭從來不是反義詞,逃避和回歸卻成了必然。
春月讀後感5
終於,我在業余時間讀完了《春月》。400頁的書,居然有36萬字,信息量大,良心出版社。當然,壹本書的好壞不能用字數來判斷,甚至與字數無關。但這真的是壹本好書。
之前看過林語堂的《北京的雲》,可能先入為主。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很像《京華煙雲》,也是描寫壹個大時代壹個大家庭的喜怒哀樂。只是春月給我的感覺更細膩。最讓我感動的是春月和她叔叔冰姨的愛情。她甚至生下了他們的壹個孩子。按照社會道德,這是亂倫,而且他們是明朝以來的顯赫家族,又受儒家文化影響,更何況清末民初的亂世。書中心理描寫不多。我只能想象春月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煎熬,絕望,又是怎樣的幸福。最大的幸福總是在最絕望的地方綻放。冰姨壹定知道,“妳後悔我們的愛情嗎?”春月答道:“不,我不後悔。我只後悔今天不得不分手。”
春月服從命運,他們都服從命運。兵義雖然喊,但服從是他們的錯。服從傳統、家庭、權力和責任。服從壹切,每個人:活著的和死去的。只是不要順從我們的需求,我們的夢想,我們的熱情!即使我們為自己而活,也不會長久。在這裏偷得片刻,在那裏贏得壹月。還沒人知道。妳不必真的感動。然後,再服從。再次,按照別人的意願生活。
但是,春月告訴他,我們會習慣的。越聽話,欲望越少。我們中國就是這樣。他們的愛情很多時候必須符合主流,必須分手,但在古埃及,這可能是法王。對錯從來都不是那麽容易判斷的。他們的孩子雲劍後來愛上了壹名美國記者,去了美國,成為了壹所大學的教授。可見近親所生的孩子智力是沒有問題的。只是社會主流道德不允許罷了。